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2019-09-10杨喆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3期
关键词:阅读探究语文

杨喆

摘要:语文课程的性质、探究阅读的要求、探究阅读的实施、探索中的反思。

关键词:语文;探究;阅读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新课程标准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还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综合性和社会性。

我认为:语文学科是以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为本质属性,以知识性、文学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般属性的基础学科。

语言是情感交流与意志表达的工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对学生进行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训练。

语言是沟通各种学科和社会各领域的桥梁。语文学习不但是为各学科打基础,还能在各领域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尤其是“言語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语言学习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而得到加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快速和有效地进行交流。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本质属性的两个基本要素。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吸收民族文化精华,尊重多样文化。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二、探究阅读的要求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阅读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进一步创造意义,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确立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对话者。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对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情感体验、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三、探究阅读的实施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更不要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问就需要怀疑精神。“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教师可适时做一些点拨和补充,老师不能将现成的答案一盘子“端”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答案。

第三、培养学生探究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尝试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曲设情境,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四、探索中的反思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是高考对语文学科的六大能力要求,这都与阅读有关,可见阅读在语文中的重要性。由于受学生阅读品位的下降、功利思想的加重、学业繁重的挤压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用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视阅读为浪费时间。且阅读耗时多、见效慢,种种矛盾便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大难题。既要深阅读,又要高效率,这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探索。

阅读是一种长期的学习活动,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毛主席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可见阅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生更要把阅读作为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既要有数量,也要有质量,还要有知识的积累。总之,探究阅读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莹溪. 文本拓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D].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段小飞. 丰富教学范式引导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猜你喜欢

阅读探究语文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