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语言情境 提升学生思维空间
2019-09-10龚银贤
龚银贤
【摘要】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语言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媒介。多媒体为课堂教学带来更直观形象的体验,语言文字渲染的意境则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师精心设计解读教材,用教学语言创设各种情境,能够从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关键词】情境匹配;生活情境;变换语调;文化语境
语文课堂之精妙处,不在于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而在于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在师生沟通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总会有一些点睛之处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为参与其中的学生带来无穷乐趣。每每在设计备课时,笔者发现有些词句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必须扫除的“拦路虎”。要想理解这些词句,查词典固然是简便快捷的,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从文本出发并深刻理解,才能在语文实践中灵活运用。语文教学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预设课堂上学生可能存在的情况,在学生“愤”而不明时“启”,在学生“悱”而无语时“发”,让学生对好词佳句的理解、感悟、积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课堂上有限的资源去理解文本,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魅力。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感悟。
一、挖掘语言素材
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言素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联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师应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师生对话为主线,以感悟为手段,让师生的语言互相交织、渗透,围绕“课文解读”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例如,在教学《石头书》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刨根问底”一词,教师创设了下面的情境。
教师问:大家说川川和磊磊向叔叔提了几个问题,分别是哪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后,逐一朗读句子。教师追问:“就这样,一个问题追着一个问题,层层深入寻求真相,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学生齐答:“刨根问底。”教师顺势问:“我们还可以联系一个俗语来理解,那就是……”学生齐呼:“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时,还可以这样提问:“川川和磊磊刨到了什么知识呢?”这个“刨”字运用得非常好,形象地突出了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教师巧妙的语言让学生的体验更加鲜明生动,因而学生的积累更牢固,进而运用会更灵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巩固理解,灵活运用。语文课堂上学生仅仅“活学”词语是不够的,课后练习中常常设计用加点词造句的形式,让学生在巩固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词语只有在活用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学生的语言习惯。教师指导学生造句时常常会遇到冷场的尴尬,这是因为学生的生活体验较缺乏,在课堂上一时无法联系到生活的各种情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巧妙引导,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例如,在学习《云雀的心愿》时,教材要求学生用“可以……也可以……”造句。教师在引导时应不断创设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景:大课间活动时,面对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你想到了什么;周末在家完成作业后,你会干什么;当你伤心失落的时候,你会怎样排解心中的烦恼……一个个问题瞬间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不断高举小手争抢着发言。教师将学生的经历与文本联系起来,从生活到文字,从文字到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习惯。
三、适时变换语调
教师应适时变换语调,运用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使学生保持兴奋情绪,从而更好地融入文本,让情感引领学生理解词语。教师在教学课文时,每篇课文总有详略、主次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不同阶段分配学生的注意力。当重点词句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时,教师感情奔放,语速相应产生变化,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当教学内容需要凝神思考时,教师应情感舒缓平静,留给学生思考咀嚼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语言随教学内容和实际时轻时重、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入情入境,达成教学的目标。例如,《小稻秧脱险记》中有小稻秧、杂草、喷雾器三个个性分明的人物,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杂草的蛮不讲理,教师在范读“一群杂草……气势汹汹地嚷道……”“这群杂草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地跟小稻秧抢营养”时,抓住重点词语“团团围住”“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等,读到动词时,教师疾言厉色;读到对话时,教师语气咄咄逼人。面对土匪恶霸似的杂草,小稻秧自然胆战心惊,但它据理力争。在强烈的语气语调对比下,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课堂上,学生为可怜的小稻秧愤愤不平,又因杂草痛心疾首。此时,文本与师生之间产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带着感情色彩去理解词语“蛮不讲理”便十分容易。
四、将文化语境与学生世界相连相融
教师将文本中的文化语境与学生的世界相连相融,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升华感情。文化语境的含义非常广泛,教学是在文化语境中进行的,许多文化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如风俗习惯、家庭背景、校园文化、道德品质等。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特殊性、深刻性为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式。例如,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文尾有两个句子: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文中句式对称、句意明确,但蕴含的道理十分深刻,小学生领悟起来有难度。教师引导学生:“我们班级就是一棵美的大树,你们就是这棵大树上一片片美的叶子,你能来夸夸同學吗?”学生纷纷举手介绍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正当大家喜形于色时,教师来了一个“转折”:“但是,上周红领巾监督岗评比中,我们班没能获得流动红旗,让大家都很失望,你能找出原因吗?”这下班级里“炸开了锅”:××同学做操时讲话;××同学做值日时迟到;××同学忘记戴红领巾……学生列举了好多“罪证”。教师适时总结:“看来,要让我们班这棵大树永葆青翠挺拔,每位同学必须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一片美的叶子。”教师将散文诗中抒情的句子和学生的集体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使学生在深刻体会文章主旨的同时,陶冶了思想情操。
五、结语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源于教师的精心设计,源于教师深厚的语言功底。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让理解感悟变得多元化,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语文课堂应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巧妙地落实并内化书本语言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学生学习起来如沐春风、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孙婷婷.以生为本,融会贯通教成语[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2018(20):37-38.
曹海珍.让思维之花常开不败——也谈课堂上“看不见”的进步[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8(0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