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赏识教育融合惩戒教育对教学的重要作用
2019-09-10闫建明
闫建明
【摘要】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至爱,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教育通过两种形式来影响孩子的变化:一种是正强化,即赏识教育,一种是负强化,即惩戒教育。两者是辨证的关系。本文在分别强调了赏识教育、惩戒教育后,又将二者在教学中密不可分的重要作用融合到科学育人这一最终话题。
【关键词】 赏识教育 惩戒教育 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9-109-01
0
引言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在赏识教育逐渐成为“时尚”的今天,惩戒教育日趋淡化;在大力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今天,再谈惩戒教育是否合适?
一、赏识教育
1.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它是一种永远坚信孩子“行”的信念。赏识教育始终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
2.赏识教育的特点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赏识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潜能,拓展个性。
3.赏识教育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赏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用阳光般的温暖去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如果缺少了确认、表扬与鼓励就像把种子放在干燥的土里不施肥、不浇水、不见光,结果就是他不可能“发芽”,不会有上进的动力。
1)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构建民主的氛围,创设开发的环境
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发现优点是赏识教育的基础,有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创设开发的校园环境,并把赏识转化为具体的激励。
2)赏识学生,以学生的基点为起点,发展看待学生
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用不同的尺度、个性化的评价,放大孩子的个性优势;不断研究孩子的情感发展特点,给予孩子发展的方向。
3)赏识让学生自信、自强、自立
赏识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其实际需要,通过赏识,提高他们的需要层次,使之能持续地追求新的成就,开发自身的潜能。
4.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赏识教育决不是教育的全部,正如一棵小树苗的成长,它不仅需要阳光、雨露和温暖,也需要校正、施肥、修剪。
1)对学生盲目的夸奖,简单的表扬
正确的评价和赏识首先来源于教育者对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赏识过高或过低都会在学生心目中失衡,影响学生的客观判断力。
2)对学生空洞的赞扬和肯定
赏识本身要有内涵,空洞的赏识只能适得其反,会造成学生没有方向、没有体验的、盲目的、良好的自我感觉。
3)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重在过程,淡化结果
在学生做事的过程中我们要有具体的点拨和鼓励,学生只要努力了,都需要真诚的赏识,要避免夸大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
二、惩戒教育
1.什么是惩戒教育?
惩,即处罚;戒,即警戒。惩戒,即通过处罚来达到警戒的目的。可见,惩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
2.惩戒教育的特点
惩戒是大爱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起着“剪枝修理”之功能。在惩戒的背后是深深的期待和关怀。
3.惩戒教育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方法,点拨学生,帮助成长
惩戒是在“温柔”教育方式无效、正面教育无果的情况下,对孩子问题行为强制性的纠正的教育手段达到帮助其成长的过程。
2)惩罚以赏识为基础,以提高为最终目的
在学校教育中,一方面要对学生遵规守纪的行为予以表扬,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违反规章的行为予以惩戒,二者缺一不可。
4.惩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惩戒教育即深层于批评,不等同于体罚
惩戒教育要讲究时机、地点,因人而异,讲究策略,用严厉、温和、谈话等方式,一定要在爱和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要适时、适度、适法,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把握分寸,注意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
2)惩戒教育的灵活实效
教育家马卡连柯就认为,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切莫简单粗暴的“触及皮肉”、“触及灵魂”。
三、 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的融合
1.赏识教育为主,惩戒教育为辅
从辨证法来看待赏识教育,在教学中,不能片面强调对学生的赏识而纵容学生的违纪行为和不良品性。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要遵循赏识为主、惩戒为辅的原则。
2.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必须得到家校的共识
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同盟伙伴,两方要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将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智慧地落实。
3.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目的——一切为了孩子
教育,为达到同一个目的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我们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可见,教育“惩戒”不必回避,也不能回避!在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两者之间必须相互结合,目的是——一切为了孩子。
结束语
赏识“长善”,惩戒“救失”。必须将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有机结合。实施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把握实施力度,研究实施方法,以尊重为航线,以智慧为舵手,以勇气为风帆,方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 參 考 文 献 ]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
[2]董进宇.《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版.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郭德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向葵花.《重新审视惩戒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2月第2期.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7]邱序宝.《学校不宜提倡惩戒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3年2月15日.
[8]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9]王东华.《发现母亲》[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