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走出空洞说教误区
2019-09-10李卓
李卓
摘要: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体现的学科宗旨是促进初中学生在品质、心理、法律认知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使学生可以拥有向上的奋斗目标,促进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养成。知情意行相互影响、促进、转化。在课程实践中我注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让他们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培养他门的独立思考习惯,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探索。七年级学生对中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寄予了希望,他们充满活力,更乐于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通过活动培育充分挖掘课程的。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学科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知情意行:学生;主体;学习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育同思想道德教育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教学过程由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构成。其中,“知”是基础,“情”是催化,“意”是保证,“行”是关键。知情意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贯穿于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之中。
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生到初中生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学生逐渐完成转型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统一,达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应有的效果,我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使用上,围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科知识走进生活”等两个方面作出了如下探索。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宗旨在于促进初中学生在品质、心理、法律认知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使学生拥有向上的奋斗目标,促进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养成,用形成的观念指导行为实践。如果教学过程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结论”、轻“过程”,学生很容易成为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有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想在教育上有成效,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独立精神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需要教师解开捆绑学生的枷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课堂变成学堂。需要教师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规避一味灌输的倾向。需要教师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入思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需要让学生敢于表达不同见解,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真正走进教学活动,迸发出学习的激情。
比如,在学习《师生交往》这一内容时,我把这节课演变成“建立和諧师生关系”的主题班会课,提前安排课代表组织学生设计。一周后走进课堂,我见证了孩子们的不凡才能,看到了有别于“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疲惫不堪地听”的课堂效果:在“最想和老师说的话”、“吐槽师生间的趣事”、“想和老师建立的关系”、“师生和谐相处的建议”等各个环节中,孩子踊跃发言,积极探讨、笑声不断。触景生情处,他们静静地思考;感人肺腑时,他们潸然泪下;老师适时作简单明了的点拨,又让孩子们感悟至深。
2、让学生动手动脑,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勇于探索
动手实践是思维的桥梁,是创新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学生实践活动。通过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引导和帮助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探索,让他们在动脑同时也动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的共鸣。
比如:在教授《集体的力量》一课时,我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开展“折筷子”、“扯绳子”、“传本子”的游戏,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体验感悟集体的力量来源于团结的道理。在学习《合理安排时间》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时间馅饼”,再分组围绕“谁的时间安排合理”这个主题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推荐设计优秀者全班交流展示。在学习《法律的特征》时,我根据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内容:品味图片设置的情境,讨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的异同。我把学生四人分为一个小组,每组通过集体智慧完成一份表格作业。然后分组展示并点评。围绕教学的主题游戏、结合生活的实际操作、凝聚集体智慧的深入探讨,不仅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也使学生大脑的兴奋点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转移,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激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充分挖掘育人功能
1、联系生活,体味生活,将知识传授和情感培养融入生活中
事实证明,脱离生活实际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接近学生的生活,越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共鸣和情感的升华。
比如,在上七年级第一节课《中学序曲》时,我根据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到生疏的校园,接触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既充满好奇,又心存恐惧和紧张的心理特点,变“坐”着上课为“走”着上课。我事先和学校图书馆、陈列室、电脑室、音乐美术教室的老师联系,打开门欢迎孩子们的参观。学生当嘉宾,我当解说员。学生在课后交流中用美丽的图画、优美的文字、高兴的情绪描述了对新学校的热爱、对新同学的喜爱和对老师的尊重之情,也意识到自己的角色由小学生成为了一名中学生。学生在这堂参观课里,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却油然而生,尊重老师,渴望与新同学建立新的友谊溢于言表。
2、重视活动,开展活动,助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集体活动,能展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才华,往往能给兴趣不同、能力各异的学生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参加集体活动过程中,学习优秀的学生会不自觉的放弃成绩上的优越,学习“后进”的学生也会淡忘成绩落后的沮丧。他们在和谐平等的集体活动中交往合作、拼搏竞争、学习创造。他们因为自己的特长得到展示,能力得到彰显,优点得到肯定,树立起自豪感,建立起自信心,逐步形成健康的社会交往能力、乐观开朗的心理素质。集体活动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投入状态里,完成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自我教育。
结束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活水”源于生活,源于活动,更源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教有法,无定法。”这个“法”外之“法”,源于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原则的深刻领悟,更源于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不断创新。走出空洞说教的误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探究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学生活动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找到适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积极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祁特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9(07):99.
[2]佟丽娟.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8,5(25):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