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为根 根深则叶盛

2019-09-10陈晓红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6期
关键词: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立德树人

摘要:党的十八大和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这为我们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定下了基调。笔者认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教育上看,智、体、美、劳具有工具属性,德则具有方向性——素质在学生发展中、社会实践中发挥什么样的效用,关键在德。理顺德育与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教育规律是学校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基础工作。

关键词:立德树人;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小学

教育改革的一个大亮点,就是我们现在建立了现代人才需求观,学校教育由过去智育为先,变为了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全面性。那么,“德智体美劳”这五个素质教育内容,我们怎样去理解之间的关系呢?是平行的关系,还是递进关系,或是存在从属关系?——党的十八大和去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教育要“立德树人”、应“德育为先”,这为我们理顺全面教育的关系、把握教育核心定下了基调。

从学生全面发展五个方面上看,“智体美劳”这四个是具有工具属性的,而“德”则是意识形态,是有方向性的。也就是说,“智体美劳”这四个素质在学生发展和将来的社会实践中发挥正面或是负面效用,将由“德”来决定。比如智力,同样是一个高文化水平的人,如果品德低劣,那就会出现高智商犯罪,社会危害性更大;而如果品德高尚,则会对社会做出更大的有益贡献——其他方面道理类同。

这样看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无论是哪个方面,都应以“立德”为第一要务,然后才是“树人”。下面,结合小学教育,就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核心目标下的全面发展教育进行策略、方法上的探讨。

一、德育全面进入学科

在当前小学全面教育实践中,有个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德育与其他素质的教育是剥离的。学校和教师都认为德育和其他素质教育是平行关系,德育应该是学校、班主任和思政教师的工作,与其他学科教学无关。所以,我们鲜见科任教师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这就造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德育和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不是平行关系,而是指引和统领关系——各学科忽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往往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认清德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我们学科的教学质量越高,其将来可能的负面效应可能越大,使知识技能的社会价值作用具有不可预知性。

其二,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是与成年人不同的。我们仅通过学校、班主任和思政教师用纪律约束、讲大道理的方式来组织德育,往往效果并不突出。小学生对一些理論性太强的东西消化不了。就不如利用各学科的教学将德育渗透进去,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浸染。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认为在小学德育为先教育理念下,应要求全体教师建立德育意识和责任感,在制度和目标上,要求所有学科教师将德育引入自己学科教学。

二、德育的方法应科学

不少教师向我“抱怨”,说,“德育实在太难了,我们确实在教学中加入了德育内容,但好像效果很一般。做了大量的无用功”——其实,这就涉及了德育的方法问题。不是德育不能和其他素养教育进行融合,而是教师没有掌握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和学科组织德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一,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成规律是与成年人不同的。他们的抽象思维、社会经验还处于很浅的层面上,其主要的认知是从感性、直观、具象的方向来实现的。我们在课堂上对他们讲了一大堆思想品德道理,其实他们只是完成了一个信息的存储,并没有从思想上完成理解和认同。德育的效果当然就会比较低。所以,任何教育者(包括学校、班主任及思政)都应将枯燥难懂的思想教育通过直观的、感性的方式来传递给学生,而将理论讲授作为辅助。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思想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完成思想构建;比如通过具体的、与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或情境来说明道理。

第二,不同学科的教学有不同的特质,教师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学科的德育方法。而是要仔细分析自己学科在德育方面的特征和优势,找到学科德育切入点,巧妙将德育与知识技能教学融为一体。比如,体育学科,其教学形态主要是体验性的,教师根本就不用在教学中讲任何思想品德理论。而是通过分组比赛、运动规则、超量训练等方式对学生的集体意识、规则意识、平等理念、意志品质等进行有效培养;而在语文学科,教师则利用文本的思想性、情境性,用文章中人物、事件所体现的精神品质去感染学生;到了美术学科,教师则可以将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通过具体的美术审美教学来传递给学生……

综上所述,从“德智体美劳”这五个综合全面素养教育方向上看,他们之间并不是平行关系,“德”在其中具有方向性,而其他素养则具有工具性——所有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必须以德为先,先立德,然后才是树人。这就如同是种树,根扎得实,果叶才能繁盛不息——在落实以德为先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两点:第一是要全体学科都要参与德育;第二是教育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教学特征。

参考文献

[1]邱伟光. 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学校德育价值观[J]. 思想理论教育, 2007(12):4-8.

[2]杨扬. 论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J]. 黑河教育, 2018, 406(12):12-13.

作者简介:陈晓红,女,安源区进贤小学,江西 萍乡,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童诗”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