例谈地理教学中高效提问的设计策略
2019-09-10黄旭日
黄旭日
摘要:高效课堂的理念和思想深入人心,而课堂提问作为提高地理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高效的课堂提问,具体策略有基于学情、学生的兴趣和问题的关键点合理预设问题;灵活地提出问题,把大问化小问,形成“问题知识链”,以活动式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还要科学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启发式评价、纠错式评价和赞许式评价。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策略;针对性;有效性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中指出:地理教育研究中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是在提高地理教育质量方面哪些教学方法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地理教学的质量。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设计高效的课堂提问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对一线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合理预设问题
(一)基于学情
作为一线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阶段,由于课时的局限性和年级的局限性,往往会出现一位教师任教多个班级的现象。有教师就会觉得“一个知识点讲了七八遍,容易出现倦怠。”这种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具有普遍性。客观的知识点是前人经过感知、体验、思考、研究等一系列流程总结出来的现象、结论以及规律,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就笔者的任教体验而言,各个班级之间,班级的学生个体之间都有着状态和发展趋势的多重差异。因此,笔者在执教的过程中,对于客观知识点之外的引导、提问、活动等具有不确定性的环节,会因势利导。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针对学情较弱的班级,教师可提问接近课本、接近生活的问题;而针对学情较好的班级,教师应提高问题的难度、广度以及深度,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张力,学得更有创造性。当然,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也是如此,答案或许只有一个,但是问题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变化的目的就是要使得课堂的提问符合班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不仅不易出现课堂教学的“冷场”现象,还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胜利的“果实”。
(二)基于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首先需要学习的是地球部分的知识,其中作为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对于他们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对于经纬线划分以及经纬度命名的感知是抽象而空洞的,他们不知道经纬线的划分和经纬度的命名意义何在。所以,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同学们知道我们班坐在第三排、第五列的同学是谁吗?”学生对这种自己熟悉的问题非常感兴趣,能够很快找到坐在这个座位的同学并说出他的名字,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当这一激发他们兴趣的问题抛出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班级里每一位同学的座位都有其特定的排和列,那地球上每一个点是否也能有一个特定的‘排’或者‘列’呢?”伴随着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教师顺势引入“纬线和纬度”以及“经线和经度”的知识,使学生更有带入感,也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
(三)基于问题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基于问题的关键点,而不是盲目地提出问题。低效的问题通常变现为: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不够明确,语意模糊不清,使得学生无从答起;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漫无目的,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关联度不大,脱离教学主线,冲淡教学的重点难点等。
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地球的公转》一课时,涉及地球公转的意义之一“产生了季节的变化”这一知识,有的教师随口提问:“同学们知道季节的划分标准吗?”这样的提问范围较为广泛,没有明显的针对性。学生或许可以直接读出课本第13页相关内容——“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但是,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着实不易。因为季节的划分方法比较多,该教师提问的划分标准是哪种方法的划分标准不够明确?加之初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往往无法真正回答这个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的核心应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找出问题的关键点,让学生将固有的知识在与新知识的冲突中产生“火花”,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更新。此外,教师提问的重点还应该关注往届学生的典型错误,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尽可能杜绝此类错误的发生。
二、灵活提出问题
(一)大问化小问,形成“问题知识链”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民族》一课时,学生需要了解民族分布的特点。如果教师提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难以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回答,只能照搬课本。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过于呆板,学生学习也索然无味。如果将这个问题拆分成若干小问题,学生可能更容易发现、理解并接受这一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图1.19中国民族的分布”回答問题:“请同学们找出图中回族人口的分布特点。”学生一般会从两个角度回答问题:一是回族人口集中分布在宁夏;二是回族人口分布比较分散,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回族人。教师可据此引导学生总结出民族分布“大散居”“小聚居”的特征。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入另一个问题:“回族人口的分布地区与汉族的人口分布地区有没有重叠呢?”学生很容易发现回族的分布区与汉族的分布区有重叠,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错杂居”的特征。
至此,学生能够很自然地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能够将原本大而空的问题讲解得更加细致,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更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二)活动式提问,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问题设计的精巧,更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如果提问是一味地“一问一答”模式,学生很容易形成“机械疲劳”,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活动式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活动式提问,指教师通过提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一定教學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例如学习“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时,在教师完成演示、动画、讲解等一系列教学过程之后,仍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经纬线的本质。而此时,教师只需要一个活动式提问,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纬线知识。对于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地球仪供学生近距离观察、体验的班级,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准备一个用于制作地球模型的乒乓球,并向学生提问:“经纬线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以同座两人组为单位,结合‘图1.6纬线和纬度’以及‘图1.9经线和经度’,用水性笔在乒乓球上画出经纬线。”通过该项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发现经纬线的特征。在适合的教学情境、特殊的教学环节设置类似的活动式提问,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科学进行评价
课堂提问始于问题而终于评价,学生特别关注自己的回答是否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设计的问题再优秀也无法保证学生的回答与预设的答案完全一致,因此,如何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在课堂提问中显得尤为重要。对初中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应注意避免评价的模糊性。据笔者的教学体验而言,课堂评价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启发式评价
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尽如人意。这时,教师应适当采取启发式评价,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线路上来,然后再请回答问题的学生继续思考完善,或者请班级其他同学补充和完善。启发式评价应用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更善于思考,更灵活地切换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
(二)赞许式评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班级里的学生会呈现差异性。对于潜能生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希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潜能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幽默的方式对潜能生加以赞许,幽默的赞许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一道道基础题的巩固下,潜能生才能基本掌握知识要点。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虽不是号角,但可以鼓舞学生。”相信合理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对学习更加充满自信。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产生疑问,那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给学生合适的提问,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将思维的结果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叶红,汪佳敏.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陆静.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
[4]徐天国.高效地理课堂打造策略之我见[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9).
[5]余尧.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学业质量评价设计[J].地理教育,2018(11).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