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解构说明文言语密码

2019-09-10周汉荣

关键词:说明文松鼠自然段

周汉荣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单元聚焦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松鼠》一课教学,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整体架构。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整合信息,感受语言风格,品析具体描写,观照读者意识,在比较阅读中实现读写迁移。

关键词:对比言语密码读写迁移

《松鼠》是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文艺性说明文,出自法国博物学家布封之笔。文章用词凝练,对松鼠的吃食、外形、居住、行动、搭窝、生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当的介绍,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与前一篇精读课文《太阳》不同,本文抓住松鼠的鲜明特点进行具体说明、细致描述,语言十分活泼。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不仅要在通读全文后知晓松鼠的外形和习性,还要通过对比,发现言语表达的秘妙,从而发挥习作单元精读课文应有的价值。本课是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一体化”教学的第三课时内容,教学设计如下:

一、对比:学习整合信息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一文。学习说明文,我们首先要把握事物的特点。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这些特点——

(对照板书,复习《太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本单元的第二篇说明文《松鼠》。松鼠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呢?课前,我们做了研究单,同学们梳理了每个自然段的信息,老师认真地读了。(出示研究单)这是××同学的研究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对他的研究单,有没有什么建议或意见?

(梳理、修正研究单。)

师这篇文章关于松鼠的信息多而杂。我们不光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习整合信息。还记得吗?《太阳》是从万物生长、气象变化、防治疾病这几方面来写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的,你们能像学习《太阳》一课一样,将松鼠的活动、松鼠储藏食物、搭窝等方面整合到一起吗?

师原来,这些都是在写松鼠的习性。

(板书:外形、习性。)

师《太阳》这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我们一目了然;而《松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再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是为了落实《松鼠》一课的课后习题“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关联上一单元“提取纲要信息”的语文要素。《太阳》语言平实,层次清楚;《松鼠》的语言灵动,信息庞杂。学生通过课前研究,分自然段对信息进行了梳理。《松鼠》的语言特点,使得学生在梳理时,总是出现以偏概全、泛泛而谈、疏忽遗漏等问题。课堂交流中生生互动,彼此碰撞,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同时,与《太阳》的对比,也使得两篇文章的编排特点更加凸显。学生在彼此交流中,可提升梳理信息、整合信息等能力。]

二、对比:感受语言风格

师《太阳》这篇课文中,作者写太阳的特点,是这样写的——

(出示:“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指名读。)

师这些句子清楚而准确地写出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板书:清楚、准确。)

师接下来,我们把松鼠请到面前,作者笔下的松鼠是这样的——

(出示:“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先由学生自读,然后指名读。)

师透过对松鼠外形的描写,你感受到《松鼠》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了吗?

(板书:生动、有趣。)

师下文还有这样生动有趣的句子吗?给大家3分钟时间准备一下,待会儿朗读展示。

(学生朗读展示课文中生动有趣的语句。)

师同样是说明文,读《太阳》的文字我们感受到它的介绍清楚而准确,读《松鼠》一文时,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生动有趣,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设计意图:本单元“交流平台”中明確指出,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平实,有的活泼。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多样的风格,在对比中感受《太阳》一文语言的准确、清楚,《松鼠》一文语言的生动、有趣,为学生学习“初试身手”及本单元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三、对比:品析具体描写

师《太阳》一文,作者选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将太阳的特点写清楚。(板书:多种说明方法)同样是说明文的《松鼠》,作者又是怎样具体说明的呢?(板书:具体说明)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小组学习要求:①组内商定选择一个段落进行研究;②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向我们说明松鼠的特点的?请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关于第1自然段——

师这一自然段分别写了松鼠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小面孔和尾巴及其特点。像这种描写松鼠外形的方法,在说明文中叫摹状貌,这是一种新的说明方法。

(板书:摹状貌。解释:摹,描摹;状貌,就是事物的形状和面貌。)

师第1自然段中,描写松鼠尾巴的笔墨很多,我们来读一读。

(出示:“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师大而蓬松的尾巴是松鼠最鲜明的特点啊!(板书:鲜明)帽缨,你们见过吗?

(出示帽缨图片,让学生感受比喻的形象。)

关于第2自然段——

师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获取了哪些关于松鼠的信息?

(预设:松鼠喜欢在高处活动,松鼠很少到地上来,松鼠从来不接近人类。)

师“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作者要发现这个规律,要怎样观察呢?

(预设:长期仔细观察。)

关于第3自然段——

师仔细读这段话,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是长期仔细观察松鼠的?

(预设:“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

师是啊,只有通过长期的仔细观察,作者才能发现这么多松鼠活动的规律。这真是一只十分警觉、机敏、聪明的松鼠啊!

关于第4自然段——

师这段话主要写了松鼠搭窝的哪些方面?

(预设:选址、建造过程和建造的窝怎么样。)

师你从松鼠搭窝读出了什么呢?

(预设:有条理,先、再、然后;有经验,搬、放、编扎、挤紧、踏平;有智慧,窝很安全、圆锥形、避免雨水落入。得出结论:又干净又暖和,既舒适又安全。)

师从松鼠搭窝的描写,我们感受到松鼠的聪明。

师(总结)松鼠是我们熟知的动物,但我们近距离接触它的机会并不多,通过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作者让漂亮、乖巧、机灵、聪明的松鼠形象跃然纸上。

(学生齐读:“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设计意图:本单元“交流平台”中指出:“说明性文章为了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往往会使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性文章通常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事物。”《太阳》正是综合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可感;《松鼠》能够将一只漂亮、乖巧、驯良的小松鼠写得如此活灵活现,离不开布封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和准确的说明。这个环节的学习,旨在让学生领会说明文的多样表达。]

四、对比:观照读者意识

(出示:“松鼠体型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

师读读百科全书中写松鼠的语句,再对比课文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课文语言生动有趣,而百科全书语言严谨、清楚、简洁。)

师有同学说百科全书上的语言没有课文的“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师(明确)用什么样的语言,要看写给谁看。如果写给我们的弟弟妹妹看,用课文中的语言比較合适;如果写给动物研究者看,用《百科全书》上的语言比较合适。这就是“读者意识”。

师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你觉得有什么诀窍?

(预设:作者十分喜爱松鼠,对松鼠进行了长期的仔细观察。随后,教师介绍作者,推荐阅读《自然史》中的一篇名作《马》。)

[设计意图:“读者意识”的缺失,是当前多数学生习作的现状。儿童心中要“装着读者”,才能有“读者意识”。因此,此环节中,将课文语言与百科全书的语言进行对比,旨在让学生不仅要关注“写了什么”,还要关注“写给谁看”。同样的事物,写给不同的人看,要使用不同的表述。]

五、课堂总结,读写迁移

师今天我们通过三次对比阅读,不仅回顾了太阳的特点和文章的说明方法,还深入学习了松鼠的特点和说明文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课后请大家从“初试身手”中任选一题,运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写一写。

[设计意图: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从精读课文的学习,到“初试身手”的练习,呈现了循序渐进、螺旋提升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实现迁移运用,发现写作奥秘,体验写作乐趣。]

猜你喜欢

说明文松鼠自然段
说明文阅读专练
秋天
小松鼠
松鼠
松鼠
松鼠
美丽的秋天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