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文化整合,促进教师综合性发展
2019-09-10徐新民缪爱明
徐新民 缪爱明
摘要: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和综合性发展需要一个包括政策、制度、规划等在内的多维度保障体系。一个成熟的、富有活力的学校,必须是一个长效制度化保障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科学地整合“学习”“反思”“开放”“交往”“研究”等现代学校动态文化的基本要素,通过机制保障、共同体建设和载体驱动来促进教师的综合性发展。
关键词:动态文化 教师发展 机制保障 共同体建设 载体驱动
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和综合性发展需要一个包括政策、制度、规划等在内的多维度保障体系。一个成熟的、富有活力的学校,必须是一个长效制度化保障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科学地整合“学习”“反思”“开放”“交往”“研究”等现代学校动态文化的基本要素,通过机制保障、共同体建设和载体驱动来促进教师的综合性发展。
一、立足深层次发展,完善生态型管理机制
学校倡导“包容共生、人本情怀、文化奠基、学术导航”的办学理念,重在从精神文化层面规划教师的发展。
(一)坚持科研促教的专业导向
学校始终将教科研作为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以校情为本、以课堂为本、以教师为本,全面优化科研环境,不断规范科研管理,以“专家引领、课改奠基、活动促进、团队合作、平台构筑、考核保障”六大措施作为科研推进战略,使课题研究系列化、常态化、精品化,使“我的课堂”(我校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专业术语,目的是促使全体教师认识到“我”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凸显的个性和特色)教学改革不断唤醒自主之觉、思维之觉和心灵之觉,最终趋向“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指导下的、教师主体性主导中的双主体性的协调与统一”——不断促使教师的主体性彰显于教学目标的根本性、教学内容的生长性和教学方法的贯通性上,学生的主体性立足于“求真、向善、向美”的价值力、不倦探索事物规律的思维力和激情澎湃的生命力上。
(二)构建民主开放的制度文化
学校给予每一位教师充分的专业成长权。首先,把制度建立在广大教职员工认可、满意的基础之上,保证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定期召开行政办公会、教师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党员民主生活会等,以便教师明确学校和个人的现实处境及努力方向,行使对学校规划与校务工作的决策和实施权;同时,规范重大事项决策、中层干部任免和重大项目安排等制度,加强对决策“三重一大”事项的风险防控和监督管理。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常态化开展,并上升到制度层面,形成全员遵循的文化自觉和共同愿景,做到制度建立之后人人有义务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课题申报、优课评比、推荐论文发表等,所有教师凭文稿质量或者各类比赛成绩公平参与竞争。教师职称申报,采取外聘专家评选推荐材料的方式;各类先进人物评比,采取层层推荐、集中投票的方式;学校中层人事岗位公开竞聘……
(三)实施彰显个性的规划引领
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根据《南通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书》,制订相应的三年成长发展计划,每一年在学历提升、教学成绩、教学观摩与讲座、教学竞赛、论文发表与获奖、课题研究、专业进修(培训)、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提出自我发展目标。教科室注重常态化开展教师发展方向咨询、测试和研讨活动,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引导教师走上自我实现、自主提升的职业发展之路。学校严格遵守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每年固定对在职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并督促他们积极参与其他的专业发展培训活动。
二、着眼全方位发展,搭建多层次共同体
多领域、跨层次、全要素的教师互助合作,有利于整合多种资源,形成融合共生效应,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一)跨学科听评课研讨共同体
跨学科听课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只有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重视用本学科知识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培养,才能取他科之“石”,攻本科之“玉”。对此,学校定期组织面向全校教师的大型公开课、竞赛课、展示课,教务处会在公共平台发布消息,要求没有课的教师,不分年级、不分学科,都参加听课和评课。由此,逐渐形成全校范围的跨学科听评课研讨共同体。
(二)“互联网+”校本研修共同体
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中最接地气的模式和途径之一,而“互联网+”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校本研修方面,学校每年暑假都会邀请两到三名高校专家、杂志主编、中学名师来校讲学授课,也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研究活动,定期开展“星湖学人”论坛活动,不定期举办信息技术辅导等校本培训讲座。“互联网+”方面,一是积极发动和认真考核教师参加区級以上网络培训;二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晒课和研课活动;三是开展“博客+教育叙事”的推广和研究工作;四是建立“引进+原创”的教学资源库,鼓励教师共享,然后吸取意见优化教学资源;五是保障微课制作的硬件条件,鼓励教师制作微课视频。
(三)联动发展共同体
考虑到教师发展起点不同、专业素质高低不同,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一是以“名师培养工程”为载体,建立能动的带动机制;二是强化“青蓝工程”,加速青年教师成长;三是在教学、管理和科研上,实行导师制,明确“传帮带”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完善“捆绑式”评价办法。
(四)区域发展共同体
学校除了加强与教师教育机构、地方高校的合作(如多次承办省、市级教育教学比赛活动)外,还充分利用南通市星湖教育集团(包括天星湖中学、东方中学、竹行中学)和六大区名师工作室这两个平台所开展的活动,构建“多校联培”校本培训模式——整合区域内多所学校的教师培训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以学科教师为单位构建研修共同体,实现学科之内的有效交流;立足于中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以问题为主线展开研修。
三、聚焦高效益发展,实施多元化载体驱动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是源自教师思想、情感、使命而形成的思想动力,因此促进内驱力的生成,实质上就是对教师思想、情感、使命等方面进行转变和调整。为此,学校通过多元化的载体,推动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回归,突出教师个性情感的陶冶和生命体验的提升。
(一)立足课堂,科学建模
学校借助主干课题的引领,把教师的研究重点引导至课堂结构的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上,以促使教师形成自己的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特色。学校以“‘我的课堂’的构建研究”为主干课题,引领全校教师参与研究;以学科组为子课题研究单位,以各学科组长为子课题负责人,通过组内研讨、专家讲学、公开课、教研课、竞赛课、优秀教案和课件评比等形式,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强化和拓展的基础之上,扎实有序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教务处和教科室多次聯合组织课改实验课,发动全校教师参与备课、听课、评课、研讨,为新教学模式在学校的全面推广积累经验。最终形成了“我的课堂”基本理念:“以生为本,以学为核,以研为舵”。并且形成了以业已成型的“自学—讨论—探究—生成”课堂基本结构和“先学后教、先问后研、先示后范”教学基本策略为基石的“我的课堂”四大特征:以导学案为载体,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在“我”字上见个性;以问题情境为引领,突出学习的深刻性,在“问”字上见创意;以交往互动为方式,突出学习的互补性,在“实”字上见功力;以激发潜能为旨归,突出学习的智慧性,在“悟”字上显智慧。
(二)交流学习,优势互补
每年暑假,学校都会举办“星湖学人”教育教学论坛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开学之初,教科室与教务处都会共同推荐七八位当年理论结合实践取得较好教学实效的教师在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上做经验交流。学校抓住各级各类优课评比机会,通过先组内再校内层层比赛筛选的方式决定参赛人选,以达到“比赛一次,培养一批”的成效。同时,积极派遣教师参与南通市及周边省市学校开展的大型对外展示课和课改成果展示活动,并要求参与教师回校后,在学科组内进行汇报交流,择选契合校情的经验、做法进行全校推广。
(三)课题引领,全员参与
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支撑,力求实现教学实践、教育研究、教师培训“三位一体”,不断提升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贡献率;借助省、市、区教科研中心领导、专家、学者的力量,努力解决目前学校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期间,学校教师参与了29项国家、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学研究系列课题的研究。目前,“十二五”规划课题全部结题,“十三五”规划课题全部开题论证。学校教师还参与了56项区级微型课题的研究,各教研组和年级组都有组长担任主持人引领全组人员参与研究的校级课题。
(四)项目推动,凸显特色
2012年,学校申报的“数字化高中语文课程基地”项目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建设。此后,学校立足于基地建设,着力改变课堂结构,强化“自学—讨论—探究—生成”四个环节的科学安排,完善“自主、自能、自创”课堂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把“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世界”变成“世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教材”;多层面挖掘课程资源,把“封闭的单一的校本课堂教学研究”变成“开放的多样的众人参与的课堂教学研究”;综合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无限广阔的天地;以课题研究为支撑,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的课改意识和教学水平。
近年来,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等项目成果获省级奖13项。缪爱明主持研究的“高中综合性课堂教学研究”获首届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2013年,陈明华主持研究的“‘享用语文’的主张与教学工艺”和徐新民主持研究的“研究性学习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赖军参与研究的“化学有效教学的条件和策略”和缪爱明参与研究的“中学生态德育的实践研究”分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2016年,陈明华、唐步荣、缪爱明、周小兵等人参与研究的“我美丽,因为我思想——高中作文教程”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缪爱明参与研究的“互动·和谐·共生——中学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徐新民主持研究的“‘我的课堂’真义与范式”和耿建主持研究的“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研究”获得三等奖。2017年,唐步荣参与研究的“中学语文‘入境·悟神·创生’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和陈明华主持研究的“以美启智兼以养德——根于文化与素养的语文美学境界研究”分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五)档案考核,增加动力
学校每年都要对全校教师当年的论文发表、课题研究、优课竞赛、技能比赛、学生竞赛指导等情况进行统计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这些考核情况均记入教师的个人成长档案袋中,同时,作为教师评优和晋升职称的主要依据,以此增加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以2018年为例,全校有105人获得论文奖,最高1000元;有45人获得优课竞赛奖,最高为省一等奖,奖金为1000元;省、市级课题分三次考核,即开题论证、中期汇报和结题论证,每完成一项分别奖励1000元和500元;教师送来的学生奖证有531项,最终拿到相应奖励的教师有60人。
近6年来,学校教师参加优课比赛获国家奖3人,省级一等奖11人,市级一等奖30人。在全国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得区优70人,市优41人,省优13人,部优4人。全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875余篇,其中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的72篇。学校培养出特级教师2名、正高级教师3名,省教学名师1名。
学校师资的竞争力离不开独特的校园文化,尤其是由学习、反思、开放、交往、研究等要素形成的动态文化。如果这些动态要素一直是鲜活的、触手可及的、渗透在校园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那么,学校也就自然而然能够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和谐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也就自然而然能够成为办好学校、提高质量、发展学生的第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