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中如何实现“相遇”

2019-09-10李维维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1期
关键词:平等课堂教学发展

李维维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让孩子能够在课堂中实现自己与文本的相遇,自己与他人的相遇,自己与自己的相遇。只有相遇了,才有体验;只有相遇了,才能生成;只有相遇了,才有发展。在教学中,相遇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任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中,在学生的真实体验中孕育、生成、以展,这是教师无法包办代替的。相遇构建了学生具体、真实的体验平台。相遇,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途径和依托。

关键词:课堂教学 相遇 平等 发展

“语文课堂中的相遇”,来自人与文本的相遇;“语文课堂中的相遇”,来自人与人的相遇;“语文课堂中的相遇”,来自自己与自己的相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上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来。

一、“教学过程中的相遇”,是人与文本的相遇。

1、身临其境的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了诵读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转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法的精髓。“书声琅琅”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中国教育家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到当代语文教育界的一批特级教师,他们都非常重视朗读。新课改更是明确的指出诵读的重要性以及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2、整体内容的把握

学生阅读之后的整体感受,就是人与文本的初次相遇。

课本选文的丰富多彩,使得语文学科拥有了丰盛的可供多元鉴赏品味的素材。如何采用科学而妥善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起师生间最有价值的活动,是落实课堂教学中“相遇”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比如《回忆鲁迅先生》这篇长文,就可以先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之后,鲁迅给你的总印象?学生的初次相遇的感受也许就会不同,可能鲁迅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位可敬的长者,一位可亲的父亲,一位有血有肉的伟人,一位风趣的智者……

那么,立足文本本身的课堂教学,该突出哪些教学要素,才算是实现“相遇”了呢?

体悟文本的必须以整体感知为基础,依托于文本的本意,紧扣文本内容,通过文本解读而发现文本更深层次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些课文是以文本为引子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这样才能关注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课堂教学所应该关注并积极落实的最长久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中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

1、“语文课堂中的相遇”来自于字句斟酌的理解

文学作品也好,应用文字也好,词句之于文本鉴赏,就如同咀嚼橄榄,越是咀嚼得细腻,回味也就越是香甜。所以,抓住关键字词来带动起文本理解的解读方式,在中学课堂上也广泛地使用着。比如这一学期才上的课文《说和做》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中“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把握细节,从字句入手。

2、“语文课堂中的相遇”来自于情感的品味。

要在课堂教学中彰显出文本内核中的人文性因素,语文教学必须同时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语文不只是工具,语文教学也不能仅仅服务于考试、服务于考试纲要中的各种知识点。倘若这样,那么优美的语言、精彩的细节、真诚的情感,深沉的道理都被肢解成一个个零碎的得分点。自然、社会、生命的美好与可爱根本无法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安家落户。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弱柳扶风的婀娜风姿,后人之鉴的警醒,永志不忘的耻辱,建安文章的风骨,唐诗宋词的意境,全部依靠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水乳交融。只有在这样的融合中,语文所特有的风度气质才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呈现。“相遇”才能够获得最大的释放。

3、“语文课堂中的相遇”来自师生的互动

师生互动应立足文本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课堂教学,在强化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现的同时,教师的引导功能依旧丝毫不能退化。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教师一个演员的独角戏,或者只有学生的任意发挥,都不能保证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健康统一。师生间围绕着文本而展开的互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积累,来启发学生情感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人魅力、专业才干和学生的思维状态、思维方式、情感等要素有机结合,教师引领着学生,学生影响着学生,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又推进着教师的思维创新,师生双方在教学之中真正实现相互成长。

三、“教学过程中的相遇”,自己与自己的相遇

1、生活性。话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欣赏、评论文本,率性写作。如学习《羚羊木雕》围绕“这能全怪我吗?”“到底该怪谁?”的话题,探讨各人的对错,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心事”化解家庭矛盾,思考家庭教育问题等等。设置这样的话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以充沛的感情、极大的兴奋投入到对话中,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体验,通过对话提高自己、共同发展。

2、倡导个性化阅读,绽放个性风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注意学习主体的个性层次差异。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就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会教学内容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及智力水平,使语文阅读教育目标尽可能地适应他们应有的发展水平。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其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3、给予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对话要有效,首先得有时间保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建构意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下一步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对话。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收集相关资料;新课进行过程中在教师、学生交流之前,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深入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品读赏析;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训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索时间,让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处理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调动情感、态度的参与,做独立、反思和批判型读者,引导学生对作品情节、语言、环境、人物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根据课堂教学进程灵活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总之,“教学过程中的相遇”是一种文化品味,应当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在课堂上对“语文味”进行探究,应当是一种让人激动和着迷的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平等课堂教学发展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区域发展篇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