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研学旅行 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
2019-09-10刘军
刘军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地理核心素养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观念,倡导学生应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等。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培养高素质、高素养接班人的必由之路。研学旅行为地理学科融入实践教学搭建了平台。地理研学旅行是校内课堂的延伸,是培育和构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笔者旨在对信息时代开展研学旅行对于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信息时代;研学旅行;核心素养;初中地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专项课题论文“信息时代开展研学旅行对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立项号:186230006)的研究成果。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可以事半功倍地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但国内研学旅行活动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乏成熟的研学方案和完善的研学保障机制。如何高效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使研学旅行真正取得应有的效果,成为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探索总结出一些不成熟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大数据,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研学旅行方案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研学旅行活动场所在开放和动态的情景中,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灵活性。研学旅行方案的设计,需要了解师生的真正需求,并由学校、学生、教师共同制订与完善,信息量大、可变因素多,给组织者带来了诸多困扰。加强信息技术在研学旅行方案中的运用,提升研学旅行产品的大数据化,是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的理性选择。一方面,相关工作者可利用大数据分析各地在研学旅行中解决突出共性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他山之石”来预防和化解本校研学活动的类似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化有利于本校本地区师生的研学愿望、研学评价的调查,相关工作者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便捷、有效地完成调查报告,逐步设计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研学旅行方案。
二、研学旅行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但无论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还是中招考试中,基础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内容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研学旅行可以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受,使其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一是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和自然接触,认识并融入社会,更好地理解人地关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说教教学。
首先,在研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目标和研学活动的设计,明确研学旅游资源种类。需要做好价值观和情感的细化分析,进行具体行动内容的设计,其中应包含和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并进行深入探讨。
其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研学地点,进行不同研学方案的设计。例如,学生需要了解区域景观的变化,真正地了解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探知自然环境变化会“报复”人类。
再次,教师需要明确阐述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例如,在“西行河西走廊”研学活动中,以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认识为目标,教师根据沿途地理事物的不断变化,从祁连山到北部荒漠,农田到牧场,民居到胡杨,火电厂到风力、太阳发电基地,连霍高速到兰新高铁,裕固族与佛教等,将教材中与西北地区有关的知识点逐一呈现,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西北地区的气候、地形、自然景观、工农业生产、能源资源、交通运输、民族特色等多方面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在研学旅行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到类似的地区进行研学,亲眼看到景观的变化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体会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增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保護大自然的意识,并付诸行动,真正提升自己的素养。例如,学生看到山丹军马场部分草原荒漠化,主动提出了“如果不进行保护,成片的草原就会消失”的认识。教师进而提出如何保护草原的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地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来回答,如减少牲畜数量,人工种草等措施。有了亲身的感受,才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感受和认识。
二是研学旅行可以通过体验特定的区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其他区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自然界中很多地理现象都是有联系的,所以,学生在进行地理研究时,应该锻炼自身的综合思维。养成综合思维素养能够帮助学生从全面和综合的视角观察地理现象。研学旅行时,教师可以在确定旅行及考察地点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例如,在“西行河西走廊”研学活动中,出发前教师安排学生注意观察、收集西北地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种植业发展情况,要从种植业发展所需水源来源、农作物的种类、生产条件等方面展开分析。学生在民俗村住宿与当地村民在交流这些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素养是值得肯定的。
三、创设科学的研学旅行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测评
评价任务主要是将学生在研学前、研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中反映出的能力、素养等作为对象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不拘泥于单一形式。第一,可进行现场汇报答辩,它是研学活动中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表现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按照研学前设计的问题和研学中遇到的已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各组学生将研学成果渗透其中进行展示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分享和交流相关体验。这样不但能够评比学生的研学成果,还能够评价学生的表现。第二,在结束研学后需要进行综合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考察、调查以及撰写报告过程中的非认知因素方面的能力,关注实践过程中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审美情趣等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将学习过程和结果结合在一起,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总之,在进行研学旅行时,教师需要合理地设计整个研学旅行的过程,让学生在完整和现实的意境中更好地学习,不断地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解决问题,落实以行促学的目的,形成人地协调观,最终达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孙宗宝.开展研学活动培养地理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0):56.
江正抚.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研学旅行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