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19-09-10施燕璟
施燕璟
摘要:聚焦“生命成长”的主题,践行“办高雅学校,做儒雅教师,育文雅学生”的办学理念,通过“博雅”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人”与“事”紧密联系,让“人”在“事”中拥有“生命成长的感觉”。“博雅”课程实施的策略有:通过课题研究、创新教学方式、建构学科课程群,优化基础课程;通过各类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实施,多元推进拓展课程;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自身特长的课程,借力各类人才培养模式,精心打造特色课程。
关键词:“三雅”文化“博雅”课程生命成长
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创办于1901年,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传承百年的办学经验,聚焦“生命成长”的主题,践行“三雅”文化理念(办高雅学校,做儒雅教师,育文雅学生),通过“博雅”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人”与“事”紧密联系,让“人”在“事”中拥有“生命成长的感觉”。“博雅”课程从“博收”“雅现”两方面构建课程体系:“博收”,注重吸收、接纳,有“兼容并包”“博学多才”之意;“雅现”,注重内化后的展现,聚焦弘扬传统,达成人文和谐。
“博雅”课程指向学生的整体成长及关键知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培养:在内容上,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学科整合,凸显开放性、个性化;在方式上,用核心素养统领学校德育和学科教学,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及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博雅”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
受苏州源远流长文化的熏陶,学校尤其重视人的自由和谐,崇文创新,力求为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让他们在生命的成长中找到学习的乐趣,释放生命的潜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成为“幸福”“文雅”的少年。
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精心构建了“博雅”课程的内容体系。该体系主要分为面向全体的基础课程、面向群体的拓展课程,以及面向个体的特色課程。面向全体的基础课程主要是对国家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即立足“全面育人”,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引,根据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把国家课程整合为五大领域:语言与人文、数理与创新、审美与体验、健康与生活、道德与责任。
面向群体的拓展课程立足基础课程进行拓展,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比如,与音乐相关的葫芦丝、古筝、二胡等课程,与体育相关的田径、羽毛球、乒乓球、啦啦操、篮球、跳绳等课程,与美术相关的铅笔画、手工、水彩画、国画、纸版画等课程,与综合实践相关的研学活动、国际理解、社区活动等课程,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电脑绘画、编程猫等课程。同时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学科的基础上,拓展出了悦读时光、海洋文学、绘声绘色、光影播客、趣味数学、数学故事等课程。拓展课程主要从必修和选修两个层面推进。
面向个体的特色课程指向开放化、个性化,主要包括陶艺、魔方、创客、跆拳道等,较有挑战性、创造性,意在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课程带来的不同滋养。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年第12期课程改革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形成了一个趋于合理的课程结构,既能使学生学好国家课程,又能提升学生运用知识、探究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二、“博雅”课程的具体实施
(一)优化基础课程
1.以课题研究推动课程建设。
为了稳步推进基础课程的实施,学校教研组和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定期举行研讨活动,使课题研究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落地。比如,语文课题组秉持叶圣陶先生的略读理论,开展“用略读理论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意在让学生在海量的阅读中习得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数学课题组立足“小学中高年级儿童数学言语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聚焦学生数学言语能力的培养;英语课题组立足“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研究”,对学生的语篇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具体问题,发动校级骨干英语教师开设专题研讨课。
2.创新教学方式。
近几年来,学校以建设“慧·雅”课堂为抓手,着力深化课堂变革,提升教学品质。“慧·雅”课堂追求课堂教学的“智慧共舞,优雅共生”,要求教师做到“三适”,即“适切的目标”“适度的内容”“适合的方法”,要求学生做到“三自”,即“自主地学习”“自如地表达”“自信地成长”。为此,学校初步建构了“预学—共学—延学”的三段式教学流程,形成课前、课中和课后相互衔接的实施路径,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落地生根。此外,我们还要求各学科教研组将“慧·雅”课堂的教学方式创新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博雅”课程教学展示活动。
3.建构学科课程群。
学校围绕“开放的学习资源”“教学进程结构”“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等,构建独特的学科课程实施方案。几年来,学校在探索学科课程群建构及其实施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以学校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群建构为例,基于该学科涵盖球类运动项目、田径运动项目、体操运动项目、跆拳道项目等,学校着力建构了足球课程、体操课程、跆拳道课程等。其中的足球课程依托“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理念,以《江苏校园魅力足球》为教材,在各年级开设了每周一次的足球运动课程,成立的足球队每学期还开展“雅园杯”校园足球联赛。
(二)多元推进拓展课程
面向群体的拓展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枫桥中心小学的拓展必修课程建立在对校内外资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之上,内容涉及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等,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的实施立足学生的体验成长,将相关课程内容与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主要指向两个层面:一是强化指向性,即指向学校的育人目标,通过课程开发培养“文雅少年”;二是追求整合性,即通过整合各类课程活动,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如围绕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发的“班队活动”课程,我们设计了多个主题活动。从每个主题中,我们又细化出系列活动。以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为例,我们先后设计了“节日缅怀”“走进爱国主义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演讲”“抒写爱国主义情怀”等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形式参与课程,得到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
选修课程是“博雅”课程的重要实施载体,重在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实践与体验。学校以社团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五十几门校本选修课程:竞赛型的课程,如无人机课程、电子建模课程、编程课程等;艺术类课程,如器乐课程、绘画课程、舞蹈课程等;语言类课程,如悦读时光课程、光影播客课程等。选修课程的实施采取走班制,授课教师有的为本校教师,有的是外聘教师。每学期期末,学校都会评选出优秀校本课程,对表现优异的教师和学生给予奖励。丰富多彩且能够保证学生全员参与的校本选修课程,强化了师生的个性化课程实践。
(三)精心打造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讲求开放化、个性化,意在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自身特长的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发展。近几年,学校已形成足球、合唱、陶艺、魔方、创客、竹笛、跆拳道七大特色课程。
以竹笛艺术校本课程为例,我校为此制订了长远的实施规划,确定了三级人才培养模式:二年级为竹笛普及推广班,三年级为竹笛提高班,四年级为竹笛强化班。升入四年级后仍对竹笛课程感兴趣且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进入学校竹笛乐团。这样的梯队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激发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他们深深爱上了竹笛课程。近两年,参与竹笛班的学生已由最初的100多人上升到目前的近千人。2015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竹笛学会教育基地”;2016年,学校汇编的竹笛课程教材《一支竹笛一个梦》正式投入使用;2017年,学校的“笛韵飘香”社团获得了苏州市“小學生十佳优秀社团”称号;2018年,学校与欧联盟北海交响乐团开展了艺术交流活动,社团成员的精彩演出,让外国友人赞不绝口。小小竹笛,成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展示的纽带。短短四年,学生在校内外的舞台上精彩亮相,也在省级比赛中崭露头角。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在收获中不断成长。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不同的课程,学校课程研发中心都会统筹安排,在每学期期初制订出详尽的课程表,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和指导,同时做出灵活安排。
三、“博雅”课程的实施成效
“三雅”文化理念背景下的“博雅”课程开发,从顶层设计、内容架构到课程安排,都做了精心打磨,初步开创了核心基础学科课程群,制订了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了独特的“博雅”课程体系。“博雅”课程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
(一)学生幸福成长
“博雅”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得到了较为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中,逐渐树立起了爱学习、爱生活、爱家园的价值取向,朝着有德行、有文化、有个性的方向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
“博雅”课程的实施,带动了教师团队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教师从一开始参与课程建设时没有方向到明确方向,从面对问题时不知所措到主动解决问题,其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有了极大改观:由课程执行者变成了课程创生者。当然,在“博雅”课程的资源整合和实践中,学校也极为关注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中的专业成长需求和课题研究方向,并通过“一个团队、三级发展”的教师培养模式,鼓励和启发不同层次的教师不断提高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在积极投身“博雅”课程的创新设计、实施与评价过程中,他们对“三雅”文化的理解逐渐深化,对育人目标的认识得到了拓展。
(三)学校稳步前进
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了空前的活力。随着“博雅”课程的逐步推进,我校的课程结构越来越明晰:一期,将校本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规范化”“活动课程常态化”三大板块,还未形成学校特色;二期,在学校“十三五”主课题“以行为建构文化:基于生命化教育的学校‘三雅’行为文化建设研究”的引领下,从课程育人的功能出发,划分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课程结构更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智发展的规律。从对整个“博雅”课程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到对学科课程进行细化设计,再到对特色课程进行个性化设计,学校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将育人目标与实际课程内容连接起来,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连接起来,弹性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使富有生命气息的“博雅”课程在“雅园”中得以创生。目前,学校的教育改革因“博雅”课程呈现出特色,因“博雅”课程而坚定了前行的步伐。
学校将秉承“三雅”文化理念,继续深化“博雅”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让枫小师生享有更多“生命成长的感觉”,去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行为建构文化:基于生命化教育的学校‘三雅’行为文化建设研究”(编号:161222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走向教学改革的深处[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3(1).
[2] 龚晓林.课程:“跑道”变“在跑道上跑”——解读后现代课程理论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6).
[3] 汪明.以文化人,品格提升——基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教育生态构建的思考[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6(11).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