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时空观念培养提炼教学立意的三重境界

2019-09-10陶荣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时空维度

陶荣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是历史学科的本质体现,也是在特定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1]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解释。在把握历史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方面,“时空观念”不可不重视。

“历史课的灵魂可简称为‘课魂’或‘课时灵魂’,它应该是能够统帅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应当能体现出为什么而教,应当能在较高层次上体现出一节历史课的价值。”[2]课堂教学要有灵魂,就要有相应的教学立意。确立教学立意离不开对教材、课标、学术动态三项主要教学资源的深度解读。笔者拟以二轮复习课《辛亥革命》为例简要阐述,求教于方家。

第一重境界:教材时空为本,探立意之源

一般而言,教科书以明快的字句向读者传递编者的基本观念和价值诉求,其显性表达课文主旨主要有两个着力点:标题与核心概念。现行人民版必修一教材中,《辛亥革命》一课编排逻辑清晰简约,标题和核心概念一致,提炼教学立意较为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辛亥革命”为逻辑起点,即确立以辛亥年为时间点,前后所发生的大事为空间背景(展示地图和填写大事年表及时间轴,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进而就几个问题加以思考:

1.“辛亥”是中国传统的表年法,为何不用公元纪年1911年?

2.“革命”一词的近代内涵是否有了重大变化,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变?

3.此次革命在辛亥年发生,是必然抑或偶然?与“革命”相对的是“改良”,为何一定要选择前者而舍弃后者?

4.它对社会和时代产生了哪些影响?

……

经过上述思考,本课的教学立意就一目了然,不言而喻:以“那年的革命;旧邦新造;摇晃的民国”三部分为主题阐述辛亥革命的重要史实,通过把握这些史实来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笔者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一、那年的革命

(一)背景

(二)武昌起义

二、旧邦新造

(一)民国的建立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摇晃的民国

(一)结局: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二)性质: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三)历史功绩及局限性

上述教学设计反映出由时间到事件再到背后隐藏的历史逻辑。正因为人的认识不断深入依托的始终是时空环境,所以用时间、空间将辛亥革命定位于历史坐标系中,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精细剖析,从而获得相对客观的历史认知。

该教学设计尽管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过程亦精准生动,但仍然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只是在一轮复习基础上所做的剪裁而已,其性质上和一轮复习的教学并无二致。从学生角度来看,仍停留于辛亥革命事件本身的中观层面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二重境界:课标时空为纲,固立意之基

要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事件建构一种立体化的认知,离不开多维视角。新课标对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进行了水平划分,共分为四层。布罗代尔提出了时段理论,认为“短时段现象只是构成了历史的表面层次,它转眼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中时段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重要作用。只有长时段现象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根据布罗代可得出以下认知,如下表所示:

受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启发,参照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笔者从三个角度观察和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其中,水平3、4为宏观维度,水平2为中观维度,水平1为微观维度。其中,中观维度是对历史事物本体的感知,基本囿于教材,在此不再赘述。

就宏观维度而言,其特点是长时段、长镜头、多领域、大时空,落实在教学立意上就是要重视历史史事的因果联系、不同领域的相互作用。“我们反思辛亥百年,应该在连续性与复杂性方面多下功夫,换言之,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作更大的扩展,以期形成长时段与多维度的整体考察”。[3]

基于此,笔者将立意调整为:以时空为依托,从纵横两大维度将辛亥革命定位于中外历史坐标系中,认知辛亥革命在时间刻度上是中国近代化承上启下的节点,在空间刻度上则是在全球化浪潮下各文明交流、融合的产物。以这种“大历史”多维度的时空视角认知辛亥革命,它就不是孤立的单一平面图,而是“古今相通,中外相联”多维度的立体画卷。

再就微观维度而言,则是聚焦“小时空”,从历史细节和民众喜闻乐见的小事入手,见微知著。“历史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视野和经验,必须通过趣味性和好奇心的包装进行诱导。”[4]因此,笔者先从身边的历史说起,聚焦“小时空”,以“辛亥时的海宁人——许行彬”切入教学,教学设计调整为:

辛亥时的海宁人——许行彬

二、短镜头下的扫描

(一)那年的革命

(二)旧邦新造

(三)摇晃的民国

三、长镜头下的聚焦

(一)作为处于清末的辛亥革命

(二)20世纪以來全球化浪潮下各文明激荡碰撞的辛亥革命

经调整后,本课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看“辛亥”,多个立意析“辛亥”,体现了大历史和全球史观,有利于学生开拓历史视野和建构知识体系,也较为切适于现阶段的二轮复习。

不过,若联系“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则此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仍有欠缺。为弥补这一不足,笔者进行了新的反思与设计。

第三重境界:学术时空为要,达立意之核

笔者认为,若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历史课堂就要勇敢跳出前两重境界即以教材和课标为载体的苑囿,进入第三重境界即学术时空的教学立意。

本着史学求真求实的基本宗旨,为优化教学,教师要深度、大范围研读新史料及史学研究学术动态,结合深度研究,进行反复推敲和思考,最后概括提炼出统摄全课教学内涵和价值的核心观点与主张,并将之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托,形成具有学术前沿特色的教学立意。在这样的立意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编码组织教学,不仅让自己的课堂与时俱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汲取了使个人获得自由解放、社会不断臻于民主公正的知识,整合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知识。[5]

基于此,笔者对教学设计作出增改如下:

一、海宁的“辛亥”记忆

二、“辛亥”印象(短镜头下的扫描)

三、辛亥的历史坐标系

四、心目中的“辛亥”

“人人都是自己的史学家”:你心目中的“辛亥”是怎样的?

为了达到第四部分引导学生评价辛亥革命之教学目标,笔者引用三则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材料一: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失败。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满清,不只在获得中华民国虚名,而在造成一个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的新中国。[6]

——何应钦:《双十纪念日》(1930)

材料二:十月十日之于中国人的意义就等同于七月四日之于美国公民的意义。正是那一天爆发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也彻底终结了中国帝制。……辛亥革命不仅从近三个世纪的外族统治中解放了中华民族,同时也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引起了三十年的自由思想和批判性学术研究。[7]

——胡适:《双十节的意义》(1939)

材料三:辛亥革命只是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皇帝,没有彻底。我们写历史市场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其实并不能说完全失败。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到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8]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1942)

笔者说明列举材料并非引用他们的已有观点,而是通过史料实证,弄清其观点背后的时空背景。笔者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一位历史学家,并顺势进入历史研究的模拟情境,回答如下问题:“上述史料表达了评述辛亥革命的哪些观点?是否构成矛盾对立,或者本身就自相矛盾?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是如何理解?”笔者还穿插对何应钦“国名党高级将领”“1930年”,胡适“曾经新文化的鼓手,民主派知识分子的典型”“1939年”,毛泽东“共产党领袖”“1942年”进行时空背景解读,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学生基本形成两派观点:一是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主要是从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余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資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等论述;另一派观点针锋相对,主要是从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等方面来阐释辛亥革命失败了;当然,还有同学提出既成功又失败的观点。总之,学生的思维不再盲从任何一个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定性,而是进行了独立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最后,笔者总结并作引申——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同一时期不同派别或者某一派别不同时期均存在较大分别,不同素养不同史观的人对其亦有不同的解读,甚至人们现在所关注的热点与采取的视角也决定着人们如何理解过去。若要更加客观的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大事件,还可尝试更加广而精的学术阅读,这或许是更深层次、更广时空的立意。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言:“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优劣”、“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所谓的三重教学立意,其境界只有深浅之别,并无高低之分,每一重境界各有特色与价值。笔者主张,历史教学的立意选择与应用,离不开对史事时空背景的不断深挖,正所谓“载体不同,效果各异”,唯有从历史学科最本源的性质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依据学情提炼教学立意,做到历史教育目的与教学内容有机统一,复习课方可收获别样精彩。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2]戴加平:《好课三要素——故事、学法、灵魂》,《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年第11期。

[3]章开沅:《辛亥百年反思:百年锐于千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鲁东海、李真直:《做两个逻辑统一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中学版)》2016年第3期。

[5]夏辉辉:《追求历史教学价值谭旭课堂教学本质——关于“一节好的历史课”的思考》,《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年第11期。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19-20页。

[7]胡适:《双十节意义》,https://www.douban.com/note/1796861196,浏览日期2019年4月3日。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6页。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时空维度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设计初探
跨越时空的相遇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辛亥革命亲历记》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