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室”场域下高中历史学习方式初探
2019-09-10胡臻
胡臻
一、“未来教室”的校本化建设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不仅重构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冲击着传统的基础教育,使之走向“互联网+”的思路和方式。依托未来教室“互联网+”的学习环境转变,促进学习模式的转变,核心在于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向深度理解的、“为学习的评价”的学习方式转变[1]。这些学习方式的魅力在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风格,通过差异化、多样化的自主选擇而被尊重;学生的实践力和思维力,通过任务式、主题式的体验学习得以提高。
二、“未来教室”下的学习变革
(一)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中心”的学习方式,要求把学习者作为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在新的情境中积极运用前置经验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构新知[2]。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未来教室”,利用技术优势打造出能模拟生活场景、创设问题情境、共享远程资源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和发现,使学习无论在哪个环节或节点上始终指向学习者的生本需求。学习路径预设如下:目标导引下的学情定位和课堂设计、任务驱动下的学中实践和过程体验、评价互动下的自我反思和策略调整,该设计思路的关键在于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的全程中。下面以校本课程《高中口述历史教学》中访谈法学习为例,来说明该路径的实作。
课前学习小组围绕“发现身边的历史——学校百年变迁记”的主题自选兴趣话题,设计2-3个访谈问题,并预约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分工,访谈初稿形成后上传到班级学习包共享浏览、留言评价。从上传反馈看,学生成型的问题设计如“省锡中以前有没有更改过校名?如有更改,那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可成为课上学习访谈规范的案例;缺乏访谈问题设计要素的错误前置如“十年前学校的教学条件、生活条件是怎样的”,包括学生直接留言的困难,都是教师课堂设计的聚焦所在,指向明确、效率倍增。这既搭建了学生续进学习的旧知前台,也便于教师初获学情以调整学习任务的设计。
课堂伊始,学习小组按计划实地访谈,并用手机、IPAD等实录以获得后续评价和改进的学习证据。各小组回到云学习教室后,传输视频到云平台供老师或其他学习者备用。接着,小组结合实践体会先自我评价“成果与困惑”,期间可浏览别组视频比照反思,由此得到粗放的学习新经验。然后,全班观看教师选取的、同频传输到教室大屏上的视频(特优秀或特错漏)和小组自评,再评价、再倾听、再思考,集众人智慧将新经验转化为新知识。学习进行至此,预设任务和目标不仅基本达成,还往往有意外之喜。如有重难点遗漏或需要延伸拓展,则老师再加以强调和引导,进行后续学习任务的布置。比如鼓励学生课后整理访谈资料,尝试出一份访谈报告,把新知识用规范、专业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堂课的学习设计和实践,借力电子书包、智能手机、IPAD、云教室等“未来教室”设备,科学记录、直观再现了学习过程,让学生以亲历者、反思者、倾听者多种视角重温学习证据、打磨学习经验、重新发现知识。最妙处在于,设备和技术并没有喧宾夺主的操纵了学习者,而是始终在锦上添花的位置综合调动了学生的手、耳、口、眼、心使之全程融入学习过程。在“未来教室”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的持续和深入得以激发,学生是设计者、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尊重、能力得以开发、价值得以彰显。
(二)实现指向深度理解的学习方式
理解,就是一个人能够运用所知道的相关性知识,去进行创造和适当的思维与行动。指向深度理解的教学,就是要学习者学会:批判性思考,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以及创造新的想法、成果和解决方案[3]。为此,需要学生带着解决某个(某类)知识、技能或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困难需求,通过实作中的自我体验和情境中的互动生成。融会贯通各种学习成果即为知识获得、调整改进多方学习策略即为技能掌握,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凝练正能量的价值观念,甚至在获得战胜自我乐趣的同时深化学习任务,催生新一轮学习需求。
可现实的障碍在于,纸质媒介和直接对话下的教学,受困于学习资源的固化、学习体验的间接、学习互动的狭窄、学习反馈的延迟等弊端,相对于未来教室平台资源的丰富多样、体验的自主深入、互动的多维全面、反馈的直观即时等特点,在理解性学习成果的获取度上就显得相对低效甚至无效。基于此,适逢学校“未来教室”环境建设转变学习方式的东风,凭借着相对系统的移动学习设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尝试以全媒体移动化学习的路径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指向理解的深度学习场域。
首先,选择恰当的学习材料。考试要求较低、教材遗漏较多、课外史料丰富的“十月革命”较为适切,因前述特点该课有相当的发挥空间,能践行多种学习活动、获取多种学习成果。其次,确定有挑战的学习目标。本课学习目标定位为“通过十月革命的案例学习,体验互联网+下的历史学习方式,获得对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理性认识”。学期初始布置了“众说纷纭十月革命”时长两月的周末作业,要求学生自建团队、自找史料、自选视角、自定成果。这个学习任务,对学生提出了各种挑战:史料搜集和精选的思辨力、内容构思和呈现的创造力、成果设计和制作的实践力、团队分工与沟通的协作力、长时段移动学习下的持久力等等。接着,新建团队经历了一个磨合聚力的过程,通过组内人才流动、突出人才跨组聘用等团队推进举措,团队学习的动力从最初的私交、兴趣逐渐转向协作、研究。最后,开展即时性的互动评价。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交互反馈,便与学习者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在不断修复中趋向完善。各学习小组把自制的学习课件或视频,借助手机、IPAD、教室一体化电脑、希沃软件等实现教室大屏的同屏显示时,甚至还有人机问答、活动等互动学习时,学习者和制作者的注意力都会聚焦到对该学习成果的分享与反思上,刺激和牵引着他们主动参与到更深层的探究中。课后,意犹未尽的同学通过班级云端平台下载在线学习资源继续学习;也有学生再设计、再制作新的学习成果上传,在云端学习平台引发新一轮的头脑风暴。至此,学习是否获得改进,过程性的互动和表现性的证据,已不言而喻。
可见,“未来教室”平台的技术支持,实现了生生或师生间的即时、交互、多维的互动评价,捕捉和反思着信息中意料内或意料外的学习精彩,传递和分享着原创者和评议者的智慧成果。整个学习流程,从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到再思悟、再构建,从小团队的化零为整到班集体的共融共生,无不充分践行着指向深度理解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科知识的建构、学科素养的生长存在着相辅相成的正向关系。
(三)实现“为学习的评价”的学习方式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成长,实现人的完满,考试和评价也当膺服其下。但传统纸媒介质下的学习评价,获取和分析学习证据的成本过大、信度参差、缺乏科学的数据来实证;忽视学习的过程性表现,导致学生个体的学情变化和需求指向通常被湮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流于空谈。此外,评价标准也主要基于教师的主观经验,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有鉴于此,国内外教育人士提出评价要为促进学习而服务。
2002年,英国教育学会评价改革小组对“为了学习的评价”做出如下正式定义:为了学习的评价,是学习者和他们的教师为了确定学生现在在哪里、应该走到哪里、以及如何最有效的到达那里而收集和阐释证据的过程[4]。为了学习的评价,以掌握学生实际学情、学需为起点,以获取科学性学习数据为基础,以此明晰可行的改进式学习目标,以交互自我和同伴的评价为表现过程,这样才会趋向学生的学会学习。顺利穿行于整个学习并将其各步骤融会贯通的支架,当是一个集及时获取、整理、分析、反馈学习数据等优点于一身的评价系统。目前很多学校使用的极课作业评价软件就具备这些优势,我校“未来教室”的建设项目也有此一项。
使用极课平台,可快速获得作业数据处理结果,包括作业缺漏情况、班级和个别学生作答情况、低分学生的错误选项,以及和班级、和年级关于此题作答情况的差距等。其次还可获得数据分析报告,有精准的数字分析,也有直观的诊断性图示。据此,教师能知道每一题的正确率和出错点,且能对比学生、班级的作答情况判断这种错误是个体行为还是集体共需,以此确定后续教学行为是对部分学生小众指导还是进行集体讲解,制定针对性的后续改进策略。极课大数据最好的一点是极课数据的云空间存储功能,平台能汇总、分析班集体长时段作业数据,并给出曲线变化图,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跟踪比对分析,对学生周期性学习的用时、成果、薄弱环节等数据有精准的反馈,并以直观图展示学情预测。这样,学习者能及时获取个性化的学习改进计划,如个人学科错题集、个人专科提分计划等,及时掌握薄弱、改进薄弱,从而最优化学习效率。
实践证明,利用大数据改善学习不是奇迹,它带来了学习的三大改变:随时收集学习中的双向反馈数据;真正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定制个性化學习;通过概率预测优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5]。利用极课系统,收集过去无法获得的数据,获得过去无法获得的客观分析,实现学习评价数据的双向反馈和教学改进,这些已经是互联网时代评价的质变,为了学习的评价借助先进技术成为现实。当然,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那就是尚缺少师生围绕评价数据进行交互的平台功能,如社群讨论、实时答疑、实时互评等,尚未实现在线实时学习交流和帮助他人学习的机会,在一些需要及时解决的知识细节、重要概念和原理的方面不能及时解决。所以技术改变环境从而推动的学习变革,既需要关注实践者的改变,也需要技术手段本身的日新月异,必须在两者各自的进步和互动中实现教育真正的进步。
三、结语
可以想见,高中“未来教室”的创建,旨在通过教育和技术的多维融合,打破单调的线性教学模式,实现具有时效性、交互性、共享性的学习新方式——即学习者借助各种技术平台,获取全方位的信息刺激,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资源,自行规划目标并全程参与目标驱动下的学习过程,即时获取学习数据的反馈并自我调整学习策略。这是互联网时代学习环境的创新,是学习者主体的全新学习方式的起点,更是每个人终生学习、持续发展的路径。
也许正如《反思教育》一书所倡导的:学习,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寻求教育和知识,就是寻求全球共同利益。所以,有幸担此重任的教师们,为作为学习者的自己,也为塑形和定位中的学习者们,努力探索更好的方式和路径吧。“未来教室”,值得一试。
【注释】
[1]JSBC《教育新天地》栏目:《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展播》,http://mp.weixin.qq.com/s/IYVelyVoGrS4PUqkHLNsdA,2017年9月24日。
[2](美)布兰思福特、布朗、科金等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8—119页。
[3](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等著,冯锐等译:《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4]冯翠典、高凌飚:《从“形成性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考评”》,《教育学报》2010年第4期。
[5](美)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赵中建、张燕南译:《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6—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