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福建省省检的化学试题看化学教学
2019-09-10吴秀敏
吴秀敏
【摘要】 2019年福建省质检的化学试题对2019年高三备考和中学化学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三备考,应奎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 全国卷 福建省检试题 课程标准 解题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9-012-01
0
2019年是福建省高考试卷回归全国卷的第4年。今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理科综合试题》的化学试题的质量大大提升,命题的立意和真实情境颇有全国卷的风范。作为一名毕业班老师,我将陪学生准备高考过程中所感,省检集中阅卷过程中所触,省检讲卷过程中所思,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化学学科试卷的结构相对稳定
Ⅰ卷单项选择题7题,共42分;Ⅱ卷非选择题四题,其中一道是选考题,Ⅱ卷共计58分,化学总共11道题,总分100分。
省检试题思维容量大,注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查,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对2019年高三备考和中学化学教学有正面的指导作用。
二、化学试题重视能力考查
试卷第26题,以碘酸钾制取、分离、检验、纯度测定为载体,第27题,以“制取锑白的工艺流程”为载体,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与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以及化学现场学习能力。此外有一些试题还新颖、灵活,如第13题和第35题。
第13题:常温下,用0.1mol·L-1MgSO4和0.05mol·L-1Al2(SO4)3溶液進行实验:①各取25mL,分别滴加0.5mol·L-1NaOH溶液,测得溶液的pH与V(NaOH)的关系如图1所示;②将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取出25mL,逐滴加入上述NaOH溶液,观察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1中的曲线II表示MgSO4与NaOH反应的关系
B.根据图1可得Ksp[Al(OH)3]的值大于1.0×10-32
C.实验②中Al(OH)3完全溶解前,溶液中c(Mg2+)/c(Al3+)逐渐变大
D.图2可以表示实验②中n(沉淀)与V(NaOH)的关系
尽管是以Mg2+、Al3+与碱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碱溶液体积变化关系这个熟面孔为背景,却内有玄机,是道好题。其中C选项,当Mg2+开始沉淀时,Al(OH)3沉淀尚未溶解完全时,存在两种沉淀溶解平衡,故存在关系:
随着 [OH-]增大,两种离子浓度比值增大。这种分式基本性质的应用,很经典。此外,还有D选项也是化学独有的错误,由于必修一的学习,没有涉及到Ksp的问题,所以D选项的不规范图像也就频繁地出现在试题中,从而麻痹了同学们的注意,把同学们带进了计算的陷阱。正确思路是依据图1可知,Al3+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约为8.9,Mg3+开始沉淀时溶液pH约为9,说明两种离子共存且浓度相等时,只有当Al3+几乎沉淀完全后,Mg2+才开始沉淀,又因为两种离子沉淀时所需要的OH-物质的量是不相同的,故产生沉淀时不应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这道题纠正了部分师生对“Mg2+、Al3+与碱溶液反应图像”认识的偏差,这是一道值得肯定的好题。
此外,还有第35题戳中了同学的误区。其一:同周期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最外层电子数增多?孰不知,钙和钛最外层最子数是一样的。其二:单质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孰不知,O3分子中中心O原子的杂化形式为sp2,根据杂化方式O3分子为V形结构,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为极性分子。其三,很多同学看到Na3OCl,就错误地联系至NaClO,误认为Na3OCl存在共价健。这里需要注意通过Na3OCl内部各元素的化合价分析,O与Cl之间不存在共价键。而且从Na3OCl的晶胞结构也可以看出Cl位于各顶点位置,O位于体心位置,O与Cl之间没有形成阴离子团,不存在共价键。我认为这道题分寸拿捏得相当到位。
三、化学教学要注重奎实基础,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必然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份试题也充分地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试卷第8题取材于福建省省花“水仙花”花香所含物质的主要成分,既弘扬乡土文化,体现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也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核心理念,来体现有机化学的教育价值。第9题取材于2019年央视春晚的魔术节目“魔壶”,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第12题以NH3的电化学氢化反应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科技,关注化学与科技、社会、生活、生产等之间的联系。
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板书一定要规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老师,自己必须做到以身作则,板书一定要规范严谨。我坚信只要老师的示范作用到位了、态度坚决了,学生常规失分现象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综上所述,知识只是载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会思考的大脑。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 参 考 文 献 ]
[1]赵向辉.课堂情境创设的“六要素”,化学教学,1999.6.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