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扫黑除恶视角再谈校园霸凌
2019-09-10赵博麟
赵博麟
摘要:在全国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下达的重大决策。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我国校园霸凌现象的危害、成因。
关键词:扫黑除恶;校园霸凌
在全国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下达的重大决策,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心向背和基层政权巩固,事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笔者所在城市(浙江金华)近期也响应号召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专项整治活动,而学校作为教育阵地,助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责无旁贷。遂各地市公安局联合教育局开展了多次“扫黑除恶宣传进校园”活动,通过班会、讲座、手抄报、黑板报、知识竞赛等形式,旨在宣讲扫黑除恶有关内容,通过讲解校园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传播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与黑恶势力作斗争的决心,积极营造“扫黑除恶扬正气,群防群治创平安”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校园霸凌的概念
“霸凌 ”最早在台湾地区出现和使用 ,源自英文bullying(欺辱)一词的音译,指恃强欺弱,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性行为,通常在社交关系、生理力量、物质实力等不对称的人之间发生。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以校园为依托,霸凌双方限定的群体以学生为主体。在中国大陆通常将“校园霸凌”称之为“校园暴力”或“校园欺凌”。挪威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则对霸凌作出如下界定:霸凌可以说是一种群体虐待,即一群人在一段时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同学在校园内进行各种形式欺凌的一种青少年犯罪行为。
(二)我国校园霸凌现象
1.校园霸凌事件逐渐增多
1999年,張文新利用修订的olwens问卷对中国山东、河北两省的9205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卷入校园欺负事件的小学和初中生分别占28.4%、15%。另根据2016年一项针对全国29个县十余万中小学生展开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校园霸凌事件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占4.7%。这说明该校园霸凌现象已日益增多,且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校园霸凌形式逐渐多样
挪威心理学教授olwens依照霸凌手段与方式的不同,将霸凌分为关系霸凌、言语霸凌、肢体霸凌、性霸凌、反击型霸凌和网络霸凌等六大类。而随着家庭经济的富裕和网络移动终端的快速更新发展,我国网络霸凌行为逐渐多了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形式有所减少。随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霸凌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更新快的特点。霸凌方式也许是多种类型的混合,不局限于唯一的方式,这也给教育者的努力增加了难度。
3.校园霸凌情况逐渐严重
杨尧斐在2018年对某中学的霸凌事件研究中发现:该校2015年度共发生53起记录在案的霸凌事件,其中学校自行处理8件,通过请家长监护人共同合作处理的是45件。其次走司法程序的有3件,被判刑的有1人,有经济赔偿关系的有27件,有学生受伤到医院或村卫生所处理的有27人。由此可见校园霸凌可不能轻视为“两小孩之间的事儿”。
(三)校园霸凌的危害
1.对和谐社会构成威胁
学生之间发生的霸凌事件,也是社会矛盾的一种形式,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大量的校园霸凌本身就是社会矛盾多发的标志,更何况有不少是恶性的校园暴力事件。仅以2016年为例,检察机关依法惩处严重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988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80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3911人,经审查起诉2449人。这些暴力事件都将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威胁。
2.对学校管理发起挑战
学校的良好管理所形成的稳定和谐的秩序,是实现各种教学目标的基础保障。频发的各种校园暴力事件,对学校的教管理都将发起严重的挑战。而面对校园霸凌事件,学校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应对,从而难有时间和精力对学校日常进行有效的管理;而对于那些进入司法程序的事件,学校也得派出相关人员参与司法活动的过程。这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管理工作,也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
3.对双方家庭造成影响
中国当下的社会基本单元——家庭已经进入了“少子化”时代,家庭中子女的数量相对于上世纪已大大减少,家庭对事关孩子的各个方面更加重视,每当学校发生霸凌事件之后,各方家长在谁对谁错,谁应负多少责任,对受害者怎样进行赔偿等环节,往往争执不下,不仅要耗费时日,而且往往由学生之间的矛盾上升为当事方家长之间的矛盾。
4.对学生本人带来危害
校园霸凌不仅仅会对受害者和加害者身体及财物造成损害,与此同时,参与双方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青少年正是心理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在青少年学生中所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将会在成长中产生重要影响,有些甚至会伴随一生。
(四)德育视角下校园霸凌的成因
校园霸凌的出现肯定不是单一的成因,其是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相互综合的结果,但笔者将主要从学校德育角度分析其成因。
1.主体地位的缺失
受当今功利社会的影响,各个学校都多多少少地存在着漠视学生德育主体地位的现象。因为受应试教育这一事实状况的影响,学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另一方面,也缺乏检查德育是否有效的检查反馈机制。
2.落后的灌输式教导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一再被提起,德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德育的滞后首要市表现在德育观念的落后上,目前某些学校对德育教学的理解流于片面,学校德育还没有完全摆脱“思想道德价值标准”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其次,德育滞后于现实还表现在德育方式的落后,绝大多数学校对学生仍然进行着单纯的、空洞的说教,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还十分盛行。
3.缺乏长效化、机制化
在现行体制下,不仅德育方式相对单一,还缺乏德育的长效化、机制化,往往想到一出是一出,没有系统的形成课程体系,更不会有计划的、有目的的按时有序展开。而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塑造三观的阶段,假设在这一时期,他们没有及时获得基础的法律知识的储备,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关怀,就必然会引发他们之后的偏激心理,那么校园霸凌现象的出现也就显而易见了。
4.德育工作者自身水平差异
在目前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校园的德育的重任往往落在班主任或政治教师一职上。因此,何时进行德育、怎样进行德育,都比较依赖教师的自身。而受个人阅历、教学经验、时间安排等多方面的影响,教师对德育的认识程度、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差异,特别是年轻教师,在自身专业教学上尚显力有未逮,再同时面对德育的任务,往往捉襟见肘、焦头烂额。由此猜想,德育的效果可见一斑。
结语
校园霸凌事件不是什么新鲜事,它一直客观存在,以前就有,现在日益漫延泛滥,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消失。希望全社会能共同努力,借着在全国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东风,协调一致地积极面对与处理校园霸凌问题。
参考文献
[1]OLWEUS.D.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Black well,1993:3.
[2]张自然.面对校园暴力,美法两国零容忍[N].中国教师报,2015-09-30(3).
[3]张文新,武建芬,Kevin Jones.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8-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