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媒介传播流行音乐符号的模式及创新

2019-09-10曾凡伊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8期

曾凡伊

【摘要】手机媒介自诞生之日,便与迅捷性、个性化、多媒体性不可分割,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作为现代工业文化的产物,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性和大众性,与手机媒介的传播特点高度契合,因而通过手机媒介传播流行音乐符号趋于主流化。

【关键词】手机媒介;流行音乐符号;传播形式

1. 手机媒介的特性

1.1 即时性与参与性

即时性与参与性是手机媒介日益普及与发展的基础,通过手机媒介,受众可以从单一的内容消费者变为生产者,甚至可以运营自媒体将影响力变现。可以说,手机媒介是受众身份切换的重要转换器。当前的传播环境重视传受方交互,以及大容量信息高速传递,手机媒介以其信息传递多向且非线性的能力,相比于传统媒体具备了更强的生命力。手机间的信息传播常存在与朋辈之间,是一种强互动关系,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甚至认为:手机是一个移动的“家庭”,受众可以在其中“边走边聊,获得各种体验与需求”。

1.2 个性化与私密性

手机媒介虽然属于大众传媒,却支持个性化和私密性传播,受众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及需求选择内容,或直接搜索所需信息,如订阅喜爱的音乐类微信公众号,每日获取最新的音乐资讯、歌单推送。手机媒介的个性化体现在信息载体的多种多样上,仅就音乐类APP而言,也有着资讯类、电台类、社交类等多种划分,适合各种不同受众群的口味。而且,这类APP无一例外都具备窄播性,能够实现信息的点对点传播。手机作为一种个人通信工具,十分关注信息安全,屏幕锁定密码、指纹识别等都是其保障受众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只有本人才拥有手机信息浏览权,这赋予手机媒介较强的私密性和排他性。

1.3 多种媒介的高度融合性

移动互联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手机端多媒体融合提供了保障。今天,手机端数据、语音、视频的交流已十分普遍,无论商家还是用户,都可以通过手机轻松实现信息编辑、在线支付、广告宣传等业务。手机媒介融合了广播、电视、杂志等媒介的特性,可以实现相同内容的不同形式传播,给受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和更多乐趣。正是基于强大的跨媒体功能,手机媒介有效延展了流行音乐符号的传播空间,改变了大众日常沟通交流的方式,使其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文化印记的动态媒介。

2. 手机媒介下流行音乐符号传播的主要形式

2.1 手机彩铃形式

手机彩铃即手机接听或被呼叫时响起的一段音乐,往往是流行音乐的高潮部分,时长根据等待或接听时间决定,一般只会持续数十秒。人们会选择流行音乐或自制音乐作为彩铃,以表达情感,彰显自身的个性,现如今,彩铃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为简单的通讯增添了很多趣味。由于我国开通彩铃的用户数量众多,且彩铃音乐具备大众性,使其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阵地。在音乐传播上,彩铃具有两大优势,一是需要一定的訂购或制作费用,伴随着彩铃业务的发展,数字音乐行业和手机生产商在提供技术和物资支持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定利益,进而对流行音乐发展投入更多心血;二是个性化,用户可以打造专属铃声,推动更多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投身流行音乐创造,为流行音乐创新发展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2.2 音乐APP播放器形式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发展,音乐APP也迅速蹿红,如今,国内音乐市场已趋于饱和,形成了阿里巴巴、腾讯音乐等大型音乐集团。据艾媒网统计,2016年手机音乐APP的下载量已突破4亿,在手机网民中覆盖率达到64.8%,成为受众获取音乐作品、了解音乐资讯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歌手》《中国新歌声》《谁是歌王》等优质音乐选秀节目的蹿红,营造了流行音乐文化氛围。各类音乐APP抓住机遇,打开了流行音乐符号传播的新篇章。在功能上,除了搜索、下载、播放的完善,还推出了歌词翻译、听歌识曲等个性化功能,正朝着人性化和个性化不断发展;在内容上,各大服务商除了日益重视音乐版权,与内容生产商相互捆绑,还开创了线上演唱会、演艺平台等手段;在设计上,则添加了社交元素、在线支付功能、网络购物商城,既发掘了新的商业模式,又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

2.3 微信等社交软件

爱德华·萨皮尔认为,“任何音乐现象都离不开音乐传播。”音乐传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某人用特定形式将音乐作品传递给其他人,当受传者接受相关信息,并将感受、情绪、思考反馈给传递者时,就形成了互动交流。在微信传播中,这种互动交流十分普遍,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一对一”音乐传播模式,当受众被某一流行音乐符号打动时,就可能将其分享给微信好友,由于分享行为建立在双方的信任上,交流互动就会更深入,对音乐的理解也就更强。随着互动传播的持续,流行音乐符号以链条式传递,不仅传播空间得到拓展,且受众间形成了明显的互动交流,有助于维系好友情感,延展音乐传播深度。二是“一对多”音乐传播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是个体在朋友圈、微信群传播,也可以是以音乐公众号等媒介组织为主体的传播,后者有一定的权威性,受众基础较为庞大,可根据受众需要及时调整内容,继而在更大范围促进音乐流行。

3. 手机媒介下流行音乐符号传播模式创新

3.1 挖掘与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精髓

在2018年3月的网易云音乐新歌榜中,排名前10的中文歌曲有4首都是歌手原创,且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或中国元素,例如榜单上的电视剧《人生若如初相见》片尾曲《锁你锁心》,将古诗词中的意象元素——“驼铃”“孔井”“孤亭”,与流行曲风结合,浑然天成,发扬出中国“国粹”的文化魅力,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积极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取经”,赋予流行音乐典雅的内涵,应该成为一种意识。创作者可以将戏曲元素引入歌曲,也可以利用现代作曲技法表现古代音符,还可以将传统文学融入歌曲表达音乐态度,总之,应尽可能发挥手机媒介音乐创作的便捷性与创新性,积极挖掘与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精髓。

3.2 重拳推广数字音乐专辑

通过手机媒介传播流行音乐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也更易于营销。音乐APP播放器作为流行音乐传播的主力,重拳推广数字音乐专辑势在必行。例如民谣歌手赵雷的专辑被制成数字格式在网易云音乐销售,短短几日销售量就突破10万张,但在庞大的歌迷面前,音乐APP发行专辑的市场潜力仍很巨大。音乐APP可以在大力发行数字音乐专辑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开发周边产品,例如线下演唱会,引导歌迷或粉丝群进行消费,以获取更高的竞争筹码,吸引更多受众。

3.3 音乐符号传播“捆绑”受众需求

除了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外,通过手机媒介传播流行音乐符号还要以受众为中心,让受众拥有更机制的体验。以“唱吧”为例,这款音乐APP的首要功能就是让受众享受虚拟唱K的感觉,加之门槛低、传播广、强互动的特性,使其在推出17个月后用户量就突破1亿大关。在运作内容上,“唱吧”与实体KTV点歌系统相似,音乐分类齐全、伴奏资源丰富,还能够检测受众创作的受欢迎程度,契合受众在使用媒介前的期待值。在传播特点上,“唱吧”比实体KTV更人性化,当受众选择一定音调演唱时,可以通过APP直观地判断出自己是否跑掉;当受众需要对声音做美化处理时,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混音效果。在互动性上,“唱吧”加入了社交基因,受众不仅可以互相收听歌曲,还可以彼此加为好友,充分满足了受众对互动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石娜:《媒介变革视域下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轨迹》,《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2]张锦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