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律诗平仄规范的速成教学法及其日常应用(上)

2019-09-10王兆鹏

名作欣赏 2019年4期
关键词:平声律诗仄仄

王兆鹏

很高兴今天能跟各位同学交流学诗、写诗的体会。各位都是懂诗、能诗的人,我要跟你们分享的,不是诗词格律是什么,而是怎样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让别人尽快知道诗词格律是什么,所以今天要讲的不是诗词格律的内容,而是诗词格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一般完成诗词格律的教学要半学期或者一学期,我争取在三节课的时间内搞定,送给大家一个“葵花宝典”。

在正式讲诗词格律之前,我想我们对格律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初学写诗的人,都觉得格律很严,是一种束缚。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写律诗像是带着脚镣跳舞。闻先生这句话往往被误解,既然是带着脚镣跳舞,我们何不自己解放,把这个脚镣给去掉,新诗就什么格律都不要。格律是什么?格律是一种基本的游戏规则,它是辨识和判断格律诗与非格律诗的一个基本标准,它给格律诗和非格律诗划出一个边界。新诗因为没有明确的平仄,没有明确的形式规范,所以就没有很明确的边界,以至于“梨花体”等是不是诗都有争议。而古典诗词,有格律,也就有了划清边界的标准。

格律也是一种操作规范、写作的基本要求。我们玩任何一种游戏,都要有规则。下象棋,马跟象就不能像车那样横冲直撞,对于下象棋的人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严格的规则。如果你不这样下,那还叫下象棋吗?踢足球,有足球的规则,最基本的是用脚踢,如果有人像打篮球一样用手来扔,那还叫踢足球吗?因此,任何一种游戏,都有规则,写诗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要抱怨:诗词格律怎么那么复杂、那么严格,你要玩这种游戏,就要遵守它的基本规则。斗地主有斗地主的规则,打升级有打升级的规则,打德州扑克或者打桥牌,各有各的规则。掌握了规则,就能够运用自如。之所以觉得诗词格律很复杂很困难,是因为初学者还不熟悉,还没掌握。

下面我们就来讲,怎样学习、教授这个诗词格律。分五个部分,第一是问题导入,第二是规则讲解,第三是平仄练习,第四是平仄的日常应用,第五是诗词格律的异同。

问题导入

先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格律诗,什么不是格律诗。我们先看四首大家从幼儿启蒙时就会背诵的四首作品。一首是孟浩然的《春晓》,一首是柳宗元的《江雪》,还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先看看,《春晓》和《江雪》这两首诗与《宿建德江》和《登鹳雀楼》这两首诗,在字句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但一组是绝句,一组不是。那哪一组诗是属于格律诗,哪一组诗是非格律诗?或者说,这四首诗是不是都属于格律诗?不谈内容,不说意境,纯粹从形式层面看一看这两组诗有什么差异。大家看押韵,《春晓》《江雪》两首诗押的是什么韵?是平声韵还是仄声韵?押的是仄声韵。《宿建德江》《登鹳雀楼》呢?押的是平声韵。格律诗押韵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需要押什么韵?(有学生回答:要押平声韵。)对,要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呢,就不是律诗。 再从平仄来看,孟浩然《春晓》第一句的“不觉晓”,都是仄声。在律诗里头,每句末尾三个字都是仄声,是不允许的。柳宗元《江雪》第一句“干山鸟飞绝”的第二、第四两个字,即“山”和“飞”字,都是平声,而律诗要求每句的第二和第四个字应该是平仄相间,就是说第二个字如果是平声,那么第四个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第四个字必须是平声。所以,从用韵和平仄这两个方面看,这两组诗中,《宿建德江》《登鹳雀楼》格律诗,《春晓》《江雪》不是格律诗,即古体诗,有人称为古绝。

规则讲解

那究竟格律诗是什么?格律的要素有哪些呢?下面就讲格律诗的规则。在讲规则之前,我们稍稍了解一下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典诗歌,一般分为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和非格律诗。所谓近体,就是格律诗,因为近体诗是在唐代才形成和定型的,所以唐人把这种新兴的格律诗叫作近体诗,而把非格律诗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乐府、古风、歌行,等等;而格律诗分律诗、绝句和排律。从语言上看,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等;而近体诗却没有杂言,没有长短句,只有五言和七言,有六言绝句,但六言绝句算不算律诗,学界还有争论。我们只讲人们一致认同的,即五言和七言。律诗,绝对是七言的,没有长短句,没有杂言。杂言就不叫律诗。这个大家很容易懂的。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排律很容易和古体诗混淆,五联以上的是排律,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的句式也很整齐,它们怎么就不是排律呢?排律和七言的古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排律诗除了首尾两联不对仗,中间全部都要对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教学中所涉及的主要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排律要求中间都对仗,优秀的作品很少,我曾经做过唐诗排行榜,在唐诗300首名篇里面,排律几乎没有。明白了什么是古体和近体诗后,我们再着重谈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

格律诗的规则究竟有哪些呢?一共有六项。

第一是字数。必须是五言和七言,这一看就知道,不用说。

第二是句数。有八句的,有四句的,排律是十句以上,我们今天不讲它。懂了律诗和绝句,排律也就自然明白了。所以今天我们主要讲八句的律诗和四句的绝句。所谓“绝”,就是截取的意思,明白了絕句是从律诗中截取两联下来,后面的有些规则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了,待会再说。

第三是句式。句式表面看起来很简单,都是统一的七言,但音节句法,却要求变化。初学写诗者,往往不注意句型的变化,我刚学写诗的时候,常常把一首诗的所有句式句型写成一个样子,要么都是主谓宾,要么都是动宾补,呆板得很。

律诗的句子,是有节奏感的,诗句、词句的音节如何搭配,是有讲究的。曾经看到一个朋友写的词,从句式、字数上看,它跟所写的词牌词调都是吻合的,但读起来,却没有词味儿。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对句子的音节掌握不够好。例如五言句,我们习惯的是上二下三,或者是上三下二,也就是二一二或二二一;但如果写成一二二句式,读起来就很别扭。黄庭坚有时故意写这种句式,如“石吾甚爱之”,读起来就有些不习惯,黄庭坚是有意创造一种特殊的拗劲。五言诗句的音节一般是二一二,七言诗句的音节一般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即通常所说的上四下三。

音节之外,句子的字词组合方式,也要有变化。每一联里,句型句法要有变化,一首诗八句,不能都写成一样的句型,写诗跟书法有相通之处。一幅书法作品,同一个字不会是同一种写法,不会写成一模一样的。无论是草书、行书还是楷书,它都会有变化,轻重、肥瘦要搭配。写诗也一样,不仅用字要有变化,连字词的搭配、组合也要有变化。

我们看看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这首诗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的音节构成是二二一,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也是二二一,第三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二一二,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又是二二一。诗的前两联,每句的音节构成方式都是二二一,看起来没变化,可是它的句型句法,每一联都不一样。“空山新雨后”,是两个表达时空的短语。“天气晚来秋”,也没有动词,应该是主谓宾结构,只是省略了谓语,意思是“天气(是)晚秋”。“来”是助词,类似口语中的“說来”“看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的句型是主谓状,跟第一联相比,句型就大不相同。颈联“竹喧归浣女”两句,句型是状谓主,谓语提前,主语移后,与颔联也不一样。古人写诗,不仅仅是要考虑字声平仄的协调搭配,还要考虑句法、句型的变化。

我们欣赏诗歌时,如果用换字法、换句法,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把原诗的字句给它调换一下,往往能够了解古人的用心,领会它的妙处。比如把颔联改成“明月松上照,清泉石间流”,表面上看,意思似乎没有多大变化,其实差别是很大的。第一是平仄不协调。第二字“月”为仄声,第四字应作平声,“上”是仄声,显然不合。下句第二个字“泉”是平声,第四字应作仄声,而“间”是平声。改换之后,平仄就不合了,意境也不一样。特别是“明月松间照”跟“明月松上照”意境就很不一样。“明月松上照”,是写明月在松树林的顶上照耀着,而“明月松间照”,是说月光照射在松树林里。王维是画家,善于体察大自然的光影变化。光线穿过树梢,照射在树林之间,月光照到的地方,是明亮的,月光被树枝挡住的地方则是昏暗的,“明月松间照”,就描绘出光线明暗的对比效果。换了一个字,意境就大不一样。

如果我们把王维诗的中间两联改成“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浣女归竹林,渔舟下莲塘”,都成了主谓式结构,且不说意思平平,四句的句法也都一样,显得十分呆板。初学写作者,就习惯于用这种句型,因为它跟我们的日常思维是一样的。换了句型,我们更能了解古人写诗的匠心,写诗不仅仅是要考虑字声平仄的协调,还要考虑句法、句型的多变。同样的字句,用不同的句型、句式来表达,审美效果就不一样。

我们再回到诗词的平仄上来。刚才讲了字数、句数、句式,再讲格律诗的第四个要求——对偶,也就是对仗。

对偶是汉语里一种特有的修辞方式、一种艺术技巧。有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如:“宫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下句是三个国名,可跟上句对的非常工整:“法国”对“宫门”;“荷兰”,可理解为荷花和兰花,对上句的“桃李”;“比利”,可以理解成“比丽”,正与“争荣”相对。又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从字面上看,对仗也是非常工整的,只是平仄上有一点问题。大家看,“三星”的“星”是平声。“兰”呢,也是平声,平仄没有相间,不合要求。不过,从这两个极端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对仗艺术的巧妙。

律诗需要对仗。律诗的标准格式,或者说常规格式,是中间两联要对仗,不对仗就不叫律诗。也有变体的: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第三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而第一联对仗的,叫偷春格,先春天而到。最典型的例子,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是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不对仗。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对仗。这是一、三联对仗。还有前三联都对仗,只有尾联不对仗的。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种前三联对仗的诗还不少,七律里头,杜甫的《登高》也是三联都对仗。这属于变格、变体。

律诗中间两联都必须对仗,绝句呢,对仗与否相对自由。绝句是从律诗里头截取两联下来的。如果截取的是中间两联,就意味着都要对仗,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对仗。还有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联也都对仗。如果是截取的前面两联,那就是第一联不对仗,第二联对仗;如果截取的是三、四两联,那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如果是截取首尾两联呢?那就都不对仗。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绝句两联为什么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可以两联都对仗,也可以两联都不对仗了。理论上是这么讲,不是说哪一首绝句是从一首律诗的中间两联截取下来的。说绝句是从律诗中间两联截取下来的,是就形式构成而言,旨在说明绝句为什么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的道理。

第五是用韵。前面这几条字数、句数、句式,都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对仗稍微还要琢磨一下。律诗里面比较难一点的是用韵和平仄。用韵呢,初学者有时不太在意。其实用韵,有三条具体规则。刚才我们说到,律诗用韵的字必须是平声。“韵字须平声”,是一条。还有一条:“韵位在偶句”,押韵的位置,要在偶数句,律诗是二、四、六、八句用韵,首句是灵活的,可用韵也可以不押韵。第三条是“韵部不能变”,必须一韵到底。律诗,不能前两句一个韵,后两句换一个韵。概括说来,用韵有三条基本要求:韵字须平声,韵位在偶句,韵部不能变。

第六是平仄。对于初学者而言,平仄最难掌握,所以下面重点讲平仄。平仄的核心要求,是三句话: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把这三句话记住了、弄懂了,平仄就基本掌握了。我前面说的律诗的“葵花宝典”,核心就是这三条。不过,除这三条之外,还有一个辅助性的条件需要提示:单句末字须仄,偶句末字须平。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为什么?因为要用韵,律诗的偶数句要用韵,而且只能押平声韵,所以偶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律诗的各条规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偶句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平声,单句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仄声,除第一句之外。把这点弄明白了,后面讲平仄相间、平仄相对就比较好理解了。

先说“一句之内,平仄相间”。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平仄可以用字来表示,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平用一横,仄用一竖来表示。让学生做平仄练习的时候,用符号比较简洁。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它的平仄图是: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个平仄图,乍看上去,好像也挺乱的,看不出有什么规律,其实不然。“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不是指一、三、五,而是指二、四、六。五言律诗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七言律诗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即偶数字的平仄要相间。汉字是以两个字为一个节拍,偶数字是节奏点;跳舞的时候说要踩点子,踩的就是节奏点。诗句的节奏点是在偶数字上,所以,“一句之内,平仄相间”,是指偶数字,五律指的是第二、第四两个字要相间,第二个用的是平声,第四个字就必须用仄声,第二字如果是仄声,那么第四个字必须用平声。看看王维这首诗:每句二、四两个字,都是平仄相间,非常有规律。不管句子的音节是二二一,还是二一二,它的节奏点是不变的,始终是在二、四上。

再说“一联之内,平仄要相对”。律诗两句为一联,看看王维此诗,第一联每句的二、四,上句“山”是平,下句“氣”是仄;上句“雨”是仄,下句“来”是平,两两相对立。第二联,上句“月”是仄,下句“泉”是平;上句“间”是平,下句“上”是仄。第三联两句的二四,也是上平下仄,上仄下平。第四联两句的二四,同样是上仄下平,上平下仄。都是“一联之内,平仄相对”。“对”,是对立、不同。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是指上联第二句偶数字的平仄与下联第一句偶数字的平仄完全一样。看看王维的第一联跟第二联之间,也就是第二句和第三句偶数字的平仄,是完全一样的。第四、五句的偶数字也是上平下平、上仄下仄,第六、七两句的偶数字是上仄下仄、上平下平,上下两句的平仄相同,也就是相粘。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律诗的平仄,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很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有变化之美,又有统一之美。格律诗,除了意境美、情感美之外,还要有一种特有的节奏美。为什么古典诗歌便于记忆,一两岁牙牙学语的小孩能够背诵古诗,而不会背诵新诗?写新诗的诗人很郁闷,说国人好古,只教小孩背古诗,而不教小孩背新诗。原因是新诗里没有节奏感,不好记。心理学研究过记忆的原理,结论是瞬间的记忆靠图像,短时记忆靠的是声音。比如,别人给我们一个电话号码,我们要把号码念出声来,135159-念出声音来就好记了,对吧?我们记的是声音。长时间的记忆靠意义,你要理解诗的意义是什么,才记得住。所以咱们背诗的时候,先要读出声音来,如果不读出声音,只是默读,就不容易记住。这是声音记忆在起作用。要把一首诗记得很牢靠,就得理解它的意思。不然的话,短时间里能记住,时间一长就记不住了。前几次课有老师来讲诗歌的吟诵,按照诗的旋律节奏去吟诵,就便于记忆。我们都有这么一种体会和经验,就是很多年前唱过的歌曲,歌词忘了,但还能够记住它的旋律、它的调子。这就是声音记忆的效果。咱们的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为什么容易记忆啊?就与它特有的内在的语言节奏有关。国宝、国粹,有很多奥妙所在。奥秘之一,就在于这种特有的声情节奏,而特有的声情节奏,就是这种看似复杂其实简单的平仄格式。 我们再来看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平平平仄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潇潇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

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浊酒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来看,一句之内是否平仄相间。第一句的二、四、六字,是仄平仄,第二句的二、四、六字是平仄平,第三句的二、四、六字是平仄平,第四句的二、四、六字是仄平仄。后面两联四句的二、四、六字也分别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这首律诗,也是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这三条,是律诗的通则,不符合这三条的就不是律诗,符合的即是律诗。

除这三条核心的规则之外,还有两条补充的规则,就是避免“三仄尾”和“三平调”。人们常说“一、三、五不论”,所谓“不论”,是说很自由,可以随意作平声作仄声。实际上,“一、三、五不论”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论”。对于五言诗来讲,第三个字是要“论”的,对于七言诗来讲,第“五”个字也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的,是有条件的自由。那要遵循什么规则呢?就是避免“三仄尾”或“三平调”,又叫“三连仄”或“三连平”。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律诗,包括绝句,每句的最后三个字,不能全都是平声,也不能全是仄声。我们来看杜甫的“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个“鸟”就是仄声,它不能改成平声,如果是平声的话,就是三连平或者叫三平调了。这个“鸟”是泛指,在江里盘旋飞翔的应该是沙鸥,但如果用“鸥”字,“鸥飞回”,就成三平调了,所以老杜不说“鸥飞回”,而用“鸟飞回”。

再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如果我们调换两个字,改为“万里悲秋独作客,百年多病常登台”,行不行呢?诗意上是可以的。“独作客”,写独自漂泊在外,意思也通,可“独”是个人声字,“独作客”是三仄尾,所以只能说是“常作客”“独登台”。如果换成“常登台”,那又变成三平调了。

王维的五言诗里有些字也值得关注,像“空山新雨后”的“新”,在造语上比较新,生活中我们不会说“新雨”,而常说小雨、细雨、大雨、暴雨。王维是怎么写雨的呢?他不用小雨、细雨、大雨,而说“新雨”,含义是指入秋以来第一场雨,刚刚下的一场秋雨。这里应该有平仄上的考量,由此可以了解古人的炼字艺术。要是我写,可能会写成“空山细雨后”,“细雨后”是三仄尾,要把“细”字换一个平声字,我很难想到“新”字,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会说“新雨”。“天气晚来秋”这个“晚”字,也必须用仄声字,否则就变成了三连平。“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里面两个动词,意思上是可以互换的,“竹喧下浣女”“莲动归渔舟”,意思上也是差不多的,可换字后平仄就不对了,“渔舟”是平声,如果说“归渔舟”,就变成了三平调了,所以王维用“下渔舟”,这里有平仄的讲究。

还有所谓犯孤平的问题。什么叫犯孤平?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而言,犯孤平是在五言律诗里头,特别是仄起式的句子里,除了韵脚字之外,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犯孤平。在七言诗里头,仄起式的后五个字,除了韵脚字以外,如果只有一个平声,也叫犯孤平。如果犯了孤平,就要把第三个仄声字改为平声字。一般写作,犯孤平不算什么大错,或者说是一个可以原谅的错误。如果比赛的话,可能要计较是否犯了孤平。

格律诗的平仄规则、要求就是这几点了,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单句的末字须仄,偶句的末字须平;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忌三连平或三连仄。

猜你喜欢

平声律诗仄仄
应该叫胸联
行唐方言平声调值分析
写诗拾趣
学诗4
偶感
学诗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近体尤工,律绝兼善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一三五不论”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