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与实施策略
2019-09-10黄雅芸
黄雅芸
摘要:作为习作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太阳》《松鼠》的教学做到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与实施教学策略。具体而言,阅读定位维度,阅读教学指向“学表达”;目标任务维度,聚集说明性文章“说明白”的核心任务;教学设计维度,单元设计走向“一体化”。
关键词:习作单元精读课文学表达说明白一体化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全面实施的今天,教师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新问题。比如,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和普通单元的精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习作单元的阅读课,教学目标该如何确定?可以采取哪些合适的教学策略?10月,有幸学习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两节阅读课,教学内容为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笔者认为,这两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或可帮助我们厘清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价值,其运用的课堂教学策略对一线教学也颇有借鉴意义。
一、定位准:指向“学表达”的阅读教学
宋尚琴老师执教的《太阳》一课,课堂伊始即开门见山:“今天要学习的说明文,说明对象就是我们熟悉的太阳。”之后让学生围绕“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展开研究。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使用概数”和“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无独有偶,周汉荣老师执教《松鼠》一课,课始也直接点明:“今天我们要学习本单元的第二篇说明文《松鼠》。”在教学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课文体现较为充分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可以看出,两节课都定位为“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课文中突出的说明方法。
在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的同时,教师还有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感受不同方法的表达效果。比如第一节课《太阳》,在学生自主阅读,发现课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之后,教师没有止步,而是追问:“为什么要用多种说明方法呢?”这个需要“跳一跳”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他们积极思考,发现了自己的“新大陆”:列数字的方法固然清晰、准确,但因为数字过大,难以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于是作者使用了举例法让读者真切体会到太阳距离地球太远了;同样,用钢铁熔化来举例能让太阳的“热”更形象易感。
两节课的教学,不但牢牢定位于“学表达”,还让学生的思维水平从“知其然”的浅层认知走向了“知其所以然”的深层理解。这样的课堂启发我们,也许只有这样“学表达”、学到这个程度,才能对后续的“写”真正起到指导作用。因為学生完成说明文习作必然要经历这样的构思过程:“我想把这种事物的哪些特点说明白?”(指向说明内容)“我想达到怎样的效果?”(指向说明目的)“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可以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指向说明方法)因此,进行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这三个问题深入探究、理解到位。
二、目标明:聚焦“说明白”的核心任务
在简要梳理文脉后,宋尚琴老师呈现单元导语,引导学生阅读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教师继而提出“做太阳研究员”的要求,引导研究员们先后围绕两项研究任务展开探究学习:(1)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把太阳的特点说明白的?(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将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说明白的?可以看出,《太阳》一课是紧紧围绕“怎么说明白”这一核心任务展开课堂教学的。
《松鼠》一课,周汉荣老师也同样紧扣“说明白”设计教学,同时,对这篇文艺性说明文究竟是“怎么将事物说明白”的,有自己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请看教师的设问:“《太阳》一文,作者选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将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同样是说明文的《松鼠》,作者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呢?”之后,他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充分感受作者的细致描写,顺势点出“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最后,教师这样进行课堂总结:“松鼠是我们熟知的动物,但我们近距离接触它的机会并不多,通过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作者让漂亮、乖巧、机灵、聪明的松鼠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要想把一种事物说明白,不仅要关注说明方法、表达效果,还要关注具体的说明对象,要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这些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秘妙,对学生接下来的习作实践是很有指导价值的。
三、做法新:建构“一体化”的整体教学
据课后访谈得知,这两节课其实是第五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的第二课时与第三课时。那么,第一课时学生做了什么呢?通过学生第一课时的研究单,我们看到,第一课时学生主要完成了两项学习任务。第一项任务:通读两篇精读课文。读完课文,分别提出自己的疑问。第二项任务:关注两篇精读课文的内容,分别提取主要信息。《太阳》一课有意识地承接上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用喜欢的形式给课文补一个提纲,并提示了列提纲的步骤方法;而《松鼠》一课,则提出按自然段分条列出松鼠有关信息的学习要求。由此,这次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流程一目了然:整体自学两篇说明文、自主梳理知识信息→学习《太阳》,了解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效果→关联《太阳》,比照学习《松鼠》,体会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选取不同的说明方法→后续学习(“初试身手”、习作等)。
整体来看,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给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之感。两位教师没有将精读课文割裂开来进行单篇教学,而是很好地体现了“一体化”的教学思想。每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与方法都与前面的学习内容、方法有效联系、巧妙勾连,对单元语文要素做到了整体把握、有效落实。尤其可贵的是,教师合理利用这两篇精读课文“同中有异”的文本特点,进行了“比照阅读”的整体设计。第二课时学完后,第三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将两篇精读课文进行了三轮比照,在阅读中发现“两篇课文对知识信息的呈现方式有什么不同”“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两篇课文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教学安排既体现出对教材编排的积极理解和独立思考,也体现出教学设计的创新意识及实践智慧。从课堂上可以看出,设问的开放性和统整性,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学生呈现出良好的学习风貌,他们积极统整讯息、深层思考、综合实践,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探究性阅读任务。我想,这一定与学校多年来坚持学习方式的变革,致力于打造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密不可分。
日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授予《教育研究与评论》“2018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教育学学科最受欢迎期刊”称号。
本次评价基于2018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的用户使用数据,综合阅读指数和下载指数形成关注度指数,对2018年1月1日前入库的2000余种优秀学术期刊的用户关注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出最受用户关注的学术期刊。本次上线的优秀教育学类学术期刊共270种,《教育研究与评论》的关注度指数排名第6,其中,下载指数排名第3。
《教育研究与评论》以“高质量、高品位”为原则,努力彰显学术性、思想性、指导性、实用性并重的专业学术形象,深受专家、学者和读者的好评,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首批学术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类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第六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