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县战国铜人说开去
2019-09-10汪受宽刁方伟
汪受宽 刁方伟
在现今国际举重竞技比赛中,中国举重选手普遍成绩优异,连连夺冠。中亚地区的很多国家也纷纷引进中国举重选手以改写自己国家的举重比赛成绩。西方人纳闷,看似矮小的中国人为何力量如此巨大?其实,中国举重历史已逾三千年矣,载于史册的秦力士更是能够举起万斤重物……
甘肃礼县秦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铜人属国家一级文物。该铜人制作精巧、线条流畅、刻画细致、表情生动、比例协调,是罕见的先秦青铜艺术珍品,凸显出秦国工匠高超的人物塑造水平。
此铜人通高9.4厘米,重0.195千克,为壮年男性形象,全身赤裸,胸腹和四肢肌肉壮实,胯部及下身系丁字形兜裆布;双腿微曲,赤足,左足平立,右足跟略上抬,呈用力支撑状;左手按于左腿外侧,右手上举握拳,似举起什么重物;面部为国字形,额上有三道抬头纹,双眉宽厚相连如倒人字形,双眼明睁,眼球凸起,鼻头厚实,嘴唇略张,双颊肌肉呈弯刀形,下巴圆浑;厚实的头发由中间分开,垂至肩背,犹如当今妇女的齐肩发式。
唯一的秦力士形象
礼县战国铜人出土于20世纪60年代甘肃礼县永兴乡赵坪村。甘肃礼县为春秋战国之西陲,是早期秦文化的重要遗址地,赵坪村正位于该地大堡子山、圆顶山、山坪等早期秦文化遗址密集区域之内。
礼县战国铜人右手似举重物,当是一位举重者的形象。史书中有关于秦力士的记载。《史记·秦本纪》云:“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即秦武王与力士孟说比赛举鼎,意外将自己的胫骨折断,以至不治身亡。《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则载:“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注言:“乌获,秦武王力士也,能举千钧。”先秦时期,一钧为30斤,千钧则为3万斤,又秦高奴禾石铜权每斤相当于现在的256克,千钧则为7680千克。也就是说,乌获能举起15360斤的物品,真是力大无比!
秦王豢养的力士更是秦与六国作战时的先锋勇士。《史记》记载,纵横家张仪对韩王说,秦之虎鸷之士孟贲、乌获等人,打仗时如虎如鸷,不着铠鍪,身体裸露,赤足,奔跳着冲锋向前,左手提着敌人的头颅,右臂夹着活捉的俘虏,用他们去打击不服从的东方国家,就像千钧之物砸到鸟蛋之上,谁能幸免呢?
《史记》描述的秦力士形象与礼县战国铜人赤裸身体的外形完全相同,唯后者胯下有一块丁字形兜裆布,且后者印证了关于前者的文献记载。故而,将战国铜人定为秦力士形象是恰当的。
以礼县战国铜人与现今出土的其他先秦铜人比较,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多数先秦铜人皆着衣袍,裸体铜人仅有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商周间人形铜器、安徽博物院藏西周青铜人,但二者一似着三角形内裤,一似完全裸露,胯下无遮盖物。礼县铜人裸体下身系兜裆布,先秦未见同例。二是先秦人皆头挽发髻,男戴冠女加簪,与礼县铜人相近的发式,仅有战国擎灯铜人,但其头发似比礼县铜人稍短。
可以说,礼县战国铜人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先秦裸体举重力士的金属铸刻形象,极具文化典范意义。
学自匈奴的摔跤活动
角力,即比试力气,《礼记》称其为古代军事训练的科目之一。从秦武王与力士孟说比赛举鼎的记载可以看出,角力就是通过举重来比试力气,秦汉时也称“角抵”。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当农民军打下三川(今河南洛阳东),丞相李斯到宫中向秦二世报告紧急军情,“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史记集解》言:“应劭曰,战国之时,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曰角抵。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触也。文颖曰,案:秦名此乐为角抵,两两相当,角力,角伎艺射御,故曰角抵也。骃案:觳抵,即角抵也。”这段记载和注释说明,“觳扺”或称“角觝”“角抵”,是一种力量和才艺比赛,既指两个人通过举重和摔跤来比较力气,也比较伎艺、射箭和驾车技艺水平。也就是说,秦力士多兼具举重者和摔跤手两重身份。
而说到摔跤,中国古代较早的摔跤活动形象是1957年陕西长安县客省庄战国末期至西汉初的墓葬中出土的镂雕铜带鐍图案:在树丛之下,两匹配有鞍辔的马相对立于两侧,中部两人皆蓄长发,高鼻梁,赤裸上身,下穿长裤短靴,互相弯腰搂抱,试图将对手摔倒,这是一幅摔跤的图像。据出土报告,出土铜带鐍的西汉墓是1957年止,我国境内发掘出的唯一一座匈奴古墓,死者可能是匈奴使臣或使臣的随员。故可推测,铜带鐍上的图案为匈奴民族的摔跤形象。
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木篦,半圆形的篦背漆绘有人物形象,其中一面则绘有摔跤图:两位摔跤手及左侧的裁判都是赤裸身体,下有兜裆布,布带在腰后扎结,尾端飘垂于臀后,与礼县战国铜人的装束一样。
据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在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长期交往中,秦人学到了摔跤的游戏?不过,秦朝摔跤手虽赤裸身体,却不穿游牧民族的长裤,而是着兜裆布,显出秦力士装束的特色。
一脉相承的体育运动
礼县战国铜人力士赤裸全身仅着丁字形兜裆布的形象,在中国先秦各种人物形象中颇为独特,却成了汉、宋摔跤手的典型特征。
河南新密打虎亭出土东汉末期汉墓壁画角抵图,高台之上,两力士发顶小辫直立,身赤裸,着兜裆布的变种条形布,徒手相搏。敦煌莫高窟藏经洞2002卷子中的一幅白描画,绘有两位摔跤手正在相搏。两人装束相同,皆为裸身系兜裆布,头发以带束于顶部。
宋人称角抵方式之一的摔跤为相扑。山西晋城宋墓壁画的相扑图中四人皆裸身着兜裆布,脚穿靴袜,头发挽起。宋代还有女性摔跤手,也是赤裸装束。“内有妇人相扑者……裸戏于前”,被司马光上疏要求严禁。至今,古代相扑已在中国失传。
然而,这种中国式摔跤—相扑,在唐代传至日本后获得了长足发展,流传至今,已是日本的国粹。日本相撲者裸体着兜裆布及相应的比赛程序,多有中国古代相扑的遗制。
还有一件史实让人惊诧。据美国布兰尼·佩奇著的《世界服装史》描述,古埃及王国第三至六代王朝(公元前2700—前2200年)的普通男式服装,“最简单的衣物就是一件窄小的束带系在胯下中央,束带的端头下垂成三角形飘带”。古埃及束带与礼县战国铜人下身的丁字形兜裆布完全相同,这让人不禁感慨人类服装史上不可思议的趋同现象。
礼县战国铜人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秦力士形象遗物,也是中国最早的举重者和摔跤者实物形象。
汪受宽,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刁方伟,就职于甘肃秦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