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学段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2019-09-10王迪维

学习与科普 2019年5期
关键词:美术欣赏实践研究

王迪维

摘 要: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首,是当今社会人们在学习、生活和科研时的一种重要素养。本文主要探讨在第三学段美术欣赏课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三步策略:首先要激活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作品走进孩子的世界;进而学会如何解读图像,深度把握作品的内涵;最后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关键词:美术欣赏 图像识读 实践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使用图像作为信息传播交流的手段,我们处于一个“读图时代”。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首,它是当今社会人们在学习、生活和科研时的一种重要素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美术欣赏课中,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资源和方式调动学生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欣赏活动,但学生受到年龄、认知和经验等方面的限制,面对美术作品时常常不知所措,找不到欣赏的切入点,更别说多角度地欣赏了。在欣赏课上教师常常会遇到以下三类问题:

1.作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距离。这就导致学生失去对作品识读的兴趣,更谈不上调动学习主动性了。

2.图像识读浅层未挖掘作品内涵。这是因为学生找不到欣赏的切入点,更不知如何深入欣赏,只会跟着老师的问题进行分析。

3.学生对图像识读缺乏自我判断。教师让学生谈谈对作品感受时,学生常常是千篇一律地照着资料读,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和个性可言。

因此,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上真正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成为美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激活经验,让作品走进孩子的世界

1.角色体验,走进作品的故事

现在的美术教材品质优良,但受到版面的限制,欣赏课中教材提供的素材经常是经典的最有代表性的。这些作品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度不高,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还是一味地以讲解知识点、阐述理论或者是平铺直叙地问答方式进行教学,那么肯定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就应想方设法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利用好奇心来强化学习动机,提升图像识读能力。比如教学《飞天》时,欣赏完影片后,学生对飞天的形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心底里感受到了飞天艺术的美,有的学生还学着飞天的造型摆起了动作。面对学生的质疑时,教师要拿出有说服力的资料,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故事里,从心里感受到作品的美。

2.实地考察,近距离对话作品

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教师要勇于探索,充分利用当地美术资源,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在欣赏教学时,教师不难发现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不一样,对作品的兴趣与鉴赏能力也不同。杭州美术资源较多,可以利用学校的拓展活动如春游、秋游、社会实践活动、假日小队活动、第二课堂等,有时还与其他课程整合,让学生多去留意身边的资源,让艺术作品更靠近孩子的生活,为美术课带来更多的活力。

3.动手实践,参与作品的创作

高段学生对一般的艺术作品已经具有一定的图像识读与欣赏能力,会用简短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但有时教材内容是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艺术作品,在欣赏的时候学生可能会缺少兴趣。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作品进行欣赏,激活他们现有的认知,才能提升他们“图像识读”的兴趣与能力,在欣赏的时候有话可说,从而深入体会青铜器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和丰富内涵。

4.对话作品,激活作品魅力

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尤其是美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是建立在欣赏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了解了作品才能静思,才能领悟到作品的美。如若有幸能将创作作品的藝术家请来给学生讲讲他创作背后的故事,那将会给作品增添许多魅力。生活中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学生的眼里觉得很简单或者不好看,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深入作品。只有在欣赏和理解了作品后,才能真正领悟到作品的美。

(二)解读图像,深度把握作品内涵

1.从画面入手,初步感知作品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时,第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学生只有对作品有了整体的感知,才能体会到艺术作品的魅力,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教师在高段欣赏课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对作品的的整体感知。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印象,更可以让学生为我们有这样优秀传统的艺术作品而感到自豪。

2.从细节入手,分析作品元素

欣赏课中出现的内容,不管是哪一类的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构成的,他们也是“图像识读”的主要对象。学生对艺术作品有了整体感知后,教师就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笔触及所使用的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根据教学需要还可以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增加图像识读的趣味性。教师在欣赏教学时可跟着问题采用“放大镜”,将作品中的某些局部放大,也可以使用“滤镜”,将与本课主题无关的地方过滤掉,凸显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学生更有目的性地观察作品及时找到目标。如《清明上河图》,通过对图像的放大,学生识读到了画面的关键人物,然后联系作品内容,结合创作背景,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画家想传达这艘船似乎快要碰到桥了,船上的这个人在拼命告诉其他人要注意。也有的同学说画家是想提醒大家,虽然北宋表面上看起来很繁荣,但背后也蕴藏着一些危机,想要提醒统治者要注意。

3.从内容入手,理解作品内涵

在欣赏教学时,教师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学生因为自身知识经验有限,无法体会到作品的内涵。这时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在读画、发现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艺术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展开联想与想象来理解作品内涵。了解了艺术家的生平就更能读懂他的作品,而艺术家生活所处的时代,又与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将这一切有机结合,经过欣赏者的内化感悟才能真正发现作品内涵,读懂艺术作品。

(三)发表观点,赏析作品的自我表达

1.作品赏析,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去感受和表达,不要急着告诉学生答案,标准答案式的欣赏会让欣赏活动变得索然无味。教师不妨设置一些探究的环节,或提供一些资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审美视角去观察,用自己的情感语言来表达,让他们浸润于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中。从而提高图像识读和审美情趣,在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中获得赏析的快乐。

2.观点对话,给学生思维放飞的翅膀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要以生活为本位,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走向生活。美术欣赏课的许多内容都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相关。学生从不同维度发表各自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后,教师除了给予充分肯定外还应做适当的小结与引导。让不同的观点在碰撞后能激起新的思维火花。有时教师在欣赏课的最后可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日常生活,使课堂能够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时也可结合作品或当时的艺术情景去点拨人生,升华内涵,让学生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感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在生活中能继续探究学习,有生活也是大课堂的理念。

总之,在高段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的角色,让课堂更生动、更接近于生活,从而使学生了解艺术作品、体验作品的创作过程、感受欣赏过程中的乐趣。使学生通过提升对艺术作品图像识读的能力来加深对艺术和生活的感悟,为未来的发展开创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熊雪青,张建银.美在课堂——美术课堂教学观察与思考[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李锐彬.小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选自中国中小学美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第4期,总第128期。

[3]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美术欣赏实践研究
有效的美术欣赏教学探微
重视审美创造彰显美术欣赏课魅力探究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