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9-09-10程小健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经验有效性教材

程小健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永恒追求。在课改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分地关注了情境的创设、小组合作等,导致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过多年的课改经验沉淀,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改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

要想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我们就必须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等方面设计教学,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更切合实际。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向学生出示了衣服和白酒瓶上的标签,并问他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数。然后,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数就是百分数”。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每个具体的百分数的含义。这样,学生很顺利地就能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在这个案例中,我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教材加以改造和补充,侧重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取,尊重学生的经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大量的现实实例中通过比较、概括、信息筛选等,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百分数的意义,并逐步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使其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他们从实践活动中萌发出学习新知的欲望,进而理解、体会新知识。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教学中,在呈现其中的现象时,往往很多都未必都利于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数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1平方分米的认识”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面近似1平方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然后剪出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与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放在一起比一比,再剪一次……这样,课堂就变得有趣、活泼,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丰富而又形象的学习场景,课堂上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 “生长”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学生已有了比的知识和对地图、平面图的了解,因此,他们很容易地就能在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板。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的结论;教师设疑:“你能把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篮球场同样大小的画在纸上吗?”这时,就可以自然地引导: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样的?你们能不能利用学过的比的知识,把它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后再来画一画?而“比例尺”的概念也就自然生成了。

上述案例证明,只有当学生已有的经验被唤醒,并把所学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会形成有效的学习。

(二)关注课堂的数学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们不妨把研究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模型和沙子、水等材料“推”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交流。这样,他们就能发现规律,最终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而这样的整个过程又都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三)关注学生的深入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思考,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思考,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

例如,在教學“比例尺”一课时,当学生想到“篮球场太大,纸太小,画不下”时,说明其思维矛盾就已经产生了。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借助思考去解决问题和困惑。如果教师不是引导学生思考,而是直接作出讲解,就会使学生错过学习的有效时机,教学就会演变为“灌输”。

(四)关注学生的再创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储备,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去“做数学”,完成 “数学的再创造”。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由来,获得“再创造”的方法,诱发创造的兴趣,并使之成为了自己的学习策略。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真实的探索者:通过“绕”“滚”“截”三种“化曲为直”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让他们像数学家那样经历“问题—猜测—测量—再测量—归纳—验证”的探究过程,完成了数学的再创造。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经验有效性教材
教材精读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