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温:一生只为画红楼
2019-09-10三月雪
三月雪
他一部画册,尽展红楼深意半世丹青,谁知梦里风情。孙温用一生的时间绘就『红楼瑰宝』,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孙温是谁?也许,他是一位画技高超的民间画师;也许,他是一位寄情书画的隐者高士;也许他只不过是《红楼梦》的一枚“铁杆粉丝”……如果不是一部全本《红楼梦》画册的出现,他可能永远被埋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一个铁杆粉丝的红楼情结
有些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够了,清代画家孙温就是这样。他一辈子只画了一部全本《红楼梦》画册,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作品传世,留给人们无尽遐想。
孙温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其著作也不见于画史记载,这部《红楼梦》画册的流传也无据可考。孙温的艺术经历、创作动机、生活状态都还是谜,专家也只能从零星的资料中去猜测和考证。这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尘封多年,仿佛凭空出现,就如同《红楼梦》原作一样令人惊奇和震撼。
这部画册干干净净,既没有题跋,也没有题诗,只有孙温的名款“七十三老人润斋孙温”。从现有资料来看,我们只知道,孙温是唐山丰润人,大约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卒年不详。从画册的题款推断,他在七十三岁时依然健在,那时已是光绪年间,那么他至少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孙温七十多岁仍可以健笔作画,证明他身体素质很好,有人猜测他可能一直生活到清末宣统帝退位,甚至更晚。
另外有人考证,孙温这一画册大约画于同治到光绪年间,整整画了36年才完成,耗用了半辈子的时间。而原著者曹雪芹写《红楼梦》也只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相比来说,孙温更是用生命在创作,“痴”到了极点。此后,耄耋之年的孙温便再无作品传世,不知所终。好像他这一辈子就是为了画《红楼梦》而生,他是否与曹雪芹有着同样的情结?那些精致工丽的画又承载了他怎样的情怀?其中况味,也许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了。
一部“红楼瑰宝”的价值谜题
《红楼梦》一书在清代中期已广泛传播,其中很多情节成为画家作画的题材。在孙温之前已经有不少画家画过《红楼梦》,为什么唯有他的绘本会被视为“瑰宝”?
早期的《红楼梦》题材画多为小说白描绣像,比较著名的如清代画家改琦(1774—1829年)画有《红楼梦图咏》50幅,并镌版刊行。彩绘版的如费丹旭(1802—1850年)所画《金陵十二钗图册》 。《红楼梦图咏》以白描手法绘人物55个,可以看作主要人物的剧照,更多是为了配合《红楼梦》作绣像插图用。《金陵十二钗图册》则可视为《红楼梦》人物精装版,对其中的“金陵十二钗”做了精彩描绘。
孙温所绘全本《红楼梦》画册与前两者相比不仅场景宏大,而且人物众多,可以说是一部长篇连续剧,对原著进行了全景式呈现。整套画册以程甲本《红楼梦》为蓝本,以连环画形式绘制,共计230幅(还有10幅空白页,据考缺失的是104—108回情节,缺失原因不详),每幅纵43.3厘米,横76.5厘米,属于大尺幅册页。画册入画人物3700余个,涵盖了从第一回“甄士隱梦幻识通灵”到第一百二十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卷帙浩繁,富丽精雅。其篇幅之大,涵盖之广,人物之多,场面之宏伟,笔法之精细,是《红楼梦》题材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鸿篇巨制。
奇怪的是这样一部绝世精品却鲜有人知,而且收藏脉络也不清晰,其流传经过已无法考证。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机会,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得到了这部珍贵的画册,将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后来,旅顺博物馆有一批国宝被调拨到上海博物馆,作为交换,上海博物馆也调拨了一批文物给旅顺博物馆,其中便有孙温的全本《红楼梦》画册。画册初到旅顺博物馆时并没有被引起重视,在仓库里默默无闻地隐藏了近30年,直到80年代初清理仓库时被发现,人们在惊叹之余才意识到它的价值。1989年,这套画册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004年,在曹雪芹逝世240周年之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画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与世人见面。画册一经展览,便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全世界为之惊艳。一些著名收藏机构纷纷向旅顺博物馆发出邀请,希望能展出这套精美的画册。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称之为“红楼瑰宝”。2018年初,河北博物院举办了“红楼梦华—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画册展”专题文化活动,并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展览,这部画册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一幅生活百态的全景画卷
打开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画册,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美轮美奂的场景把我们带入了红楼梦境之中。此画册的绘制方法与众不同,没有采用以往以白描单色勾线的传统画法,也没有采用小说的“绣像”画法,而是选择了重彩工笔绢本画。孙温借鉴了青绿山水和宫廷界画的画法,同时吸纳西洋画技法,加强画作的明暗、透视、虚实的对比,以浓墨重彩把人物、背景、故事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孙温以大观园全景俯瞰图为开篇,园中诸多景致一览无遗,呈现一派层峦叠翠、葱蔚洇润气象。随后画面依据《红楼梦》的故事脉络逐次展开,画中人的音容笑貌、服饰打扮、生活情趣、建筑园林、民俗礼仪无不细致精彩,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直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从内容选材上,可以看出孙温对《红楼梦》的故事细节了如指掌。他对每一回的内容进行剪裁取舍,选择重点事件和场景进行描绘,每一回目画幅数并不固定,有的回目画面多,有的回目画面少。例如,“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就画了13幅,细致描绘了宝玉大观园受试题额的经过,大观园的重点场景都单独入画,如“曲径通幽处”“稻香村”“沁芳闸”等,堪称大观园的解剖图。对这些情节的重点描绘也体现出作者对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的偏爱。
另外,此画册形式上借鉴连环画的形式,场景处理突出绘画内容的故事性呈现。有些时候还在同一画面里描述同一事件的不同时态,人物在同一画面里的不同场景出现。例如,“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一幅,便把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见警幻仙子的过程按照先后顺序,分几个场景来描绘,不同的场景以祥云分隔开来,营造一种亦梦亦真的仙幻境界。梦境与现实交融,剪辑出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效果。再如“周瑞送各姊妹宫花”一幅中,采用《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断景式叙述手法,周瑞家的穿蓝色衣服,先后在几个不同场景中出现,各场景以窗户、围墙和回廊隔开,画面连贯,毫无违和感。这样不仅节省了画面篇幅,还突出了叙事的连续性,让画面更丰富而具有感染力。
在细节处理上,孙温也有其独到之处。整部画册从整体布局到细节描绘均工细精巧,一丝不苟,大如山川楼阁、舟船车舆,小似家居装饰、衣纹头饰,莫不描摹备至,纤毫毕现。比如贾府的马车、元春省亲时的龙舟、窗户上的诗词,还有家具的雕花、西洋座钟摆件……就连卧室里挂的字画上的题款名章都清晰可见。这些场景布置忠实于原作,还原了《红楼梦》时代的真实面貌,致精巧而尽宏大,于细微处见精神,孙温的绘画技巧可谓高超。
一卷细腻传神的人物写真
孙温的全本《红楼梦》画册,最大亮点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首先,画中人物没有像其他画家一样使用清代的标志性装束,而是架空时代,进行理想艺术化创作,其人物形象塑造更接近于原著。
就发式而言,不同人物的发型差别分明。比如贾母、王夫人等主妇头上用攒珠勒子,年轻女子的发式主要是椎髻和灵蛇髻,仆妇一般为布包髻,而仙子们的发髻更加多变。再如官员的乌纱与官服,文生的方巾,贵妃的凤冠,儿童的垂髫,等等。
画册最经典的形象当属贾宝玉和林黛玉,曹雪芹原著第三回中关于宝玉的形象描述是这样的: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这是明末清初贵公子的经典造型,而我们看孙温所画宝玉形象是与此非常契合的。正因如此,当年在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时,剧组的服装和人物造型还参考了画册中的人物形象。
而画中黛玉的形象又与改琦和费丹旭所绘不同:改琦和费丹旭所绘黛玉都是清中后期妇女衣着打扮,而且着意刻画黛玉的病态美,俯首蹙眉,体态柔弱;而孙温笔下的黛玉腰裙宫绦,衣着素雅,面容白净姣好,目虽喜而含悲,眉似蹙而轻愁,别具一番风流态度,正合了“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个性特征。
孙温在绘制人物时结合了清代宫廷画法和西洋写真技法,以工笔重彩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形象刻画,色调明丽鲜艳。孙温画人物更注重人物的立体效果和表情特征,对面部肤色、肌理、表情进行层层渲染,采用“泥金勾染”对主要人物的服装、配饰以及陈设的古玩等进行细腻描绘,一些花卉、地毯、甬道还施以厚粉,呈现一种凹凸的质感,衬托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生动。整部画册3700余人,每個场景人物的形态和表情不同,风情各异,杜绝了人物脸谱化的表现形式,在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可谓独树一帜。
孙温把自己对《红楼梦》的热爱倾注于笔端,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细腻传神的人物写真图卷,也把我们的思维带入了一个唯美的梦中。一朝入“红楼”,终身梦不醒。这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民间画家,将伴随他的画作,永远活在梦中。品读其画作,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