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认知和实践探究
2019-09-10郑斌
郑斌
【摘要】运动负荷是高中体育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笔者从四个方面对高中体育运动负荷进行简要论述,分别是运动负荷的定义、合理设计运动负荷、课堂中运动负荷的监控及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安排与调控。
【关键词】高中体育;运动负荷;运动安全;教学实践
本着安全第一的理念,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运动负荷。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体育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各施所能,努力强健学生的体魄,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但对学生的运动负荷却少有关注与研究,甚至造成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伤害事故。笔者任高中体育教师多年,对运动负荷多有研究,现对此进行分析。
一、运动负荷的定义
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承受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统称为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应。决定生理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数量和强度,负荷的数量和强度互相联系和制约。一般来说,强度小,数量可多;强度增大,数量宜减少。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负荷指标。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运动强度的大小与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安排有关,体育教学中的运动强度一般是由小至大、再由大至小的过程。
(2)练习密度。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所以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应尽可能合理地安排练习密度,练习密度的大小安排需要和运动强度相结合。
检测运动负荷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外部负荷指标又称为身体负荷指标,即运动员完成的功,包括运动输出功率、速度、加速度、时间运动分析和神经肌肉功能等。内部负荷指标又被称为机能反应指标或生理指标,即自我感觉、心率、自感劳累分级比、训练冲量等。内外部负荷各有价值,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揭示疲劳如何发生。
二、合理设计运动负荷
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这需要体育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和场地器材,为学生安排足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
(1)备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体育活动开展的中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性别,进行差异化的运动负荷设计,不仅要做到适宜,又要因人而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對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酌情增大其运动负荷;而对于体弱多病的学生,应从较小的运动负荷做起,待身体强健后,再增大运动负荷。教师上课时应做到心中有学生,及时进行个别调整。
(2)备教材。不同教学内容的运动强度不同,如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教学中,只有符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运动强度小的项目,可以增加练习次数,还可以适当搭配其他器材以弥补运动强度,确保学生在体育课中有适宜的运动负荷。
(3)备场地器材。合理的场地器材设计与开发有助于学生得到适宜的运动负荷,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使其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例如,篮球行进间高低运球,应保证有两个篮球场地,并让每位学生使用一个球。
(4)备组织教法。教师应为学生预留参与体育练习的时间,这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组织教法。例如,40人班级的课堂,分组合理性与练习密度有着直接的关系,4人一组与8人一组的练习密度明显要大。另外,教师应关注教法的实施,做到课堂中的“精讲多练”,尽量减少队伍调动的时间,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
三、课堂中运动负荷的监控
对于学生在练习中机体承受的运动负荷大小是否合理,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备课,做到心中有数,还应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运动负荷,避免伤害事故的出现。常用的反馈方法有观察法、询问法、测量法等。
(1)观察法。观察法即用眼睛看,根据学生在运动中的实时表现进行判断,观察学生的速度、呼吸节奏等。
(2)询问法。询问法即用语言交流,听取学生对练习的反馈,结合观察法运用,做到发现及时,询问有针对性。例如,在学生完成训练之后,教师应及时询问学生的身体情况,是否感到某些身体部位不适,通过询问得来的信息来判断学生是否出现异常、运动负荷是否合适等。
(3)测量法。所谓测量法,主要是测量学生的心率。心率测量是较为常用的测量方法,教师最好能教会学生进行自我监测,采用年龄减算法(运动适宜心率=180-年龄)来判定运动负荷是否适宜。
四、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安排与调控
(1)根据体育课的不同类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如新授课和复习课。(2)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如男生和女生应有不同。(3)因时而异安排运动负荷,如注意春夏秋冬不同的气温。(4)运动负荷的安排要有一个合适的“度”,按照运动负荷的计算方式进行预计,做到心中有数。(5)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相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课次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如30米加速跑教学与1000米耐久跑教学,蹲踞式起跑的第一课次和第三课次。(6)课堂监控到位,及时发现,及时调整,如发现学生脸色发白,呼吸急促,应立即调整运动负荷。(7)根据教学内容的强度情况,科学安排间隙时间及间隙调整内容,做到科学调整。例如,快速跑的练习间隙,教师可以安排肌肉韧带的拉伸练习,耐久跑的练习间隙可以安排原地结合呼吸的拉伸练习。(8)整堂课的运动负荷应做到由小至大、由大至小。例如,充分做好低运动负荷的准备活动,在经历大强度的练习后做好有针对性的放松活动。(9)教师应教会学生对运动负荷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控,有异常情况及时向教师汇报。
总而言之,尽快提升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固然重要,但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生的运动负荷,要本着安全第一的理念开展体育活动和训练。笔者希望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给予运动负荷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安全锻炼,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赵长红,杨明发.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睢县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4(31):68.
王柄翔.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