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一次遇见自己

2019-09-10辛亚梅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19年5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高一

辛亚梅

【关键词】高一;心理辅导课;自我悦纳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8-0071-04

【设计理念】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对自我更加关注,尤其是对自身的“不足”非常敏感,希望自己完美,没有缺陷。他们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从而造成对自我认知的偏差。

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自我认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设计本节心理辅导课,希望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不足”,以坦然的态度与自己的“不足”和平共处,提高自我接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图片导入

教师展示几组对比图片:太阳照射地球形成的阴面和阳面、白天和黑夜、枯萎的大树和生机勃勃的大树、骆驼与羊。

教师:从图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教师:事物都有两面性,同样我们人也有优势和不足两个方面。同学们成长到现在,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在“与我相识”单(见表1)上写下你的优势和不足。

二、初识自我

(一)制作“与我相识”单

教师:你的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在写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时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学生:写自己优势的时候感到特别高兴和自豪,而写自己不足时感到很沮丧,很难过。

教师:那么,如何对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让我们更好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写出自我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我的特点,初步认识自我;通过体会书写优势和不足时的不同感受,意识到自己对待优势和不足的态度和想法有所不同。

(二)学生活动:我的小A与小D

1.第一轮活动。

活动规则:每个人自己在心里随机挑选教室内的两位同学,一个代表你的“优势”,简称为A(advantage);一个代表你的“不足”,简称为D(disadvantage)。注意:每位同學必须选择两者且默默选择,选择后不要和任何人交流。被选择的人只在活动中代表相应的意义。

全班学生到教室中央自由移动,要求每个人都最大限度接近A,同时最大限度远离D。注意:在移动过程中不能和任何人有语言交流,全班保持安静。在移动过程中用心地体会、感受、观察和思考。音乐声停,活动结束,所有人站在原地不动。教师随机采访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小组讨论:怎样做到最大限度地离A近,同时最大限度地离D远?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学生1:在想方设法远离D时,我感到很焦虑,因为它也在追逐它的A,远离它的D,总是在移动,我要时时刻刻关注它,躲避它。

学生2:为了躲避D我都没办法靠近A。最后发现总是没法做到最大限度远离它。

教师:我们发现,要想同时最大限度地靠近A远离D是很难做到的,就像我们只想拥有而不要不足,也是很难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任何人都很难做到只有优势没有不足,刻意地排斥和躲避自己的不足容易引发焦虑等负性的心理体验。

2.第二轮活动。

活动规则:请所有学生再次移动,这次只要求最大限度地接近A。移动过程中用心地体会、感受、观察和思考。音乐声停,活动结束,所有人停止移动。

小组讨论:怎样做到老师的要求,即最大限度地接近A?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学生1:只要一直追着A跑而不要总想着怎么躲避D就可以了。

学生2:对,如果不那么关注D在哪,也就没那么焦虑了。其实靠近A感觉很好,毕竟是自己的“优势”嘛。

3.延伸讨论与分享。

教师:同学们,那么我们身上的“不足”是不是一定是不足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只有接纳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故事分享:不一样的艺术家

1.教师讲述故事。

Phil Hansen曾是著名的画家,因长久工作导致神经永久性损伤,无法再画出直线。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他并未放弃,而是试着接受自己的现状。他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他逐渐发现,“不足”有时更能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他用新的方式创作出了更多美好的作品。

2.讨论与分享。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和故事,谈谈如何对待“不足”和“优势”会让我们更好。

学生1:其实“不足”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不足”,就好像“胆小”这个特质,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谨慎”。

学生2: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论“优势”还是“不足”,都是我们身上的一种特质。

教师:所谓“优势”和“不足”其实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情境而言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身上的“优势”,同时运用智慧转化、利用“不足”,运用努力改善所能改善的“不足”,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部分,会让我们更好地发展自我。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打开学生思路,让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拓宽对自我的认识,减轻对自身不足的焦虑情绪,接纳自我,促进自我更好地成长。

三、再识自我:修订“与我相识”单

教师:请将刚刚填写的“与我相识”单拿出来,再看一看你写出的自身的“不足”,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些“不足”,对它们进行积极赋义。对于不能积极赋义的“不足”可以邀请小组内的同伴帮忙。

学生讨论。

教师:你是如何将你的“不足”进行积极赋义的?对“不足”进行积极赋义后你的感受如何?

学生1:只要换角度看待自己的“不足”,想一想它们具有的积极意义,就可以将它们积极赋义。比如说,我以前总觉得自己腿有点粗,但现在想一想,有研究说下半身比上半身强壮说明身体健康。这么一想,开心多了。

学生2:我在学习上比较粗心,但在和人交往时,粗心就会变成“心胸开阔”。所以,辩证地去看它时感觉没那么糟糕了,当然还是要尽量避免它的消极方面。

设计意图:练习对自我的“不足”进行积极赋义,减轻学生面对自身“不足”时的焦虑情绪,帮助他们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同时,与本节课的第二环节前后呼应,回扣主题。

四、课堂总结

全班欣赏张国荣的歌曲《我》。

教师:“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欢自己、悦纳自己的心情再一次与自我相遇,拥抱一下这个可爱的自己。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喜爱和悦纳之情。

【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活动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的一门课程。学生在活动中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思索、领悟代替教师的说教,能达到更好的内化和迁移效果。因此,课堂主体活动的选择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采用活动“我的小A与小D”,虽然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移动活动,但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同时在体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对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了新的思考。课上选取的故事,虽然未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对待自身的“不足”,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认识自我,学生更容易完成心态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尤其是由“活动”引发的体验和思考,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对于学生每一次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师能够恰当引导,都能成为课堂新生成的教育资源,使课堂迸发更多的色彩,而这也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魅力所在。

【课堂点评】

从选题上来看,本节活动课的主题符合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整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是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从“认识自我”到“再识自我”到“悦纳自我”,在教师的恰当引导、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同伴的合作帮助下,学生们完成了一个自我认知转化的过程,教学环节完整且前后呼应,教学线路清晰明朗。

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看、听、动、思,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让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三是教学的主体活动设计新颖且巧妙。教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观察和思考。学生先是觉得有趣,被迅速吸引,然后在相互的追逐和躲避中逐漸体会到了情绪的变化,在观察和思考中获得了启发。在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领悟的知识远比教师直接传授道理更深刻、更深远。

四是故事选取恰当,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已经从情感上有所体验,从理性上有所思考,但是真正转变想法,转换情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这时,教师用故事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原来我们身上的“不足”被恰当地利用,就可以为成长助力。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所谓“不足”是相对于一定的情境而言,一种情境中的“不足”可能是另一种情境中的“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学生更容易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之前写下的“不足”,并尝试在自我思考和同伴互助下练习积极赋义,认识到无论是所谓的“不足”还是“优势”都是我们身上具备的一些特点,不再简单地将这些特点划分为“不足”和“优势”,从而减轻对自我所谓“不足”之处的焦虑、自卑情绪,达到真正的自我悦纳。

(点评嘉宾:吕海娥,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健康教研员)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课高一
团队分享成长
巧借角色,进行心理投射
浅谈小学学习心理辅导课的设置与设计
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共通性的几点思考
浅谈高一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一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高一新疆班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及教育对策初探
高一物理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谈教师从高三回到高一的良性过渡
生命年轮在心理辅导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