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2019-09-10余勇金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3期
关键词:内因外因孟子

一转眼讲台站了17年了,说长吧,不长;说短吧,也不短。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备课、讲课总会有那么一点枯燥,乏味。于是乎在备课、讲课之余,总会生出许多荒唐而又新奇的思维。

这不又要讲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了。面对“孟子,名轲,字子舆……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这样的基础知识;面对“这篇短文阐述了穷困挫折能磨练意志、增强能力,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懈怠、以致亡国灭身的道理,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有为”这样的主题思想;面对“在写作上,采用列举历史事实和讲述道理相结合、正面论述和反面论述相结合的方法,精辟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多处运用排比句式,以增强说理的力量和文章的气势”这样的写作方法。我感到的只有窒息,只有无奈。一代圣人(准确的说是“亚圣”)孟子的文章,就用这短短的几句话就给概括了。是“亚圣”的品位太低,还是今人的概括能力太强?

我不由得又一次翻开了《孟子》,翻开了《史记》,翻阅了与孟子、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关的文章。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我找到了我想要的东西:“孟子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在告知人们要内省,要通过内省达到至圣的目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然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不就是人通过自省成长的经历吗?

于是,我开始了我又一次反古式的授课。

“大家读完第一段,有什么发现吗?”同学们七嘴八舌,答案不一。有人发现第一段的六个人都是历史名人;有人发现那六个人都出身贫寒;还有人发现六个人中,有五个是被举荐的只有舜是“被启用的”。我感觉一下子就揪住一根救命的稻草。“这六个人都是历史名人,出身贫寒,后来才被人发现得到重用。孟子写这些想干什么?”

“想告訴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想告诉我们努力就能成功。”

“想告诉我们困境能够磨练人,促使人成才。”

……

学生的回答一点也不含糊。似乎钻进了孟子的肚子里,变成了他肚子里的蛔虫,让他“何逃声哉”?

“困境怎么才能造就人才呢?”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能给这些句子分个类吗?看看它从哪些方面来谈人才的造就的?”

“生活上: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行动上: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思想上:动心忍性”。

“结果:曾益其所不能”。

“从这里来看,人才的造就重要的是生活、行动还是思想?”

“思想!”

“为什么?”

“生活上的磨难,行动上的不顺都是在磨砺意志,磨砺思想。所以思想才是最关键的。”

“对!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孟子思想的核心就人本身。人本身的思想的高低,决定着人品位的高下。”

我似乎有一种成就感,感觉学生的思维已经和我切近,融合。“下面那我们就看看人的思想是怎么变化的!”我情不自禁的讲起了下文。

“‘人恒过’,人常常会犯错误。‘恒’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中,由表示天地的二横和中间的‘月’字组成,合起来表示月亮悬于天地间已有上万亿年时间。本意指永久的、亘古不变,引申指恒心,用作名词;又引申指行为动作的经常性,用作副词。这里就取‘动作的经常性’一义,即‘常常’。‘过’,过错,文中是犯错误。‘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正。‘改’改正,改正错误。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孟子曾提出‘放心知求’‘养心寡欲’的修养方法,他认为仁义礼智信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品质,当一个人没有做到仁义礼智信的时候,那就是犯错了。当他知道自己犯错了以后,就会主动去改正错误,就像司机发现偏离路线一样,会及时回到正确路线上的,“放心求知”就是要认识到自己的内心。这个“改”,是一种最基本的自省,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

“‘困于心,衡于虑,然后作’。‘困’的本义是废弃的房屋,引申为穷困。‘困于心’即‘心中有困苦’。‘衡’通‘横’,梗塞,不顺。‘虑’是思想。‘衡于虑’就是思虑阻塞不通。‘困于心,衡于虑’就是‘心中困苦,思想阻塞不通’,这样以后才能‘作’,‘作’即奋发,有所作为。”

“人为什么只有到了‘心中困苦,思想阻塞不通’时才会有所作为呢?”我不由得追问起来。

“绝处逢生。”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置之死地而后生。”

……

我没想到学生的反应是如此的迅速,而且直觉是如此的敏锐。虽然孟子相信人“性本善”,但是他依然认为人是有惰性的。现代心理学讲“惰性是指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人懒惰的本性;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当一个人比较勤快的时候,他的四肢灵活,大脑发达,他有无限的创造力活力,他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当他沉溺于自己既已得到的成就时,他就会萎靡不振。这是人的本性,也是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本性。我们所见到的猛兽,哪一个是在饱食安卧的情况下袭击人类的?他们都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穷困潦倒没有办法时才爆发出了体内的隐藏潜能。这就是孙子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虽然孙子在论兵,但是人也同理。所以孟子在此处就提到了“困于心,衡于虑,然后作”,只有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人才会想出办法,才会将自己最有价值最优秀的一面拿来养家糊口,也正是因为这,从而成就了他。

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前面列举的六位名人。

舜自幼丧母,父亲续娶,生子象。舜很小就要工作,以维持全家的生活。他的父亲性格顽固,宠爱后妻和幼子,三人都想杀死舜。舜平常孝顺父母,关心幼弟。如果自己有小过错,就甘愿受罚。如果父母和弟弟要杀死他,他就躲得叫他们找不到。正是因为舜经受了这样的苦难,所以在帝尧召见舜时,问:“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说该怎么做?”舜回答道:“要公平待人。”也正是这个“公平待人”成就了舜。

再看看百里奚,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困,加上楚国宗法制度森严,平民没有希望入仕为官。好在其妻子贤惠,劝勉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在出游过程中,百里奚一度陷入困顿,沿街乞讨。直至遇到蹇叔,在蹇叔的推举下到虞国当了大夫,开始了他的仕途。如果不是他家穷困潦倒到了揭不开锅的时候(据说百里奚出游那天,家中已经揭不开锅了。杜氏一大清早起来,宰杀了唯一的一只下蛋母鸡,劈了门闩炖母鸡,煮小米饭,给丈夫饯行),百里奚肯定也不会丢下自己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去“找工作”。那也就不会碰到蹇叔,也就不会有“五谷大夫”的美名。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是‘表现’的意思,‘色’是脸色。‘发’表达。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什么是‘喻’呢?就是有知名度。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网上有影,微信里有名。不能说大红大紫,但也算是公众人物。古人讲究‘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也是知名人士的进身之阶。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的位置是高是低,不管你的家财是多是寡,只要你的品质让人敬重,你的功德让人敬佩,你的言论、学说能让人信服,那么你就有可能被举荐,被提拔为当权者或公众人物。看看孟子在开篇列举的六位名人贤士,不都走的先闻其名,再用其人的‘终南捷径’吗?

所以,孟子在这里是想告诉后人:困难不可怕(人恒过),只要你能正确面对困难,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能改):在困境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困于心),明确自己的目标(衡于虑),发挥自己的特长(然后作);使你的言论为人所信服(发于声),使你的行为为人所重视(征于色),从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而后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由两个原因促成的:内因和外因。我想人才培养也不例外,也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看看孟子在论述人的成才过程中,哪些是内因,哪些是外因?”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外因。”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讲的是内因。”

同学们又一次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不由得又一次追问:“你认为这两个原因哪个更重要些?”

学生先是一阵茫然,接着便是一阵喧哗,最后变成唇枪舌战的交锋。

“内因重要,内因是引起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没有外因,光内因有用吗?外因重要,……”

“事物的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个同样重要。……”

“同样重要也应有个主次吧?……”

……

看着同学的讨论,我很激动,因为他们已经将我要说的话全部说完了。让他们再争执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于是我便打断了他们的讨论。

“事物的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总体来说,内因比较重要。孟子在论述人才的成长过程中,不就是告诉我们人最关键的就是心理的成长、成才吗?‘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我们再回头看看全文,课文第一节孟子列举了六位名人贤士,用他们的共同生活经历告诉人们:人才需要经过艰苦的磨砺。第二节孟子进一步分析了困境出人才的过程,即对人才进行怎样的磨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以及磨砺的结果(“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到了第三节,孟子进一步明确的指出人的成功首先要学会自省,只有自省,思想才能成熟,性情才会稳重,信念才会坚定。然后找准自己的目标,在困难的环境里不放弃,,不抛弃,步步踏实,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让他人正视自己,承认自己,从而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这里“改”“作”“喻”是一个层进的关系,只有会“自省”(改),才能正确面对挫折,积极去“作”,也只有“作”了,才能使自己的特长得以发挥,名声品质得以传扬(喻)。这样,一个人怎样成长的问题就解决了。

“至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我认为孟子是在完善推理。当他认识到人的成长需要内外因共同作用,并且是内因决定外因时,他也知道了国家的治理也是要先强大自我(有“法家拂士”),然后在艰苦的环境中(“敌国外患”)不断改进,从而成就霸业。对于这一点,我们看看孟子的人生遭际,就不难理解。”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这是《史记》中对孟子的描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子当时的政治思想“仁政”,而仁政的核心其实就是“性善”,就是“浩然之气”。在《公孙丑》中,孟子就明确的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主张。他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治理国家,就是要从民本开始,即从自身的强大开始。只有自身强大了,“封疆之界”“山溪之险”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自身不强大,那么再坚硬的城墙,再辽阔的守卫都是无法保证国家安全的。所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作者对内外因作用的更深一步推理。如果说论述人才培养是从正面论证‘生于忧患’,那么论述国家的建设就是从反面论述‘死于安乐’”。

所以最后一段“生于憂患,死于安乐”是全文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仅仅是在讨论“生死存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告诉我们“人才培养“、国家强大”方法。

课讲完了。但我却陷入了另外一种思索:这节课没有按照常规的议论文教学或文言文教学流程进行,而是边读边析,逐句翻译,步步引导。这样的教学,没有模式可言,没有三维目标的出示,没有课堂检测的落实,是一节好课吗?

我打开电脑,键入了“一节好语文课的标准”,然后开始搜索。一篇名为《十位教学专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经过认真地研读,“语文教材是一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支玉恒),“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简约之美——我的好课设计观》薛法根)。读到这里,我心头疑云开始消散。自己的这节课的设计,不就是一个“四不像”吗?没有文体特征,我引导着学生注重文本解读,深入文本;没有明确的教学流程,我以学生为中心,由浅入深的引导。这不也是一堂好课吗?

“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让课堂充满活力》贾志敏)这节课上,我讲的虽多,但是学生一直是主人,我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这不还是好课吗?

我开始有些飘了!

但当我读到王崧舟老师的《好课三味》时,我那颗飘起来的心又沉沉的摔到了地上。“一堂好课应该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我有吗?从头到尾,我只引领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我有吗?除了黑板上的板书,全班教室内48个人,谁写字了?“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个似乎有,解词析句虽不是“品”,但也算与“品”有点关系吧!“人情味”?“书卷味”?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我又教了什么?我越来越茫然,心越来越沉!

作者简介:余勇金(1978年8月-),男,民族:汉族,籍贯:陕西洛南,学历: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有效课堂。单位: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移民初中。

猜你喜欢

内因外因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
分分钟搞定英语口语教学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