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文本解读及难点突破
2019-09-10赵红梅
赵红梅
【文本解读】
《山谷的谜底》主要讲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并借此告诉人们:在逆境与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全文围绕“谜”字展开,知谜,思谜,揭谜,环环相扣,告诉了人们一个深刻的哲理。
课文一开始就以比较简洁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的一个山谷里的奇异现象,这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好奇,都想去一探究竟,也让读者忍不住想往下读。通过阅读,读者发现原来谜底的揭开得益于两个旅行者,由于他们来的时候正赶上下大雪,这就为他们发现山谷中东坡雪大于西坡雪埋下了伏笔,为他们的观察提供了有力的因素。接下来,作者详细地描写了雪松对抗积雪的过程,这种细致的描写正是为了谜底的揭开做了铺垫,就是“当积雪达到一定的临界点的时候,富有弹性的松枝决定着它们不会被压断,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弯曲与反弹保存了松枝的完整,使得松枝即使面对沉重的积雪,也依然如故,百折不挠,得以生存下来”。
积雪的强大压垮了其他不知道弯曲的树木,在积雪的重压之下,懂得用弯曲来减少压力的松枝却存活了下来。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道理,这个自然界的道理同样适用于人类:面对强大的压力,可以正面去抗争,如果抗争不了,可以暂时选择弯曲,这时的弯曲不是畏惧与害怕,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有很多,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他们的忍辱负重,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崛起。
古往今来,许多能够成就大事者无一不是像雪松一样具有能屈能伸的精神,而这篇课文也正是借这种自然现象来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揭示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1)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得反弹的机会。(2)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难点突破】
1.圈画批注,合作交流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思考:为什么东坡雪大,西坡雪小?雪松有什么本领? “雪松有什么本领”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揭示文章蕴含的哲理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圈画出重点词句,反复阅读,并说说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2.感情朗读,读中感悟
学生有感情地读“就这样,反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这一段话。在朗读的时候,要重点突出“反复”一词在句子中起到的作用,并从“积、弯、落、弹”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中让学生想象暴风雪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以使学生从中真正感悟到雪松与风雪抗争过程的艰辛,以及雪松作为强者、胜利者是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
3.内外结合,领悟哲理
首先,教师可以讓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读完课文的阅读感受。通过许多生活事例的列举,学生会从中明白遇到困难、危险、阻力、挫折、打击时,应该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退让的道理。其次,对“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事例,还要通过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或者警句、名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卧薪尝胆”“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标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探索的机会,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感悟,让学生真正沉入文本。只有这样,学生的体验感悟才会更深刻,进而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响水县黄圩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