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探析

2019-09-10曹勇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刘老师家国

曹勇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标虽然没有直接写进家国情怀概念,但实际上也有相应的目标要求:“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进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1]处于快速成长中的初中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其生理和心理均处于昂扬向上发展的状态,因此,初中历史课堂除了满足学生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外,道德情感教育也应该及时跟进。

近日笔者听了仪征中学刘明森老师所上的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一课,觉得是依托教材适度拓展,对初中生进行适切的家国情怀教育的一堂好课。刘老师设置“启情”“入情”“升情”三个环节,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涵养家国情怀,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教学效果非常好。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以及笔者对于相关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启情:以个人情感开场

在这节公开课上,刘老师在开始上课前,用大屏幕展示这一课的自拟标题《千古绝唱,一代骄杨》和一段史料,并播放音乐《蝶恋花》,让学生在音乐中阅读史料,为上课做准备。

材料:“我想假使是他死了,我的情丝将永远缚在他的尸体上,不会放松,可惜他还不知道我这番情景。……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解不开。”

教师发问:有一位丈夫给亡妻写了一首诗词,他称她为“骄杨”;这位妻子生前也给丈夫写过一首诗,却未能寄出。这两首诗词是革命时期爱情的真实写照,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穿越了近百年祖国的苦难,九死而不悔。那么,这位伟大的妻子是谁呢?

刘老师极具深情的语言表述,再加上颇具悬疑的导入顿时让学生陷入沉思之中,也让笔者眼前一亮。听不同的老师多次上过《新文化运动》一课,比较常见的是从时代背景导入,或者就是从爱国主义、救亡图存导入,像这种以个人情感开场的导入极为少见,笔者頓时兴趣盎然。

刘老师接着又呈现了一段材料并设问:

1901年,她出生于湖南长沙县。1908年,她的父亲杨昌济从国外来信,嘱咐她的母亲一定要送她上学,在当地女孩子还没有上学读书的先例,她破例进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开了风气之先成为第一批女学生。

教师发问:同学们,远在海外的父亲写信回来,要求一定送她去上学,而在当时,这是“破例”“开风气之先”的行为,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概括:“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当时女性当然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杨昌济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女儿,但是他跳出了妇女“三从四德”的历史窠臼,要求把女儿送到学校接受文化教育,这还意味着杨昌济为代表这群知识分子们,将要挑战传统的伦理道德,掀起一场惊世骇俗的新文化运动。

在师生的对答之间,一位远在他乡、却始终放心不下自己女儿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一位拥有世界眼光和革命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也正向学生翩翩走来,教师通过由个体向社会层面的引导和拓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延展。家国情怀教育当然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成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但首先应该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价值取向。[2]刘老师匠心独运地从丈夫对亡妻的爱、父亲对女儿的爱入手,让学生沉浸到温馨的家庭情感之中,进而为思想教育营造了适宜的情境氛围。

其实,刘老师的课堂导入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在营造情境,同时又在落实情感教育。梁启超在一个世纪前曾说过:“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是故人也者,对于一家而有一家之责任,对于一国而有一国之责任,对于世界而有世界之责任。一家之人各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3]这里的两段故事一者谈了家的情感,一者谈了国的责任。刘老师从课堂一开始就注意把教学手段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从细微处入手选材,从体会夫妻之爱和父女之爱开始,升华至国家之爱和社会责任,其教育效果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实现导入教学先声夺人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学习刘老师的做法,突破既定程式,拓展课程资源,创新教学设计。

课堂讲述到此时,新颖的情感导入手段,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刘老师话锋一转:“同学们,悼念亡妻的丈夫,只是那个时代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了革命事业舍生忘死的诸多革命者中的一员;那个远在海外的父亲,只是那个时代舍小家、为大家,寻求救国救民、探索救亡道路的众多先行者中的一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那个时候,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教学内容自然递进到下一环节,即由个人的家庭情感递进到群体的爱国情怀。

二、入情:用群体救亡叙述

刘明森老师首先呈现了这样一段材料:

1918年6月,她的父亲杨昌济应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的聘请,任北京大学的伦理学教授,举家北迁,住进了豆腐池胡同9号。杨昌济到北京后,积极为赴法勤工俭学筹措经费,号召湖南有志青年出国学习救国之术。他还写信给蔡和森、毛泽东,商讨如何让湖南学子到西方勤工俭学拯救中国。

教师提问:她的父亲在北大会遇到哪些志同道合的同事?他们在一起可能会讨论什么话题?

刘老师的一连串发问,立刻把学生带入了二十世纪早期风云激荡的北大校园,“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学生们的作答声此起彼伏,“他们应该会谈论‘救国’‘民主’‘科学’等话题……”,课堂的气氛逐步进入了高潮,学生完全沉浸在那个充满炽热爱国主义情怀的年代。见此情景,刘老师抓住时机又呈现出著名画家沈嘉蔚的油画作品《北大钟声》。

教师叙述:这是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性知识分子的群像作品。画面上共有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辜鸿铭、梁漱溟等16个人,有的人短发、西装、领带,手拿宣传民主、科学的《新青年》;有的人留着发辫,身穿长袍马褂;有的人是短衣马褂,亦中亦西。这种不统一、不协调但又在同一画面中共存的现象很有意思。

师讲生议:陈独秀所举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是什么?陈、李、胡、鲁等新派人物宣传了哪些新文化?辜、梁等保守派人物主要反对什么?他们两派有无共同点?

教师概括: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聘请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物和主张旧学的人物同时讲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这些不同观点的人物能够走到一起,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炽热的爱国情怀和救亡意愿!

学史何以使人明智?关键在于探究历史时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能够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4]刘老师独具慧眼,选择了这幅历史信息浓郁的油画作为师生讨论交流的抓手。历史因为有人而有生气,学习历史抓住人也就抓住了灵魂。油画《北大钟声》又名《宽容》,蔡元培学贯中西,醉心于近代西方文化和教育,选用这幅名画,既有利于聚焦新文化运动的人物故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宽容的精神。最显刘老师教学功底的是课堂语言,他的叙述不急不徐,抑扬顿挫,人物故事娓娓道来,古今联系严丝合缝。刘老师通过讲授,使现实中的“人”和历史中的“人”同呼吸共命运,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近代那一段不平凡的岁月中,又在潜移默化中把家国情怀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命成长中。在师生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回答语言虽然不够精炼,但是语义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非常高尚的观点,如“多一些家国情怀,少一些个人的私利”,“位卑未敢忘忧国,人微未敢忘忧民”,等等。

如果说家国情怀培养的最高目标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话,刘老师非常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那么,刘老师的教学策略是什么呢?刘老师并没有采用翻转课堂、分组讨论等较时髦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张嘴,至多再加五六张幻灯片,就是传统的讲授法。为什么教学效果却非常好呢?依据心理学理论,通过提升认同感来进行情感教育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刘老师叙述语言虽然多,但是绝不是单纯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一幅油画呈现了一个历史群体,他们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观点不同,有着较为强烈的矛盾冲突,但是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却是相同的。教师引导观察画面,再栩栩如生地叙述人物故事及其矛盾冲突,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绪,将其对历史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跳出这节课来看,历史课堂上教师讲授法不应简单否定,关键在于讲述有趣,引发共鸣。

三、升情:从民族英烈追问

处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初中学生正是一个崇拜英雄、初尝责任的年纪,刘老师的移步换景、步步深入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深深地带入了那个激荡的岁月、英雄辈出的年代。正当学生的心情为那一群救亡图存先行者的革命事迹跌宕不已的时候,刘老师又呈现两段材料,通过追问,使课堂气氛攀上巅峰。

材料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萬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师:毛泽东描述的“骄杨”是谁?

生:她是杨开慧。

师:是的,她就是杨开慧!毛泽东后来解释说:女子为革命脑袋都掉了,怎么能不骄傲呢?所以称她为“骄杨”。

材料二: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师再追问:三十年以来的“人民革命”指什么?

生:指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师:是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了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无数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杨开慧就是那千千万万个英烈的代表。正是由于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才换回了现世人民的安康和中华民族的振兴。

课堂在昂扬向上的积极情感中戛然而止,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核心素养立意的时代,历史教学的根本价值取向是要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5]刘老师的这堂历史课收尾也别具一格,他不是回过头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而是照应导入,从杨开慧开始联系到为革命牺牲的烈士群体,这种做法在引导学生从小我到大我、由小爱走向大爱的同时,顺理成章地拔高了人生格局。画龙的关键在于点睛,以家国情怀教育为主题的课堂,最后的总结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

做诗作文,强调“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意思大致是开头要精彩,正文有内涵,结尾富力道。从家国情怀培养的角度来看,刘老师的这堂课从一个人的情感入手,推广至一群人的奋斗,最后升华至一个时代的民族斗争,如果把刘老师的这堂课看成是一篇好文章,差不多也可以用上面的六个字来概括吧!家国情怀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培养策略也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从顺应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讲,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沿着创设情境——形象叙述——提问启发——升华认识的路径展开。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页。

[2]綦岩:《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教育科学论坛》2017年第5期。

[3]梁启超:《呵旁观者文》,《清议报》1900年2月。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5]刘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中国考试》201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刘老师家国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春天的样子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幽默的刘老师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