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2019-09-10黄旭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6期
关键词:增强建立数感

摘要: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学生学习和计算不只是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可见,数感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在交流中形成数感;在估数的过程中发展数感;抓住契机增强数感。

关键词:数感;建立;形成;发展;增强

《标准》(讨论稿)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提了出来,这对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深深感受到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下面谈谈对培养小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有数的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从而学习用数来概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诱发数感。

如: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学具来摆表示这个数,可以用手指表示,可以用数字卡片表示,使物与数一一对应。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认识10以内的数,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诱发数感。又如:家的门牌号码是16号;从家里走到学校要花35分钟;昨天是24日,今天是25日,明天是26日;手机号码有11个数字等。学生对数的理解大大丰富了,学会了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这样既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又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也是建立数感的具体表现。再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当学生开始会用数学的眼光量化看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述事物时,应该说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数感。

二、在交流中形成数感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授予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比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组织了学生讨论生活中的两位数和生活中的两样事物进行比较的活动,学生们很感兴趣,纷纷记录下来,一年比一天长得多;正方形的边比三角形的边多1条;英语课比语文课少很多。数学课比语文课少一些;树林里的树比马路上的树多很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认识,用小孩子的共同语言来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锻炼了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10的组成”这个知识点时,我创设了一个分糖的情境:妈妈买来10粒糖,要小明分给自己和妹妹吃,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分呢?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说:每人各5粒,因为这样公平。有的说:给妹妹6粒,自己4粒,因为妹妹年龄比自己小。有的说:我3粒,妹妹4粒,还剩3粒留给妈妈,因为妈妈很辛苦,等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倾听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发现。学会了倾听,从别人的描述中发现、思考了问题,为数感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在估数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标准》中指出: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教师组织估数活动,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

比如在进行大数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又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时,我组织学生比画实际长度的比赛,看谁画得又对又快。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比,分组比,同桌比,闭着眼睛比,等等。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很快掌握1米,1分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了1米、10分米、100厘米一样长,1分米和10厘米一样长;还能迅速比画出指定的实际长度。

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四、抓住契机增强数感

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教师应该抓住生活中的一切契机,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教师可设置一个购物情景:我们班在新年时要举行联欢会,给每个同学10元钱去购买食品,可以怎样买?(单价:食品香肠2元;面包1元;水果5元;果冻3元;蛋糕4元;牛奶3元。)联欢会是一件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都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巩固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运用刚学会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数感。

再如:教师习惯于把全对的和要订正的作业本分两叠摆放,每次发本子时,总要学生说说看到这两叠本子,你想到什么?学生就自然地通过比较两叠本子的多少,发现什么的本子比什么的本子多得多或多一些,然后根据全班有20人的条件,推测全对的有几人,要订正的有几人。又如:午饭后学生喜欢看看课外书,我告诉同学班里一共有39本书,如果每人拿了一本书看,还剩几本书?还剩19本书。对这个答案你能想到什么?剩下的书还够每人一本吗?差了多少本?

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學生深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开放时空,为学生设置各种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应用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数感。

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顶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考试周刊,2017(A5):95-95.

[2]张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新课程(上),2017(8):176-176.

作者简介:姓名,黄旭,出生年月,1984年10月,性别,男,籍贯,贵州省遵义市,所在单位(全称)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第二小学,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增强建立数感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发展增强海洋经济的策略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构建学生参与课堂的措施探讨
建立良好的公证质量保证体系措施研究
共产党员要增强信仰定力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三星电子中的应用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