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以知识 养以智慧
2019-09-10兰丹凤
兰丹凤
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
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
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
就中有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中。
—清·郭臣尧《村学诗》
清人郭臣尧的《村学诗》,寥寥数语,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古代蒙学中最为常见的诵读场面。诗中所提之《千字文》《百家姓》《四字鉴略》《神童诗》,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蒙书。其中,《四字鉴略》所代表的是博物类知识性蒙书。
除教儿童识字、声韵及训诫外,中国古代蒙学还十分重视孩童的知识储备和智识发展。清代教育家崔学古在《幼训》中说:“盖心之虚灵知觉,人人完具,第患开光启钥者之无人,聪明乃寝耳。”大意是,大多数人最初的智力水平不相上下,是后天知识的熏陶拉开了人们在智识上的差距。
而知识,尤其是博物知识,关系着智识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人们世界观的形成。故中国古人编写了一批如《四字鉴略》《历代蒙求》《名物蒙求》《幼学琼林》《小学绀珠》等涉及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等方面知识的博物类蒙书。
人人须知历史
三皇五帝,世质民淳。伏羲画卦,更造书契。炎帝神农,教民耒耜。黄帝轩辕,神化宜民。
—元·陈栎《历代蒙求》
重华大孝,武穆精忠。尧眉八彩,舜目重瞳。商王祷雨,汉祖歌风。
—明·萧良有《龙文鞭影》
天皇氏兴,澹泊而治。先作干支,岁时爰记。地皇氏绍,乃定三辰。
—清·王仕云《四字鉴略》
如果说《千字文》和《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蒙学中的语文书,那么《历代蒙求》《龙文鞭影》和《四字鉴略》就是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历史课本。
北宋以来,因重文政策、对蒙学的重视以及印刷术的进步,蒙学课本日渐增多,并开始走向专门化和综合化。道德教育、历史故事、典章名物、诗词歌诀等方面渐有专书问世,涌现了一大批专门化和综合类蒙书。
《历代蒙求》《龙文鞭影》和《四字鉴略》是中国古代历史类蒙书的代表。此类历史蒙书均取材于二十四史等史料典籍,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如《历代蒙求》《四字鉴略》以历史演进过程为主;《龙文鞭影》则以历史人物为主,兼具故事性与趣味性。在语言上则四字成韵,对偶成句,文字精练,便于儿童记诵。
《历代蒙求》由元人陈栎所编,在内容上,上自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下讫元朝的建立,详略得当,脉络清晰。该书对各时代历史人物的抑扬、褒贬也大体客观,从“家天下者,始于有夏”“文王宜王,犹服事殷”“五霸相继,尊周为名”等句可见一斑。
相较于《历代蒙求》的客观,清朝进士王仕云所编著的《四字鉴略》对历代王朝兴衰及历史人物的评价则臧否明显,如“太康尸位,荒逸灭度”“厉王暴虐,民口思防”“迨帝孔甲,淫乱豢龙”等。王仕云侧重记述政治、军事等与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相关的历史大事件,透露出其对历史、政治和社会的思考与对世人的警醒。
主打讲述人物故事的《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由明人萧良有(曾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编著。“龙文”指一种千里马,此马一见鞭影则立即撒腿奔驰。安徽人杨臣诤在增订萧氏《蒙养故事》时,便以“龙文”隐喻,并改书名为《龙文鞭影》,是希望孩童在阅读此书后能增长见识,成为“千里马”。
《龙文鞭影》共辑录两千多个历史人物典故,包括孔子、诸葛亮、司马迁等人的轶闻趣事及孟母断机、毛遂自荐和鹬蚌相争等典故,堪称典故大全。该书既传播了历史文化知识,也为孩童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能为他们阅读“四书”“五经”奠定基础。而书中大量的人物典故和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则为孩童们树立了道德和人生榜样。
“小儿”百科全书
松柏后凋,蒲柳先零。大则栋梁,小则薪蒸。棕长则剥,漆茂则刳。能不如拙,智不如愚。
—宋·方逢辰《名物蒙求》
北京原属幽燕,金台是其异号;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浙江是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之地,又曰吴皋。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
读书、背书、温书,是古代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认为,在读写关系上,应勤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在读思关系上,主张未满15岁的孩童多记性、少悟性,强调多读多背,这正是发挥孩童“多记性”的优势。故古人在编撰蒙书时,格外注重语言的简练与易读,多采用对偶成韵,即便是博物类蒙书也不例外。
古代博物类蒙书当首推《名物蒙求》和《幼学琼林》。二者因知识全面、综合,堪称蒙书中的百科全书。在这类蒙书中,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简单如自然现象,复杂如社会系统,细如草木、器物等知识均有涉猎,包罗万象。此类蒙书实际上是在教孩童如何认识现实世界。
《名物蒙求》作者方逢辰,为南宋人,号蛟峰先生,曾为国史修撰,一生以授徒讲学为业,对教学颇有研究。《名物蒙求》中的“名物”指万物名号及其貌像声色,顾名思义,“名物蒙求”意在为孩童介绍各类名物知识。
《名物蒙求》全书共分十六个部类,叙录天文、地理、山川、园圃、城邑、伦理等方面事物,堪称中国古代名物知识方面的百科小辞书。该书还介绍了与名物相关的成语典故,如“慈鸟反哺,羔羊跪乳”“豺狼报本,犬马恋主”等。更难能可贵的是,《名物蒙求》在对名物的叙录中,贯穿着唯物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思想,如“清轻为天,重浊为地”“日中则昃,日满则亏”等。
在形式上,《名物蒙求》沿袭前人四字成言、对偶押韵的蒙书编撰传统,《幼学琼林》则不然。《幼学琼林》由明代程登吉所撰,原名《幼学须知》《成语考》或《故事寻源》。该书句子不拘长短,只求偶句成对,既有四字一句,又有六字成句,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及“苻坚望阵,疑草木皆是晋兵”,易于孩童理解和记诵。
《幼学琼林》共四卷,每卷下以“天文”“地舆”“岁时”和“朝廷”等词开头,对细部内容作了明确划分,使读者一目了然。书中对许多成语的出处作了介绍,可使孩童掌握不少成语典故,许多格言警句更是传诵至今,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等。今人读之,还可从书中了解古代的典章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等方面知识。
有不懂就翻《小學绀珠》
四民:士、农、工、商。
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宋·王应麟《小学绀珠》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事珠》中记述:“开元中,张说为宰相。有人惠说一珠,绀色(带有紫色的深蓝色)有光,名曰记事珠。或有阙忘之事,则以手持弄此珠,便觉心神开悟,事无巨细,涣然明晓,一无所忘。”
宋人王应麟有感于张说奇事,特为孩童编撰了综合博物类蒙书《小学绀珠》,希望他们能如张说那般,以此书为绀珠,时忘时读时记,“见末知本,因略致详,诵数以贯之,伦类以通之”。
《小学绀珠》作者王应麟亦是《三字经》的编撰者。因编例别致、内容全面、条目清晰,《小学绀珠》被列入类书(工具书)范畴。清代《四库提要》称《小学绀珠》“以数目分隶故实,在类书中别具一格”。
《小学绀珠》卷帙浩繁,全书共十卷,分天道、律历、地理、人伦、艺文、动植等十七类。每类之下,以数词为纲,每数词之下,又列数目,如“三光”后列“日、月、星”,“八儒”后列“子张氏、子思氏、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东正氏”等,全书共计两千二百五十七条目。
《小学绀珠》行文严谨,多数条目作有简注以注明出处,如“三越”后列两条目,其一“吴越、南越、闵越”,条后注“文选注”;其二“西粤、南粤、闽越”,条后注“汉书”。又如“两关”后列“玉门、阳关”,条后注“西域传列四郡据两关”。
《小学绀珠》中的诸多名物沿用至今,如“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等,故对于今人了解古代名物及文化知识依然具有价值。
孔子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若成理性,得善思辨;若要思辨,必先博学;而若要博学,充足的知识储备是前提。中国古人深谙此理,故才如此煞费苦心,以易读易懂易记的语言,编著了浩繁的博物类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