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四化”课堂上的作用
2019-09-10苏海峰
苏海峰
【摘要】思维导图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基于此,本文对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四化”课堂上的作用以及具体应用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旨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四化”课堂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19世纪60年代由英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东尼·博赞提出来的。该理论自创建以来就开始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军事、政治等方面均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思维导图对于人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应将该理论纳入教育体系中,并将其列为小学必修课程之一。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思维导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放射性。思维导图的整体结构类似于树形结构,中间是主干,由主干开始向四周不断扩散和延伸。同时,它又如一个神经元的网络分布图,思维逐渐向外扩散,形成了清晰的网络体系结构。
(2)个性化。思维导图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知,思维导图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可以认为,思维导图发散等同于个人思维导图发散。一个人在脑海中构建思维导图时,就是将自身的意识、图形、色彩以及文字等内容紧密结合并且呈现出来,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
(3)多元化。多元化特征主要是指思维导图是作者根据其目标、意图等进行的,具有一定的自由性特征。
(4)直观形象性。思维导图通过色彩、文字以及符号等将思维呈现出来,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象,从而将复杂、烦琐的知识点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和记忆。
二、小学语文课堂上应用思维导图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大部分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具象性、形象化的特征,主要是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他们对于具有鲜明抽象性和概念性的文章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无法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和本质。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的符号、文字以及色彩等将复杂的、抽象的知识串联起来,以具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思维导图着重强调思维集中性和发散性两个方面的特征,即按照个人的思维方式将知识点不断扩展和延伸,由核心内容向周边进行扩散。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思维导图本质上属于一个不断创新和探索的过程,因此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积极转变单一、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以学生更喜爱的方式实施教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这与学生认知能力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四化”课堂上的具体运用
1.集散化
由于思维导图具有集中性和发散性两种特征,即紧紧围绕某个具体的主题进行扩展和发散,由主干到分支,逐级深入。小学语文学科最为鲜明的特点在于其同时具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以某个具体的主题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更好地满足这项要求,即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更好地满足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
2.精品化
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每个主干及分支均需要经过严谨的思考、详细的分析。因此,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整体框架及情感层次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朝着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3.多样化
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课堂的主题往往是固定的,所学的内容也是事先安排好的。由于思维导图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个性化的内容有效地融入既定的教学内容中,将脑海中的抽象思维巧妙地转换为具象化的知识体系。此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能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4.高效化
思维导图具有较强的可视化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将不同的图形、符号以及关键词等内容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形象以及直观的知识体系结构。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层次和框架,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对文章重点展开分析,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四化”课堂上的应用建议
1.指导学生学会高效绘制思维导图
在小学语文“四化”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将复杂化的知识点转换为直观化、具象化的可视化信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运用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合理地把握制作时间,切忌在思维导图的制作中耗费大量时间,应提高思维导图制作的高效性。
2.避免思维导图出现“无序放射”的现象
教师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时应该避免出现“无序放射”的现象。即要注重将文章的层次结构、文章整体框架以及中心思想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层层递进,深入剖析,切忌为了分支而随意“放射”。
3.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制作技巧,快速找准中心语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仍然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快速找准文章关键词的能力。所以,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绘制能力,提升其绘制技巧,这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文章中的关键词。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注重将人的思维呈现为一个直观化、具象化的结构,其借助图形、符号、文字和线条放射性地展示知识体系,从而有助于人大脑的理解、记忆和转化。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有很大的价值和发挥空间,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因此,我们要对其多加利用,提升其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实效。
【参考文献】
谢爱平.思维导图指导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举措探究[J].新课程(上),2017(12):198.
赵云.“谋划”读点,“四化”课堂——对小学语文读点教学的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12(1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