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想站位 回归教育初心
2019-09-10操太圣
操太圣
我国自古以来强调“德”的重要性,所谓“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德胜于才,谓之君子”,因此非常重视年轻一代思想品德的养成,“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在德育过程中,我们比较重视制定相对明确的道德行为条目,让学生记诵并遵守,达到德育的目的,这是一种德行取向的德育模式。我国中小学实施的“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即为此类,其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德育模式里,学校所教的多半是如何遵守这些德目,有的班主任可能会将其视为学生德育的底线,甚至对其进行教条化处理。持“底线观”的班主任主张道德的行为化,认为“底线”是学生行为或生活方式的基本规范,强调德育实践中学生具体行为与规范之间的适配状况,这显然窄化了德育的丰富内涵。对德育条目进行“教条化”处理的班主任往往將这些条目知识化,要求学生熟记以应付各种检查,至于其在学生心灵和意识中如何体现则置若罔闻,这自然极易造成学生的知行不合一。凡此种种,造成了德育效果不彰。
因此,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班主任需要提高思想站位,回归教育初心,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道德虽有时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去体现和实现,但它首先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体实现的,是学生对其生活方式、生命实践的理解和选择,是学生生活的目的系统。诚如鲁洁先生所言:“道德的学习应该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因此,有必要将那些崇高空洞的道德标准让位给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简洁易懂的观念,诸如“尊重”“信任”“孝心”等,保证学生成为言行一致且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下一代。
二是让批判和反思成为德育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常常会困惑:“生活在单纯而美好的学校里,学生如何才能适应过于复杂的社会生活呢?”的确,德育的成效往往因为被社会环境稀释而无法产生效果。班主任要积极面对社会中的“恶”,敢于带领学生讨论和反思社会种种负面现象,通过正反双方的理性论辩,培养学生强大的辩证思维能力,坚定其正确的人生方向。<D:\邱\江苏教育\班主任\2019\03\KT1.TIF>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