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提高道德和法治课教学实效
2019-09-10赵建红
赵建红
【摘要】在道德和法治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课堂辩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他们学会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将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内化为自我要求和自觉的行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關键词】辩证思维;道德和法治;教学实效
一、设计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它要求人们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根据大纲要求,初中道德和法治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将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和自觉的行动,真正做一个有道德的守法公民。
由于初一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较差,加上社会阅历和知识的限制,所以他们的道德观念比较狭隘、片面、肤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往往“非此即彼”,容易误入歧途,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他们认识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明辨是非。道德和法治课通过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本文以《百善孝为先》一课为例,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展开课堂辩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并将对父母的爱心和孝心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教学设计1】
学生听歌看故事——《天亮了》;观看两张网红照片——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观看视频——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讲述父亲的教育方式……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通过听歌看故事《天亮了》这个情境,让学生感悟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伟大的爱;同时通过几张网红照片和董卿的故事,让学生懂得由于父母的性格、理念或者经历不同,他们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也会不一样,理解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克服看问题的片面性,为学生自觉履行孝道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2】
以古代孝道的典范——二十四孝为例,让学生分组交流探讨:我看传统孝道。在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通过对古代二十四孝的学习,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而且要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在今天我们看来是落后、愚昧、迷信的行为,在当时会被大家所认可,甚至备受推崇?让他们认识到是由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认识等的局限性造成的,从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设计3】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新时代弘扬孝道、孝敬父母的真实事例:北京有一位青年从21岁起便辞职全力照顾父亲,10多年来不工作、不恋爱、不娶妻、不会上网、没有手机、不与人交往,专以照顾植物人父亲为唯一的职责和工作。教师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孝道
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不仅是应该,而且是必须做的,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他除了对家庭的责任外,还有对社会的责任、自己的责任。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发生着变化,孝敬父母的方式方法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既要孝敬父母,也要推陈出新,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孝心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教学感悟:辩证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形态,它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辩证思维不可能自发产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在《百善孝为先》一课中,笔者主要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创设情境,在情感体验中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思维的目的和结果是由产生思维的情境决定的,情境不但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中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作为“引发学生辩证思维的起点和中心”。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叛逆期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往往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甚至经常会将父母的管教误会成父母不爱自己,常常和父母对着干。因此在本课的一开始,笔者用一首歌《天亮了》和它背后的故事渲染气氛,使很多学生潸然泪下……让学生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无私和伟大,为孝道教育奠定了情感基础;接着再用两张网红照片以及董卿的故事,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不同父母的不同爱的表达方式,从而懂得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最后再运用一个真实的情境—— 一个北京青年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懂得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青年不仅应该弘扬孝道、承担家庭责任,同时还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帮助他们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辩证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考,从而推动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组织和规划学习内容,驱动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例如,本课在引用北京青年履行孝道,全身心照顾父亲的故事时,首先引发学生思考:这位青年的做法对不对?是否值得我们去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如下问题:(1)这位青年为什么要这么做?(2)为什么必须这么做?(3)你是否认可他的做法?为什么?(4)如果你是这位青年,你会怎么做?为什么?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不仅是应该而且是必须做的,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他除了对家人的责任外,还有对自己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所以当孝敬父母和自我发展产生矛盾时,要学会如何多角度、全面地处理问题,真正落实对父母的孝心和爱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前的一些社会舆论对传统孝道得出了全面否定的论调,认为孝道是“道德绑架”,是对人性的扼杀,由于初中生的辨别是非能力还较差,这种言论对他们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对传统孝道产生了疑问。所以在学习“传承传统孝道”这一内容时,笔者以“二十四孝”为例,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我们首先看到了传统孝道积极的一面,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父母有尊敬爱护之心,为父母着想等,对于这些优秀的东西,我们应该怎么看待?(2)同学们也看到了一些落后的、愚昧的、迷信的,甚至扼杀人性的方面,对于这种方面我们应怎么办?(3)那为什么在今天我们看来是落后、愚昧、迷信的行为,在当时不仅被大家所认可,而且受到推崇呢?教师通过一串“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在教学中,通过这些有机联系的问题,将教学内容层层铺开,在教学过程步步推进的同时,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辩证思考。
四、展开课堂辯论,在观点的交锋中培养辩证思维
辩论是指观点相左的双方用一定的事实理由来阐述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思维的矛盾,以达成共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初中生看问题往往较“片面化”,停留于“浅表层”。对于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当堂展开辩论,使不同的观点产生碰撞、对话,在激烈的交锋中,学生不仅要深入思考自己一方的问题,使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同时也促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对立的两方面,从而促进其辩证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介绍北京青年的故事时,关于他的做法是否可取,学生形成了两种观点,有人认为他是新时代的孝道模范,也有人认为这位青年迂腐,这样的孝道已成为一种“道德绑架”。在学习如何看待“二十四孝”时,有学生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将其发扬光大,也有学生认为这种孝道“扼杀人性”,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该摒弃。当课堂上出现这种意见分歧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当堂“唇枪舌剑”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克服看问题时的“偏执”“极端”行为,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笔者在《百善孝为先》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然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实现道德和法治课的教学目标,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周笃刚.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措施研究[J].好家长,2017(6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