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的设计

2019-09-10钟志农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主题班会设计

【关键词】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0-0030-04

【作者简介】钟志农,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杭州,310008)心理健康教育首席导师兼德育导师,浙江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十佳专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国培项目特邀专家。

一、中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1.什么是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2016年9月13日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有一段重要的话:“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段话里有4个核心表述,即适应终身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适应终身发展需要”是从时间范畴来界定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从空间范畴来界定核心素养;“必备品格”是从结构性价值比较的范畴来界定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是从内涵性价值比较的范畴来界定核心素养。将这4个核心词汇或词组综合起来加以理解,可知核心素养是为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锻造的,是他将来“走遍天下”、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类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智能硬盘。一旦养成了一种核心素养,它就会自然而然绽放出来,就会真实表现而无法掩饰,就会不受环境影响而无处不在,就会抵制各种诱惑而坚守真我。

2.什么是心理核心素养。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核心素养的整体设计表现为三大维度:“自主发展”维度(自主性)、“社会参与”维度(社会性)和“文化基础”维度(学科性)。三大维度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但却各有侧重点。其中,“文化基础”维度更多地指向课程改革层面,从“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角度提出了六项关键能力;“社会参与”维度更多地指向学生的社会实践层面,从“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角度提出了六项社会能力;而“自主发展”维度则更多地指向学生的个体发展层面,从“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角度提出了三项关键能力和三项必备品格。三大维度中,“自主发展”维度处在一个中心地位,它连接并贯通学生发展的学科关键能力和社会实践必备品格两大维度,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其中,“学会学习”的三大基本要点(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直接为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而“健康生活”的三大基本要点(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则为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奠定了必备品格的基础。这样一个“自主发展”的维度,完全可以将它视为个体核心素养结构的“内核”,即学生发展的內隐性“心理核心素养”。正如燕国材指出的那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与作用。”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这块‘合金’一经形成之后,便会相当稳固”。“心理素质是脊梁骨,没有这根脊梁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都会落空的。”[1]讲人的素质是如此,那么讲人的核心素养也同样如此。尽管“素质”与“核心素养”这两个概念有同有异,但就心理发展水平(包括智力发展水平与人格发展水平)在人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核心地位而言,则是完全一致的。

3.心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

人的自主发展分为两大方面:智力发展和社会化发展。这两方面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很多,但从搭建心理核心素养基本架构的需要来考虑,则要求主干维度必须少而精,内涵的表述必须通俗易懂,特别是指标设置必须符合学生智力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以这三个标准来进行筛选,中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大致包括:

智力发展核心素养:小学突出三大核心智力,即专注力(注意集中)、思维力(思维敏捷)、记忆力(记忆归类);中学突出六大元认知核心能力,即学法适应(学习模式转型)、自我监控(元认知的核心与关键)、反思调节(及时反馈纠错)、时效管理(提高学习效率)、质疑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系统整合(形成整体知识体系)。

社会化发展核心素养:小学夯实社会化发展的六块基石,即守规(建立规则意识与令行禁止)、正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友爱(走出自我中心与顾及他人)、合群(学会合作与和谐相处)、诚信(为人诚实与信守诺言)、进取(勤奋努力与不断上进);初中重在澄清混乱多元的价值观,构建社会化发展的三面“承重墙”,即求真(为人正直与探究真理)、扬善(多行善举与从善如流)、塑美(知羞知耻与知美知丑);高中重在确立积极正向的“三观”,完善社会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即:志远(统整自我与胸怀大志)、尽责(小事负责与大事担当)、坚韧(不惧挫败与自强不息)。

二、班会课是落实心理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

1.班会课承载的“立德树人”任务。

“立德”就是抓思想政治和道德法制,“树人”就是抓全面发展和完善人格。“立德”的主要内容更多地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意志,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立德”侧重强调共性和社会性,因此必定带有国家意识形态、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主流价值观的烙印,具有鲜明的国家体制特色。建国70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科学体系的立德教育内容,并且都以思想政治课、道德法制课的教材形态固化下来,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而“树人”的主要内容则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系统和家庭层面对每一个个体的基本要求,包括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和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及智力、能力、为人处世的期待等。“树人”侧重强调个性和人性,因此必然带有跨文化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认同。落实“立德”任务的主渠道是中小學的道德法制课和思想政治课,因为这个渠道有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和成熟的大纲、教材体系、稳定的课时作为基本保证。而班会课除了作为落实“立德”任务的补充渠道之外,主要承担着落实“树人”任务的主渠道功能,因为班主任是促进全班学生学业进步与人格发展的首席导师,班主任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主阵地就是每周一节雷打不动的班会课。

但从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时,有两种倾向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种倾向是“重意识形态,轻人格塑造”。即在许多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仍习惯于跟着政治气候、政治风向走,也就是“立德”没有真正突出“德”;另一种倾向是“重外在灌输,轻内在素养”,即在育人问题上没有抓住做人、处事、养德的根本,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内化问题,也就是“树人”没有真正突出“人”。

作为德育主阵地的班会课多年来则处于一种无序无范的境地,没有系统的“立德树人”内容架构,没有切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材教参,也没有考核评估的指标体系。所以在很多学校里,班会课被“异化”为训话课、文化补习课。改变这种局面的有效途径就是对班会课实行“三三制”分割,即1/3时间用于班级事务性管理教育,1/3用于落实国家德育意志,1/3用于培养学生的心理核心素养(包括智力核心素养与人格核心素养)。

2.班主任亲自上课,心理核心素养才能落到实处。

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是从心理学的视角解读德育工作“立德树人”的内涵,是班主任积极介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益智修身”(蔡元培语)、主动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走出“单打独斗”的专业困境、与班主任队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联盟、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面工作的有效途径。它既是一种“大德育”(学校德育工作涵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大心育”(心理学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无处不在)。

在开展心理核心素养系列主题班会时,班主任可能感到较为生疏的内容是智力核心素养。所以这里有必要强调:无论是小学的三大智力要素的训练,还是中学的六大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只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有益、对智力有所增益即可,并非要班主任达到心理学专家的水准。当然,组织力量编写好心理核心素养系列主题班会的教案,为班主任提供便捷的“益智”操作路径,也是当务之急。

只有当班主任把智力核心素养的训练与每一天的课堂教学融合起来,把人格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每一天的班级管理融合起来,学生的心理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的设计要领

1.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的设计模式。

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的设计不拘一格,提倡多种风格,但基本流程大体上可以参照下列模式。

智力发展核心素养主题班会的基本模式:活动导入—案例呈现有关智力或元认知能力—理解有关智力或元认知能力内涵—通过活动或游戏进行训练—分享训练体会—总结升华—课外实践。

社会化发展核心素养主题班会的基本模式:活动导入—案例分析—头脑风暴—价值澄清—(案例再分析—头脑再风暴—价值再澄清)—行为指南—总结升华—课外实践。

2.设计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的7个要点。

这7个要点概括起来就是:吃透理念、精选素材、合理布局、巧用活动、深度设问、激活讨论、注重体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吃透理念”。下面我们以本期发表的《待人要彬彬有礼》一课的班会设计(P65)为例来做一些说明。

这一节课属于小学人格核心素养“正习”(培养良好习惯)单元中六大主题之一“礼貌待人”,课题由设计者根据内容自定。

设计过程中第一个理念,就是一定要突破传统德育中“礼貌教育”的框框。我们过去一说到“礼貌”,就是要学会使用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强调在学校里对老师要有礼貌、要问好,比较侧重在校内的表现。如果核心素养主题班会还是走这个老路,就会缺少新意,就不能抓住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些具体问题。所以,总的思路就是:凡是传统德育已经反复教育过的东西,就不要去重复,一定要另辟蹊径。

第二个设计理念,就是要把“礼貌待人”的内涵归归类。礼貌待人可以有很多的细节问题,但是归结起来就是两大类:有声语言的礼貌待人和肢体语言的礼貌待人。这两类当中,我们过去比较侧重有声语言的礼貌待人,而经常忽略交往过程中的一些细微的肢体动作。其实,一个人的教养往往是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反映出来的。所以,我们的侧重点要放到肢体语言上去,放到表情态度上去,这恐怕是可以突破传统德育模式的一个指向。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不能忽视对口头礼貌用语的训练。但要强调两点:一是在使用礼貌用语的时候,一定要加入表情和真诚的心态。很多学生在使用礼貌用语时没有表情、程式化,所以,训练有声礼貌语言要突出微笑、真诚的语气、含笑的眼神。二是在很多场合下,真正需要用口头礼貌用语来表达的,学生却不会表达。如到别人家做客,主人做的饭菜不合胃口,有的学生就会脱口而出:“我不喜欢吃这个。”“不好吃。”这会让主人非常尴尬。再如,怎样向别人请求帮助?如果遇到有人挡道了,怎样请对方让路?怎样婉言谢绝对方的盛情邀请?怎样有礼貌地在电话中进行交流?这些都是口头礼貌用语的一些具体情境,设计教案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有选择地突出几个重点加以训练。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往往是肢体性礼貌用语。如乘车、坐电梯时,如何养成先下后上的礼貌行为?进了电梯和地铁车厢以后,空间很小,人挤人,那么对异性、孕妇、老人,要怎么样保持距离?别人要出电梯或下车的时候,是主动侧身让道,还是要等别人吼叫之后,你才让他?司机在斑马线前停车为你让路,如何用肢体语言表示回应和感谢?地下通道中遇到残疾人,用怎样的肢体语言为他提供帮助以表示尊重?对于有生理缺陷的陌生人,应该避免哪些不礼貌的表情、眼神或行为?这一些细节都是这节课设计理念上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还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在礼仪性场合下的礼貌、教养、习惯问题,如上台领奖、上台献花。在外交场合迎宾,学生普遍的问题是表情僵硬,没有反应,手足无措。这些问题是平时缺少这方面的教养和训练,家庭里缺少,学校里也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我们光注意学生在学校里叫不叫“老师好”,只要他叫“老师好”,好像這个学生就是懂礼貌的。其实这是不够的,因为核心素养是伴随人终身发展需要、伴随人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它一定是走到哪个地方都会表现出来的。

总之,关于用无声的肢体语言来表达礼貌待人,可以作为这节课的训练重点,这样就和传统德育中的“礼貌用语”教育区分开了。这种训练,第一种是行为训练,就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反复进行行为的模仿。如:怎样举手示意,怎样请人讲话,怎样五指并拢、掌心向上表示邀请对方。第二种是需要通过情境来训练,如听到别人对自己赞扬的时候,表情、身姿应该是怎么样的,都要通过情境表演来训练。还有第三种训练方式,就是涉及家庭里的礼貌待人问题,如在家里迎客、待客、送客的礼貌行为,包括表情、语言、坐姿、倾听对方讲话的态度等,这些就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练习,并且要求家长配合进行训练并检测。

通过上述对设计理念的分析,《对人要彬彬有礼》这节课就可以分成三大块来处理:第一块是侧重在课堂上训练(包括行为训练和情境训练);第二块是用小贴士提示的小概率礼貌行为;第三块就是需要家庭配合的礼貌待人训练。对过去已经讲得很老套的、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几个“礼貌用语”加以淡化,重在对表情神态加以补充训练。

3.反思传统主题班会的前车之鉴,克服6种不良倾向。

在设计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时,还要特别注意跳出传统主题班会的陈旧模式,克服6种不良的设计与操作弊端,即:主题理念混乱、结构模式僵化、教师幕后操纵、学生死背台词、枯燥生硬说教、情感共鸣缺失。<\\Ysc01\d\江苏教育\2019年\心理\05\KT1.TIF>

【参考文献】

[1]燕国材.教育十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326-329.

猜你喜欢

主题班会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陈国兴设计作品
思想政治教育在主题班会中的创新应用
怎样开展主题班会
巧用主题班会,开展德育教育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