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9-09-10刘静
刘静
【摘 要】运用观察与访谈的方法对60名大、中、小班幼儿及12名带班教师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透视幼儿的举手行为及心理。结果发现:幼儿的举手行为和举手心理主要体现为效仿他人、物质奖励、表现自己和取悦教师四种情况,同时幼儿举手的心理也和幼儿的年龄及性别有密切关系。从培养幼儿举手观念、强化幼儿举手行为方面解决幼儿举手问题,是循序渐进训练幼儿举手技能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幼儿;举手现象;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0-0054-04
“举手”是成人为了使儿童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更好地规范各种有序活动制定的一条社会化规则。在幼儿园生活中,幼儿逐渐习得发言要举手的日常规范,并不断地用其来指导行为。笔者通过研究发现,通过这种细节化的“举手”规范可以透视很多幼儿学习的秘密。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观察法为主、访谈法为辅,选取L市D县中心幼儿园中的大、中、小三个班幼儿及其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其中随机抽取小班幼儿20名、中班幼儿20名、大班幼儿20名,各班男女生各10名,共计60名幼儿、12名教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举手行为的研究结果及分析
1.幼儿举手行为的总体情况。
对60名幼儿的举手现象进行研究,观察项目包括:举手幼儿的姓名、被提问的幼儿、幼儿回答是否正确、有无同伴模仿、教师的反馈等。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根据观察结果,主要针对幼儿举手行为的次数及正确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幼儿举手的情况(%)
据表1可知,随着幼儿年龄增长,举手次数也逐渐增多,表现为幼儿举手比率有所增加。幼儿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和年龄有关,表现为幼儿年龄越大,正确率相对就越高。通过访谈教师也得出上述结论,表明幼儿举手行为与幼儿年龄有关。
2.不同性别幼儿举手行为的表现。
对三个班次男女幼儿举手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男女幼儿举手的比率(%)
表2数据表明,在小班阶段,男孩举手比率明显高于女孩;而在中班阶段,男女幼儿举手比率基本一样;在大班阶段,男孩举手比率远远超过女孩。所以,男女幼儿在举手行为上存在一定差异,男孩举手比率高于女孩。
3.不同师幼关系幼儿举手行為的表现。
通过对60名幼儿的观察及访谈发现,师幼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幼儿举手的次数。有良好师幼关系的幼儿,举手的次数较多;而师幼关系相对较差的幼儿,举手的次数则较少。
如在一个班里,教师对于喜欢的幼儿会较多地关注并给予其更多的表现机会,久而久之,这些幼儿也会为引起教师注意而举手;相反,一些幼儿未被教师注意,教师很少甚至不会叫他们回答问题,这些幼儿举手的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4.不同榜样幼儿举手行为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榜样,又是儿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被调查的60名幼儿中,20名幼儿举手的原因是效仿同伴,可见,效仿同伴是幼儿举手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观察和访谈幼儿及教师发现,幼儿喜欢效仿的对象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表现好的幼儿,另一种是表现特殊的幼儿。幼儿认为,表现好的幼儿会被教师喜欢,表现特殊的幼儿能得到教师的关注,不论哪一种作为榜样,幼儿都会模仿,举手的比率就会增长;相反,在没有榜样的情况下,幼儿举手的比率则会相对较少。
(二)幼儿举手心理的研究结果及分析
1.幼儿举手心理的总体情况。
通过观察被抽取的60名幼儿的行为及访谈幼儿和教师,发现学龄期幼儿举手的心理主要有四种:效仿他人、物质奖励、表现自己和取悦教师。
效仿他人指有些幼儿等其他幼儿说出答案后,再重复说出同一答案,这种现象在调查中占33.30%。
物质奖励是指某些幼儿看重教师给予的物质奖励,幼儿举手的目的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调查中占26.70%。
表现自己是指幼儿为了能够表现自己的某种能力而去做一些不平常的行为,常常表现为炫耀、显摆,在调查中占25.00%。
取悦教师是指有些幼儿举手的真正目的是想得到教师的赞许与表扬,甚至想去讨好、巴结教师,在调查中占15.00%。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幼儿举手心理大多集中在效仿他人、物质奖励和表现自己上,而取悦教师的心理出现频率相对较少。
2.不同年龄班幼儿举手心理的表现。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不同年龄幼儿在以下四种举手心理表现上所占的比率有所不同,结果见下页表3。
表3 不同年龄幼儿举手的不同表现(%)
以上数据说明:小班幼儿举手行为大多集中在效仿他人和物质奖励;中班幼儿举手行为集中在效仿他人、物质奖励和表现自己;大班幼儿举手行为涉及四种情况较平均,后两种所占比率相对多些。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小班幼儿举手现象不太显著,大多数幼儿回答问题的表现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常常出现相同或类似的答案,喜欢在座位上大喊大叫,甚至说一些与问题无关的事情。倘若教师主动请他来回答问题,多数幼儿又会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
中班幼儿举手行为明显增多,大多数幼儿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乐于举手回答,虽然有些答案并非贴近实际问题,但是答案有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希望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与喜爱。
大班幼儿举手比率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多数幼儿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都会积极思考,答案重复的概率很低。大班幼儿举手的想法比中班幼儿情况复杂,他们较多考虑成人的想法,因此,有些幼儿会为取悦教师而举手。
3.不同性别幼儿举手心理的表现。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不同性别幼儿在以下四种举手心理表现上所占的比率有所不同,结果见表4。
表4 男女幼儿举手的不同表现(%)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幼儿四种举手心理类型中,男孩和女孩的举手情况存在差异性。
从效仿他人这一举手动机来看,男孩的举手情况要略微低于女孩,即在受他人影响而选择举手的情况中,女孩的情况要比男孩突出。这表明女孩在心理上、情感上和行为选择上更容易被他人影响。
从物质奖励这一举手动机来看,男孩和女孩举手情况持平。这表明,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渴望被教师赞美、表扬,渴望获得关注。
从表现自己这一举手动机来看,男孩的举手比率远超女孩。也就是说,很多男孩希望通过举手这样一种方式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收获周围其他小朋友的关注;而女孩大多不希望自己过于与众不同,担心会因为举手却没有表达出正确的答案,进而获得不友好的评价。
从取悦教师这一举手动机来看,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数量都不多,相对而言,女孩比率要略微高于男孩。这说明一些女孩希望通过举手来得到教师的认可。
4.不同师幼关系下幼儿举手心理的表现。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不同师幼关系幼儿在四种举手心理类型上所占的比率有所不同,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师幼关系幼儿举手的不同表现(%)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有良好师幼关系的幼儿,在四种心理表现上所占的比率相对较高;而师幼关系欠缺的幼儿,在四种心理表现上所占的比率相对较低。
观察发现,师幼关系好的幼儿,教师会较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及生活,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这样的幼儿更加自信,当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都积极举手。同时,幼儿也会有取悦教师的心理,希望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与喜爱。相反,师幼关系较差的幼儿,教师会较少关注甚至忽视他们,这些幼儿常常认为教师不喜欢自己,于是很少为了表现自己或取悦教师而举手。
三、研究问题及有关建议
(一)举手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举手行为频率较低。
幼儿不爱举手的原因包括:胆小、性格内向而不愿举手;不爱思考、没听清楚问题或者注意力不集中而不愿举手;自己的答案被别人说出或者不愿与别人分享而不愿举手;举手时教师没叫自己而不再愿意举手;担心回答不正确被教师批评或不喜欢该教师而不愿举手。
2.回答问题正确率低。
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回答问题正确率低的原因有:情绪紧张、易激动,过于关注举手行为而遗忘答案。
3.举手回答问题时心理复杂。
通过观察及访谈发现,幼儿举手回答问题时心理复杂的原因可归纳为:成人给予的压力、幼儿的个性、社会因素等。
(二)研究建议
通过实地观察及访谈,发现幼儿在举手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幼儿举手观念。
幼儿的举手观念深刻影响着幼儿的举手行为。在幼儿教育中,成人要注意培养幼儿的举手观念,鼓励幼儿大胆举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故事教育、生活教育等多种教育策略培养幼儿的举手观念,训练幼儿的举手行为。
2.强化幼儿举手行为。
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都需要强化。幼儿的举手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巩固和提高的。幼兒举手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倘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类幼儿在举手这一行为上就会比其他幼儿更自信。可见,成人要注意对幼儿举手行为进行强化。
在幼儿教育中,常用的强化技术主要有言语强化、非言语强化、活动强化等。在强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强化物与幼儿兴趣之间的关系,一个幼儿感兴趣的强化物是幼儿习得良好行为的关键。教师对于幼儿举手行为的强化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如:对于第一次举手的幼儿,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幼儿举手并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带动全班幼儿给予其精神鼓励;对于胆小的幼儿,教师不仅要鼓励幼儿举手的行为,还要对幼儿的回答给予言语上的肯定。
3.训练幼儿举手技能。
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幼儿本身有举手的意愿,但是由于不确定问题的答案或一些外界原因而没有做出举手的行为。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加强家校合作,创造适当的机会,培养幼儿的举手行为。长此以往,幼儿举手的行为增多了,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