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题式学习的学科融合课程探究

2019-09-10孙睿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策略分析

【摘 要】学科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目标,贴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以“二十四节气之秋冬变奏曲”这一融合地理、生物学科的主题式学习为例,分析基于主题式学习的学科融合的策略及意义。

【关键词】主题式学习;学科融合;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6-0019-03

【作者简介】孙睿,南京市红山初级中学(南京,210028)教科室副主任,一级教师。

主题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探究成为学习的基调,而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成了学习的主要对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主题式学习是围绕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而构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并且建构自己的观点。

一、基于主题式学习的学科融合实践探索与策略分析

根据主题式学习的内涵与特征,笔者尝试开发了以地理和生物学科融合的课程“二十四节气之秋冬变奏曲”,由地理和生物两位教师选题、组织、推进、融合的这一课例在“全国第三届品质课程大会”上展示。下面以此为例分析基于主题式学习的学科融合实施策略。

策略一:立足真实世界选择学习主题。为培育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应掌握解决真实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所以,学科融合的学习主题应从真实情境中来,使初中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明晰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是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其展现出来的现象、背后揭示的原理等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适合初中生围绕该主题进行深入学习。上课时间恰逢深秋初冬交替之际,所以我们选择了“二十四节气之秋冬变奏曲”作为学习主题。

策略二:依托核心素养确定学习目标。考虑到初、高中学段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初中与高中学科的核心素养构成要相一致。比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四个方面。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其中,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科学探究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形成的结果进行交流与讨论的能力。

两位教师通过研讨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之秋冬变奏曲”的学习目标,即通过农业生产、生活习俗、气候、物候变化等现象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实验、讨论,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与科学探究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

策略三:抓住关键融合点实现学科融合。基于“二十四节气之秋冬变奏曲”的学习主题,两位教师发现深秋初冬交接时的节气为霜降,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物候表现是: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不管是动植物的变化还是草木黄落都反映了气候条件的变化。由此可见,物候变化既有生物意义又具备地理特征,这正是生物和地理学科的关键融合点。

在案例教学的最后,学生了解到:节气反映了气候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了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动植物是这样,人也是如此。光阴流转,节气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农事,依时而做。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里也体现了生物和地理学科的关键融合点,指向了人地协调观念的形成。在主题式学习的学科融合课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内容,抓住关键融合点,实现学科有效融合。

策略四:围绕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问题设计。主题式学习是围绕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而构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并建构自己的观点。在案例中,两位教师将学习内容结构化并设计了四个问题推进学习进程:“你了解节气吗”“节气与我们有什么样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最能体现我国哪个区域自然季节物候的特征呢”“秋去冬来,动植物是如何应对节气变化的”……

问题1:你了解节气吗?

围绕这个问题,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两项学习任务:解读二十四节气歌中的名称;观察北京地区不同节气的景观照片,思考节氣与气候的关系。

问题2:节气与我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围绕这个问题,学生课前进行资料收集,自主整理归纳,课堂上从诗歌、饮食、农事等方面表达意见,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同行者,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了。

问题3:二十四节气最能体现我国哪个区域自然季节物候的特征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地理学科问题,教师紧扣秋冬交替的时节,引导学生认识霜降节气,并分析物候概念,根据地图分析得知二十四节气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物候既体现了生物的周期性变化,又体现了气候条件的变化。因此,这是地理和生物学科在本节课中的关键融合点。

问题4:秋去冬来,动植物是如何应对节气变化的?

地理教师带着学生分析:初霜是物候表现中的气象变化,那么当秋去冬来,动植物又如何应对呢?生物教师带领学生分组研究问题,学生通过分组提取银杏叶片中的色素进行观察、交流,分析植物如何应对节气变化,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及科学探究精神。生物教师拓展资料讲解动物如何应对节气的变化。

以上四个问题层层递进,从简单给定的条件到复杂给定的条件,思维脉络清晰,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内容的逻辑结构。从问题设计上可以看出两门融合的学科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有机融合的,从而帮助学生整体建构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解决真实世界中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主题式学习的学科融合意义

1.基于主题式学习的学科融合促进教师角色转换。在主题式学习的学科融合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传统的掌控课堂。教师要成为丰富课程素材的营造者、结构化问题链的指导者、与学生共同研究的同行者、与同事沟通交流的合作者。这样的定位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间互相学习、共同研究、研发课程的能力。在学科融合课程的研发过程中,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也在不断提升。

2.基于主题式学习的学科融合改变课堂组织形式。在基于主题式学习的学科融合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与传统课堂不同。案例中采用的是“双师教学”,即由两个任课教师共同承担教学。虽有两位教师上课,但这并非意味着责任减轻了。在前期备课中,教师付出的时间、精力更多,因为双方要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对方学科领域,以求达到学科有效融合。案例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课前自主搜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素材,课上参与、表达、实验、观察,师生共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3.基于主题式学习的学科融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创新和改革的时代。教育应该帮助人们为那些目前尚不存在,也無法清楚定义的未来工作而做好准备。”基于主题式学习的学科融合是帮助学生通向这一未来的途径之一,它能帮助学生调动各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发现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二十四节气之秋冬变奏曲”这一课程基于地理和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确立学习内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课堂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互助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辨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通过问题链促进学生思维结构生成,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建构新的概念,获取新的知识。最终落脚点合二为一:地理学科和生物学科的人地协调观念,指向了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4.基于主题式学习的学科融合推动主题课程研发。主题式学习跳出了学科教学的禁锢,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教师可以自主创生系列主题课程。比如钱峰老师的“竹君子”主题课程,通过观察竹子(生物)、了解竹子分布(地理)、知晓竹子作用(历史、美术)、欣赏竹子之美(语文)等学科融合课程共同构建起以“竹”为学习主题的课程。案例中提到的“二十四节气之秋冬变奏曲”是地理和生物学科的融合课程,教师可以开发一系列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课程,比如:语文与地理学科融合的“二十四节气之美文”;美术与地理学科融合的“二十四节气之美景”;道德法治与历史学科融合的“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等,集体创生出以“二十四节气”为学习主题的学科融合课程。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策略分析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当前我国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浅析
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策略分析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巧用课前10分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