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式作业:走出低学段教学的困境

2019-09-10金艳

教育界·A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金艳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目标。然而,与课堂教学活动紧密相关的作业体系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多数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仍然按照传统的模式,内容索然无味,形式死板机械,与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成强烈反差。基于此,本文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分别对低学段语文的积累型作业、写作类作业和实践类作业进行了体验式作业设计,力求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式作业设计;语文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作业与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构成了完整的语文学习体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所谓体验式作业,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虚拟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或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作业形式。本文基于学情,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开发语文作业资源,选择积累型、写作类、实践类三种作业进行体验式作业设计,旨在让作业得到有效落实。

一、积累型作业设计:咬定“体验”不放松,立根原在“生活”中

积累型作业通过各种积累方式使学生掌握、巩固基础知识,最终达到理解、记忆和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这一类的作业一般以语文基本的知识点为练习内容,包括记音识字,理解字词、语句、篇章,语法、修辞的运用等。传统的语文“积累型”作业设计模式主要为:教师要求学生背诵抄写、积累名言警句、记忆文学常识等。这类作业布置机械而乏味,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其实语文知识不仅存在于语文书中,更存在于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业资源,设计多样化的作业,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在生活中积累更多的知识。

1.巧用资料,激活体验

著名教育研究专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明确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如果与生活相分离,就会成为无根之水,教学效果也很难得到提升。其实,生活中的很多资料都可以引入语文作业设计中,如学生通过新闻会对中国女排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热点设计如下题目。

这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字形的掌握和词义的理解。生字词的学习源于课本,但本题材料来自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现场对中国女排的特别鸣谢。教师让熟悉的词语以新颖的材料呈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词语的运用更加实际,更加贴近生活。

2.创设情境,生成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内容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作业设计中引入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积累一定的语言,打下扎实的語文基础。如教学完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的语文园地四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

老师布置了背诵与读书有关的成语,林林只会背诵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我劝他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因为___________(写一句格言),他却说我“狗抓耗子——___________”,这真是“狗咬吕洞宾——___________”。他难道不知道“___________,冰在薄处裂吗”?

这主要考查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好词好句的积累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都会背诵,但是知识掌握的目的是更好地运用,这样的作业既能发散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积极性,又能使他们灵活掌握语文知识。

3.走入实景,撬动体验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和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业设计走进生活实景,能够体现出语文的应用价值。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很多媒介,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看到语文、运用语文。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寻找广告中书写不规范的字,以考查学生对汉语书写规范的掌握情况。这种语言实践源于街头巷尾的广告牌,学生平时可能也不太留意。教师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让他们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并掌握知识。

虽然低年级学生生活体验相当有限,但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应该设法将各种生活体验调入他们的视线里、脑海中,丰富他们的积累。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更多地体验生活,并设计形式多样的积累型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二、写作类作业设计:倾泻豪情抒感悟,言表心声出美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同时要求关注学生的体验,强调写作要贴近生活,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使作文融入学生自己的真实体验,从而让学生有话可写,愿意表达,乐于写作文。

1.随堂练笔入角色

随堂练笔这种作业形式,一般是指课堂上的片段写作,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求学生在课堂短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在设计随堂练笔时,可以凭借课文内容,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目的。低年级的语文课文以故事童话为主,选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角色,有感而发。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的练笔如下。

仿句练笔:“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有的……有的……”据此设计练笔:联系生活再仿写几句荷花姿态的句子,注意用上排比句式。

体验练笔: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

仿篇练笔: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你生活中见过的花。

在此练笔设计中,教师以课文为依托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练笔程度由浅入深,学生不仅写得轻松,还学会了习作的方法。其实,课文中这样结构的文章有很多,教师要善于研读课文,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时机设计练笔,并不再恐惧写作,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2.日记、周记写见闻

日记、周记是最常用的作业形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学生,目的是让学生针对一日或一周的生活见闻,有感而发,并通过多练笔提高写作能力。但由于这种形式的常见性,很多学生都对其产生了乏味感,陷入记事化、顺序化的固定模式。因此,教师需要对周记、日记进行创新设计,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材料。

例如,在课余时间,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喜欢围着学校的小花坛去找蜗牛,但由于害怕教师和家长责骂,他们只能偷偷去看。这是个很好的写观察日记的素材,于是,笔者鼓励他们捉一只放在盒子里并带回家养一养,但是要求每天花10分钟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如它的样子、它爬行的特点、它吃食物的动作以及每天不同的变化,把这些内容都写到每天的日记中。由于学生自己经历体验,所以他们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日记精彩纷呈。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写景状物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观察所写事物的特征,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街头巷尾的凡人小事等,为写作积累素材。

3.单元作文吐心声

作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以生活为基础并进行大量的作文训练。而当前很多学生的作文存在着空话连篇、千篇一律的情况,作品中缺乏真情实感。所以在写作文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回忆生活经历、品味生活经历的机会,培养他们关注生活的习惯。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园地一的习作就是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虽然平时学生下课都在玩游戏,但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基本都是流水账,没有情节,更没有细节。于是,笔者带他们到操场上现场做游戏,激发他们的兴奋感和愉悦感。在游戏的过程中,笔者一步步地引导他们清楚游戏规则,并有针对性地观察游戏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获得游戏体验,最后让全班同学进行体验交流,引导他们回忆游戏过程中各人物的表现,指导他们运用比喻、排比等句式使文章更加生动。

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写作文,是因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唱“独角戏”,“一言堂”的现象严重,没有引导学生去体验,所以学生的作文就出现了“假、大、空”的情况。因此,在平时的单元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在写作前引导他们去体验,让他们参与到特定的体验情节中,收获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知识,学会观察和体验的方法,进而迁移到生活中去,从根本上解决他们不会发现素材、缺少情感体验的问题。

三、实践型作业设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能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不同于以往的封闭式的书本静态作业,实践型作业属于活动作业,要求学生动起来,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它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观察,获得个体的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感知世界,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1.阅读作业设计──拓展知识领域,丰富阅读体验

体验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生活体验是直接体验,学生通过参与生活,获得直接体验。阅读体验是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体验作者对人生、社会、自我的感悟,由此生成的情感体验为间接体验。生活中我们大部分的经验是借助阅读得来的间接体验,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内外阅读,由“一课”教学引向“一本”阅读(见表1),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量。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口语交际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高。表述作业是沟通现实、教材和生活的桥梁,把经验语言、课本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是表述作业的重点。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故事性的文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演一演。

例如,在教学完《万兽之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自由协商挑选角色,仔细品味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戴上头饰把几个小动物表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内化了自己的语言。

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学生必须通过大量实践训练才能将其内化为能力。而语文教材中类似这样的口语交际资源还有很多,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挖掘,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操作作业设计──深化知识理解,激发探究意识

教师根据文本内容设计的操作作业是为了增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连接,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鳥》的课后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环境,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组作业:(1)采访当地居民,可以是爸爸妈妈,也可以是其他相关人员,了解横峰环境污染的状况;(2)实在查看,访问相关负责人;(3)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

这样的作业融入了内容的设计和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同时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乐趣。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体验式作业的设计与应用有利于学生形成大的语文观,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体验式作业形式独特新颖,能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活动中。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养将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毛媚华.新理念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8):31-33.

徐乙修.小学语文体验式作业设计漫谈[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5(1):159-160.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