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9-09-10李惠康訾亚军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利用中学资源

李惠康 訾亚军

历史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传统基础课程,其授课对象主要是尚未形成一定历史认知的青少年。此时,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要求虽是较高,但对相关课程资源的需求不强烈。然而,相较于授课内容,课程资源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更为直观,“课程资源开发是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可能涉及课程活动的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合理利用,突出其在课程中的特殊功能,以形成系统化的资源库,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1]可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这样,不利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的整体优化,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学生自身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随着我国中学教育课程设置的不断优化与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增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显露出来,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日渐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

一、新课改下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由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明显偏重于接受式学习和机械性训练。学校、教师和学生将课程资源定位于教材及参考资料,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将基本内容讲清,应对各种考试。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课堂讨论,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来源和结构单一,课程教学单调乏味。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之下,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导致展现课程内涵的教学情境单调,展示教师自身学科教学能力的空间狭隘。这既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此外,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训练,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

(一)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题

笔者曾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多年,通过与学生课上课后交流,深有体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历史知识知点不知面,对于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纸质资料。仅仅依靠纸质资料来让学生了解历史,无法构成对历史立体形象的构建,由此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不断下降,甚至在完成教学后,学生对历史知识仍是一知半解,更不用说对历史的启迪与作用的把握了。此外,对于教师来说,仅利用纸质材料,会使教学内容无形中大量增加,教学难度提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由上述问题可知,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1.课程资源开发滥觞简单,结构凝滞。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来源和结构较为单一,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资源内容和实施条件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侧重于对部分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导致对其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疏漏。主要表现在:第一,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内容与素材上看,教师更侧重于学科知识资源和文本资料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多样化开发的非学科性、非文字性课程资源不够重视;着力于对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而对如湖南洪江古商城、韶山毛泽东图书馆、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缺欠。第二,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和实施空间来看,课程资源开发过分依赖于学校专任教师自身的作用。课程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课堂成为开展课程教学活动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唯一场所,多样化的社会性课程资源和地域性乡土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例如:湖南曾国藩故居、革命圣地延安等等都是中学历史课程很好的课外教学资源,但学生对这些可亲自感受的课程资源了解甚少;造成课程资源来源与结构上的单一与僵化,缺少相应的体验式教学情景和开放式教学场景,这有悖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培养。

2.课程资源利用程度不高,效率低微。在教学活动中,课程资源必须成为实际的课程要素,才能与学生发生互动,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最终实现课程资源的价值。历史文献内涵的广延性,决定了新课程资源观下中学历史课程具有相当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某些专任历史教师却未能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开发的课程资源,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已开发的课程资源要素转化率低,课程资源闲置现象突出。例如:湖南刘少奇陈列馆、四川邓小平故居博物馆等都可以免费参观学习,无疑是我们进行实地教学的廉价素材。而将课程资源广泛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然要求学校历史教师相应地改变固有的教学定势,变革其相对成型的文本教案和教学课件,如此就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甚至影响到课程教学与课程考试评价,因此多数教师不太愿意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

(二)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对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和途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2]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未能正确认识历史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地位与作用,从而闲置和浪费了校内外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这样既不利于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设置的整体优化与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观照,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就中学历史而言,实践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脱离实际的纯历史理论教学与机械训练,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创性。如果不改变课程资源在来源和结构上的单一局面,则不能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他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造成的结果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被限制在课堂和书本。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切身体验无关,成为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和教学情景的重要障碍;从而影响学生相关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对校内外所存在的各种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有助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设置的整体优化,从而推动整个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合理利用,成为当今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新课改下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就中学历史而言,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中学历史的载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应该兼顾资源的特点,结合课程意义的重要程度,在课程教学思路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实现课程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高效转化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即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对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设置整体优化,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校内课程资源所无可替代的作用。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乡土与社区知识,作为学校专任历史教师,要积极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课程主体应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将校外课程资源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语境;经验与知识的传播关系密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语言、经验能够有力地促进知识的传播,从而达到学习迁移的效果。“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其实质是经验的整合。”[3]近年来,美国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便是从学生的生活空间入手来安排课程,突出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这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因此,可以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将调查实践的地点放在相关人物的家乡或活动地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譬如,利用长假做学习旅游,到与书本知识有直接关联的纪念地参观学习;联系和安排高年级学生到附近的图书馆、纪念馆与馆内人员一起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请教于馆内研究人员,在实践中牢固历史知识。利用周末到离学校不远的历史故地进行调查,在调研中把握历史知识。但是在开发利用乡土历史时,应注意“乡土历史是为历史教学服务的, 不能盲目地去运用, 更不能主次不分, 本末倒置。教师只有尽可能地搜集、介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 因势利导, 使之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会展示出它在历史教学中独特的价值, 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4]

(二)整合信息化技术功能。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外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是我们致力于开发和利用的对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课程资源之间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不断被打破,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的联结;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开发更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规界,突破传统课程所具有的狭隘性,并打破了传统课程在学科化与知识化方面所存在的隔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努力利用网络在信息交流方面的胜势。同时,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辟,扎实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推动信息技术与相关教学课程的融合,持续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开发整合。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对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获取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软件、开发教学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通过创新性教学模式,进一步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更大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通过崭新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从而使其得到自身的提高。因此,在中学历史课程实践中,老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搜集相关历史知识的影像资料以及纪录片等课程资源,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理解。此外,学生则可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前预习课程所学内容,从而推动课程的流利进行。在课程中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从而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整合, 取长补短, 提出新的‘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即‘教与学并重’的历史教学模式。”[5]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下,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探究和助益;总之,现代社会的教育,纸质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知识灌输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

【注释】

[1]周广强:《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8日。

[3]朱許强:《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西宁: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10页。

[4]马旭菁:《乡土历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甘肃教育》2018第10期。

[5]强连红:《浅论高校历史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整合及措施》,《黑河学刊》2014年第9期。

猜你喜欢

利用中学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画与理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废物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