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粒观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9-09-10王翠平
王翠平
【摘要】微粒观是物质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间的桥梁,是重要化学基本观念。中考化学试题对“微粒观”的考查常以“反应微观示意图”为载体,着重考查从微粒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教学中利用课本素材渐进式建构微粒观,凸显三重表征思维发展微粒观,精选分类微观题运用微粒观引领的解题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关键词】初中化学;中考高频错题;微粒观;反应微观示意图;教学策略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从分子和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初中化学教学是从一种具体的物质开始,从而到一类物质,涉及到分类观;物质的组成涉及到元素观;物质的结构涉及微粒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涉及微粒观、变化观和守恒观,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建构化学基本观念非常重要。
一、分析中考考题,明确微粒观的培养价值
微粒观在课程标准中的定位很重要,并在考试大纲中细化考试内容和目标层次。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习题加以检验。关于微粒观的考查方式有很多,分析近年来广东省化学中考试题,有关“反应微观示意图”是常考的内容,见表1。
由上表可知,广东近年来的中考命题中,一般是通过呈现反应前后微粒示意图,形象表示出微粒之间的变化关系,旨在考查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知识和识图能力。“反应微观示意图”考查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类别、化学方程式、基本反应类型、化学反应的本质、补画反应微观示意图”等方面,但在教学中发现类型题目往往是高频错题,学生的解题能力水平较低。即使进行大量的解题训练,效果并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微粒观”理解模糊,无法运用观念指导答题,没有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故对学生微粒观的培养值得教师研究与实践。
二、基于微粒观的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课本素材,渐进建构微粒观
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不是在一两次授课就可以形成的,而是在知识积累和递进中慢慢渗透而形成的。初三化学是启蒙阶段,微粒观的学习贯穿整个初三阶段,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为高中化学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应善于挖掘课本有关微粒观的素材,并将素材串联起来,慢慢引导渐进式建构微粒观。学者程绍山对人教版教材中微粒观的分布做了研究,笔者深受启发,结合教学经验,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为例,呈现微粒观在教材中的安排,见表2。
微粒观知识分布在不同的单元,从简单到复杂,从对宏观物质的感性认识逐渐渗透为对微观结构的抽象思考。在教学中应明确每节课的微粒观教学内容,渐进式建构微粒观,促进微粒观的应用和发展。
2.凸显学科三重表征思维,促进发展微粒观
初中化学“微粒观”的建构是从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建立而开始的。“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的核心内容包括“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微粒(分子)的特性”和“从微粒(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为了“微粒观”具有可操作性,可通过典型素材,凸显化学学科特有的学科思维,建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走进物质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具体见表3。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是学习化学的基本要求。对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宏观物质和宏观现象的学习较易理解,但微观结构、微观本质和化学符号的学习相对困难。在学习“从微观认识物质”时,可通过“展示具体的宏观物质→依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微观结构→画微粒模型或借助信息技术模拟微粒的动态过程”。例如,学习氯化钠这种物质时,可以通过“展示白色固体氯化钠→加水溶解后消失→分析钠离子和氯离子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中→画氯化钠溶液中的微粒模型(Na+ 、Cl_、H2O)或借助信息技术模拟展示各粒子的无规则运动”。这样很直观地让学生想象出构成氯化钠的微观粒子,也能从微观角度解释氯化钠能溶于水这一宏观性质和溶于水后消失这一宏观现象。在学习“从微观认识物质变化”时,也可以通过“做物质变化的宏观实验和观察宏观现象→分析推理反应的微观本质→画反应微观示意图或拆分和组装微粒模型或借助信息技术模拟微粒的变化过程→书写化学符号”来展开。在学习具体物质和具体实验时要延伸归纳学习一类物质和一类实验,能灵活将宏观、微观、符号有机结合起来,掌握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终身受益。
3.精选分类微观题,灵活运用微粒观
微粒观的知识螺旋式渗透在不同单元,考查方式有很多。以分析广东近五年化学中考题为例,“反应微观示意图”是必考题,涉及的微粒观的主要内容是“微粒与物质类别,微粒与化学变化”的关系。以下将对这一类题目进行分类,观察寻找规律,运用微粒观引领解题策略,见表4。
从往年广东化学中考试题可以看出,关于“反应微观示意图”的题目,先从“由反应微观示意图推导化学方程式” 直观明了容易推导各物质的化学式和化学计量数。再到“由化学方程式推导反应微观示意图”抽象难度增大,但有化学计量数能较易确定微粒的个数。接着再到“由反应前或后有完整微粒模型,推導另一边的微粒个数和化学方程式”难度进一步加大。但无论如何变化,重要是关注两点,一是“微观—符号”的转化,即微粒模型与化学式、反应微观示意图与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转化。二是物质化学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根据这个可以确定反应前后微粒种类和个数,微粒个数的最简比与化学计量数是一致的。综上也可看出,关于“反应微观示意图”主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很少涉及到金属、酸、碱、盐等物质类别的反应。知识需要归纳与创新,基于上述的研究,展望今后的试题考查方式能多样化,例如考查金属与酸、盐的置换反应,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使学生的微粒观得到延伸发展。
三、结语
初中微粒观的发展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本文主要侧重“从分子和原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这是微粒观形成的基础。过渡到“离子相互作用”是与高中内容的衔接点,所以运用微粒观指导认识酸、碱、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微观本质,是今后化学教学中值得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程绍山.运用微粒观开发复分解反应教学价值的实践与研究[J].化学教育,2015,36(15):29-34.
[2]何彩霞.恰当运用对比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以“离子反应”教学为例[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3,1(29):7-11
[3]陆庭銮.化学教材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J].化学教育,2015,36(15):26-27.
[4]张霄,吴晗清.以史明鉴:化学认识论对教学的启示[J].化学教育,2015,36(15):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