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角度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2019-09-10梁斯毅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9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梁斯毅

【摘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科素养的体现。本文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从学生参与、互动、教学创新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主体意识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9-179-02

0

当代教学观念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向,也渗透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之中。这一切使得当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表现出了与过去有本质区别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和落实学科素养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作为主体在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核心是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由个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强调的是培养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旧式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这种课堂教学不但枯燥无味,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意识及良好个性的发展。现实教学中,我们很多的教师还停留在这种旧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多是照本宣科,往往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得教与学出现了脱节的情况。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我认为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等方法来进行改革课堂教学是可以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目标。

下面是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实施途径。

一、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苏格拉底也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可见,疑问能促使人去思考,能促使人去探索、进步。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动机、启迪思维。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所以,通过问题教学来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又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老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全面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这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巧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要精心分析教学目标,并在设计问题时结合学情,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着手,为自主探索学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问题设计还要有梯度性、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够让班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有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的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我学我乐。

例如,在教学第六章《信息安全》6.1《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它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病毒”吗?这种病毒是靠什么传播的呢?它能致人于死亡吗?……同学们立刻说开了:计算机病毒不能致人于死亡。它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病毒”……这些问题一经抛出,新的学习情境就创设出来了。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们纷纷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课堂教学气氛是相当的活跃。这样也就激发起学生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由此看出,只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出一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来创设新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在课堂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师生、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互动,是指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并和谐发展的师生、生生关系。师生通过情感的投入,形成和谐共振的情感协调效应;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产生平等、安全和谐心理。我们老师可以通过问题教学、分组讨论等方法能促进学生对课堂的主动参与、互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教学第三章3.3《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时,我尝试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请同学们制作一份关于“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历史名人简介作品。在这个任务中要求组内学生需完成以下任务:制作PPT、利用网上“百度”网站等查找对应人物的资料、分页制作及完成超级链接。5个人为一小组,各组确定一位组长,由组长负责资料的汇总,其它同学把资料都通过局域网保存到组长那台电脑上,然后進行作品的合成,最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学生演示作品。在这个学习中,各小组的同学们都要讲究相互的合作。从而使学生在在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这样,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共处能力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共享,其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还增强了合作精神,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为此,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老师就要通过“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多元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教”和“学”的关系,而是民主、平等的,是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说,有效利用问题研究等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堂上的互动,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思考时间,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灵活、创新教学,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灵活、创新教学是构建“主体意识”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生的创造性是其“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只要贯彻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例如,在教學第三章3.1《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中,我先示范了制作了一份WORD报告,然后要求学生也制作一份。在制作过程中,有同学举手发问:“老师,我能不能做一份主题与你不一样的作品呢?”,对于这种想法我表示肯定。“当然可以,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很多同学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是很不错的,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做到与众不同!”由于学生有好胜的心理,他们带着自己的思考,做起新的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同学们课堂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有未完成的,有不满意的,也有经过修改感觉不错的,还有一些学生却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丰富的,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去挖掘它,每个学生都有无穷的潜能。只要能给学生们多一点空间,那么就会涌现有特色的作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又如,我在教学第三章3.3.4《素材的采集和加工》一课中,我利用了课本63页的“实践”作业。布置同学们用“分组合作探讨”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在探讨中,学生们发问:“老师,我们一定要按课本的作业顺序去完成吗?”“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增加一些资料和版面呢?”“老师,我们能不能删除一些资料和版面呢?”……对这些提问我都给予肯定。同学们在合作探讨中,互相启发,进而研究和探求,最后成功解决问题。经过努力,学生们完成了很多优秀的课堂作业作品。

教学目标不仅是预设的,更是在人性化的课堂中生成的。分组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也就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灵活、创新教学既符合新课改要求,也能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学科素养。

所以说,只要我们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创新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落实好学科的基本核心素养。

注释:

①、②《现代教学论学程》 黄甫全 王本陆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第257页.

[ 参  考  文  献 ]

[1]李明新.《构建主体意识课堂教学》,2002-3.

[2]《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考试周刊》   2007年第33期.

[3]《问题教学法》作者h7480 2014-12-25 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cdb3b9acd5bbfd0a795673e1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