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里最值钱的只有那盛满粮食的谷仓及两口棺材 刘祚坤:“不摆功、不伸手、不争名利”

2019-09-10吴志菲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功臣

吴志菲

他是1954年全国99名“一等功臣”中的一位。复员后,

他无怨无悔地回老家当农民,从此隐功埋名43年。

他生活非常艰苦,但从不向组织提要求

2010年10月,记者随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委组织部及咸安区民政局的负责人,一同来到高桥镇的“特困村”——石溪村,拜望老英雄刘祚坤。他穿着打了补丁的灰旧衣服,腳上蹬着抗美援朝时穿的大军鞋。

刘祚坤是1954年全国99名“一等功臣”中的一位。复员后,他无怨无悔地回鄂南老家当农民,从此隐功埋名43年。他生活非常艰苦,但从不向组织提要求。

“到战场上,就是要为祖国、为人民立功。我们要戴着光荣花回国,不要提着鞋子回国”

1927年,刘祚坤出生在鄂南咸宁石溪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父母相继死于战乱,5岁的他成了孤儿,同村的乡亲们将他拉扯长大。

18岁时,刘祚坤与邻村16岁的彭爱玉成亲。1949年,大儿子刘应恒出世。随后两年,二儿子三儿子相继出生。刘祚坤夫妻恩爱,男耕女织,过着幸福的生活。

正当刘祚坤准备发挥自己的木匠技艺攒些积蓄,为三个儿子盖房子时,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祖国的家门口鸭绿江边。刘祚坤报国的热血直往上涌,决定当兵保家卫国。

1951年底,他说服自己的妻子,毅然报名去当兵,结果由于眼病没能如愿参军。1952年,他终于如愿以偿。穿上新军装,告别了3个幼子和怀着身孕的妻子,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305部队122中队辎重1连1排3班的战士。

1952年冬,他所在部队奉命从湖北安陆起程步行到汉口,再乘火车直达祖国边境安东(今丹东),把写有姓名、籍贯、通信地址的白布条缝在棉衣内,就上了前线。在朝鲜战场上,他蹲山洞打敌机,也扛过笨重的机枪参加阻击战。1953年2月,他所在的部队奉命分配到兵站工作。当时,有些战士想不通,认为这样没有杀敌立功的机会。刘祚坤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只要努力,在哪里都能干出不凡的业绩。

兵站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和守卫仓库和火车站的军用物资。仓库里有时存放着大批的废旧物资,散乱地到处堆积着。“这是祖国人民的血汗换来的,不能让它浪费掉!”他不分昼夜地收集废油桶、旧木箱和破席子,几个月下来,他一个人收集整理的废旧物资装了6个火车车皮。有一次,刘祚坤从仓库检查物资回来,看到河沟里散着不少油桶。他想:这些油桶即使是空桶,也是有用的。他跳进冰冷刺骨的河里将桶一个个捞起,结果捞出了20大桶“毛必鲁”油和两大桶汽油。

在朝鲜,刘祚坤牢记连指导员的一句话:“到战场上,就是要为祖国、为人民立功。我们要戴着光荣花回国,不要提着鞋子回国。”

1953年4月26日晚,当夜,刘祚坤正在山洞值班,守护从苏联运来的5个车皮的航空汽油,汽油属朝鲜人民军。深夜,两架美军B-26型飞机轰炸了车站,一个装满汽油的车皮被炸弹击中燃烧起来。随着汽油桶爆炸的巨响,一股股巨大的火柱直冲云天。接着,敌机又俯冲下来,对着车站疯狂轰炸扫射。

在物资十分匮乏的朝鲜战场,航空汽油是极其珍贵的。刘祚坤想都没想,就冲了上去。车站上,烟火弥漫,随着汽油桶爆炸的巨响,周围烈火四起,碎土纷飞。刘祚坤急忙踏着火苗跑到了起火的车皮跟前。第一节车皮被击中,已经不能抢救了,他冲向第二节车皮。他抡起铁锹敲打被炸凹的车门,又从地上抓起一根木头使劲撬,终于打开了车门。他随即跳上车,抓住油桶就往下滚,一口气滚了20多桶。敌机扫射下来,子弹打在车厢上直冒火花。附近燃烧的汽油已经蔓延到车厢顶上,烈火烤着他,浓烟熏着他,他的眼睛非常难受,就半闭着眼睛,用手摸着油桶往外滚。

车厢上的火更大了,剩在里面的油桶烤得吱吱作响,快要爆炸了。一些志愿军和人民军战士闻讯,陆续赶来参加战斗,把300多桶汽油滚下车厢疏散开来。刘祚坤一个人就抢出了85桶,累得昏倒在地上。

第二天,朝鲜人民军燃料局二厂派了两名军官到该连战地医务室向刘祚坤慰问致谢。此后,他们的上级机关又两次派人来了解他的事迹。刘祚坤一夜之间成了英雄。

1954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部受朝鲜人民军燃料局二厂的请求,特批刘祚坤立一等功一次。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和朝鲜劳动党共同授予他“一等功臣”荣誉称号。当时,全国只有99名抗美援朝“一等功臣”,他是湖北唯一的一名。不久,朝鲜最高国务委员会又授予他“国际二级战士”荣誉勋章一枚。

1954年5月5日,中朝在朝鲜平壤“毛泽东广场”召开盛大的庆功会,刘祚坤作为志愿军的特邀代表参加了这一盛会,受到了朱德、金日成及贺龙、杨得志、洪学智等首长的亲切接见。这是刘祚坤人生中最辉煌荣耀的日子。

几次辞官,最终重操旧业,做了一名木匠

朝鲜战争结束后,满载荣誉而归的刘祚坤随部队回到祖国。残酷的战争使他成为一名英雄,却并没有改变他朴实的农民本色。组织给刘祚坤安排了新的工作岗位,但他谢绝了组织的好意,回到家乡。

地方政府很重视,刘祚坤被安排为高桥区人武部长。但是,刘祚坤参加了几次常委会,看着其他领导慷慨激昂的发言,他每一次都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从来都说不出个一二三。面对书记善意的微笑,他面红耳赤。没过多久,他态度坚决地提出不当这个部长了。

区里有个农具厂,领导们一合计,让刘祚坤去当副厂长。1959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厂里把养的两头猪杀了,职工每人分了两斤肉。刘祚坤等厂领导和职工们加完餐后,信步来到李书记的宿舍,想和李书记聊聊天。一进门,他就发现李书记分得的肉显然不止两斤,床底下赫然还有一只猪头。喝了不少酒的刘祚坤火一下子冲上了头:“伙计,你怎么有这么多肉?你的喉咙深一些?”同样酒足的李书记火气也上来了,借着酒劲,两人吵了起来。

“这种人哪像共产党的干部。”刘祚坤越想越气,越想越觉得跟这样的人为伍还不如回家去。第二天一大早,刘祚坤卷起铺盖,不辞而别,回老家干起木工活。

刘祚坤把立功证书、勋章等都深藏在箱底下,村里的年轻人只知道他是朝鲜战场上退下来的一个老兵,不知道他是赫赫有名的“一等功臣”。人们偶然问起战场上的事,他也压根儿不提立功受奖。他觉得这是一个战士份內的事,不值得骄傲,更没想到以此为本钱,向组织和政府要待遇。

不知什么时候,“一等功臣”和“国际二级战士”的勋章被人偷走了,刘祚坤很是气恼了几天,只能在昏暗的油灯下重温那本纪念册和证书。20世纪70年代,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就任武汉军区司令员。他没有忘记湖北还有一个“一等功臣”,派警卫员来到石溪大队,找到了刘祚坤,问他生活怎么样,有什么要求,愿不愿随老领导工作。刘祚坤婉言辞谢了首长的一片好意,说:“虽然年过半百,但身体还可以,能够自食其力。我没有文化,不能胜任工作,不想给组织添麻烦。请首长放心,我生活还好,我也不会丢一个军人的脸,争取在农村起带头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刘祚坤也跟其他乡亲们一样,分得田地和山林。他带领老伴和儿子,一心扑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和责任山上。

刘祚坤有4个儿子,全家共有19口人,经常吃红薯稀饭和没有油的萝卜白菜,生活相当困难。他们一家住的还是刘祚坤爷爷当年留下来的老房子。为了给儿孙们腾地方,刘祚坤在堂屋上搭了一个小阁楼,和老伴每天爬2米多高的楼梯去睡觉,家里唯一有现代气息的东西,是堂屋里挂的一个灯泡。楼下堂屋便做厨房,柴烟把四壁熏得黑乎乎,两扇房门也被风雨洗刷得油漆斑驳。家里最值钱的要数那盛谷的木仓和两口棺材,除此再也找不出10元钱以上的家当了。

“苦?比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这是天堂了”

1997年的一天,长孙刘建光不知从哪里借来一本《中国战争史内幕揭秘》,一幕幕悲壮的场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使刘建光很受感动。他不由得给爷爷讲起朝鲜战场上的故事。听着听着,刘祚坤哭了起来。他含泪对刘建光讲述了自己在朝鲜的情况,最后说:“孩子,我立了战功,评为‘一等功臣’也没什么了不起。你不要对外人讲,你晓得你爷爷在战场上没丢脸就是。”

刘建光在爷爷的鼓励下,报名参军,由于体检不合格,未能如愿。中专毕业后,没有赶上分配,他打包行李,奔赴深圳闯世界。

1998年夏,举国上下投入抗击百年未遇大洪水的战斗,解放军将士在千里江堤上谱写了许多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故事。刘祚坤从邻里一台老旧的黑白电视机里,看到解放军战士舍生忘死的抗洪事迹,看到抗洪胜利后人民送战士的场面,他再也按捺不住了,当即让儿子给远在深圳的刘建光写信,催他回来再次试试报名参军,为国效力。谁知刘建光回信说:“去年我体检不合格,今年恐怕也没什么盼头,再说我现在在深圳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工作,月薪一两千元,我不能不赚点儿钱改变那破烂不堪的家。”

刘祚坤听了孙子的回信,气得大骂:“这小子一定要送到部队受受教育,家、家、家,没国哪有家,赶快给他拍封电报,就说我死了,叫他回来,我再教训他。”

刘建光在一封“爷爷病故速回”的加急电报催促下,火速赶回老家石溪村。在刘祚坤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刘建光到镇里去报名申请参军。

这次,刘建光的体检合格了,祖孙俩别提多高兴,一心在家等候着入伍通知。谁知一个多月过去了,一点动静都没有,刘建光到镇里一打听,才知道由于指标有限,自己又没选上。

刘建光怏怏地回到家里,刘祚坤听说后,操起锄头狠狠地砸在打谷场上:“建光,带我上城去,我就不信这个邪!”他从被熏黑的破箱底摸出一个发黄的纸包往怀里一揣,拉着刘建光说:“走,带我到区民政局去,我去找领导评理。”

在咸宁市咸安区民政局双拥办,他摊开《抗美援朝功臣模范纪念史册》,理直气壮地问:“同志,我是1956年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而今我都是快入土的人了,作为一名老兵,我想送我长孙刘建光当兵,为国出力,你们怎么就不给一个机会呢?”刘祚坤把“一等功臣”、“国际二级战士”证书放在办公桌上。

民政局的同志仔细看了证书,朝鲜文,看不懂,纪念册里,“一等功臣”名单上赫然写着刘祚坤的名字。他们这才确信,站在他们眼前的这位老农民竟是当年著名的“一等功臣”。他们还从刘祚坤带来的《抗美援朝功臣模范纪念史册》上,看到了当年朱德、金日成、彭德怀、邓华、杨得志、洪学智等领导人的亲笔题词。随后,组织上又找到了刘祚坤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入党的介绍人唐光荣,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老英雄重现人间,惊动地方领导,刘祚坤送孙参军报效祖国的事迹也一下子传遍了咸宁城。1999年2月9日,刘祚坤首次公开出现在咸宁市咸安区“军民春节联欢晚会”上,像40多年前一样,他戴上光荣的大红花,受到了区领导的热烈欢迎。

不久,市里帮助刘祚坤解决了“三难”:住房难、生活难、治病难。咸宁市民政局还请刘祚坤和老伴一起到湖北省军区疗养院安度晚年:“太苦了,您到干休所去吧!”刘祚坤眼一瞪:“苦?比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这是天堂了!我还能活几天?算了吧!”他一生秉承“不摆功、不伸手、不争名利”的原则。

在采访中,记者提到为啥不早点儿出面,或许政府能帮他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刘祚坤说得很朴实也很感人:“与死去的战友相比,我能活到今天就不错了,立个功没什么了不起,还照顾个啥?”他用走调的声音颤抖地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边唱一边流泪。

1999年9月24日,刘祚坤意外地收到来自北京的邀请他参加国庆50周年大会的请柬,及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的邀请他参加人民大会堂国庆招待会的烫金请柬。

9月26日,在湖北省、咸宁市有关部门领导陪同下,刘祚坤来到北京,江泽民等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他们这些老英雄一一握手并合影。

为了祖国,刘祚坤出生入死,祖国众里寻他终觅回。这就是历史。★

猜你喜欢

功臣
灭害功臣
大唐故高府君高瑗墓志铭考释
养肝护肝的“功臣”蔬菜
历史“功臣”:它山堰
泥土中的功臣
中国历史上的功臣政治
八将军分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