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女性主义

2019-09-10冯晓微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艾丽斯沃克女性主义

内容摘要: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领域的新趋势。女性主义的文学家和批评家们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建构了一种新型文学与批评理论。所谓女性主义,是指妇女应该享有平等的政治、社会、性别、智力和经济权利。它以对性别与社会的关系为重点,提倡妇女平等和争取妇女权益的思想和理论。艾丽斯·沃克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学界著名的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学界著名的女作家。沃克在继《紫色》之后创作的《父亲的微笑之光》同样获得很多赞誉。小說在女权主义的基础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下,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投入了更多的笔墨,对研究整个女权主义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文章将从父权统治、同性恋两个方面来剖析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这部作品中的女权主义。

关键词:艾丽斯·沃克 女性主义 《父亲的微笑之光》 父权统治 同性恋关系

1.引言

妇女在全世界处于压迫和歧视的境地,被认为是“他人”或“第二性”,这是所有女权主义理论的前提。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和批评在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进入历史的舞台,但它所引领的文学潮流和批评视角是深刻的。在过去的女性作家当中,大多是主张女性独立和平等的白人女性主义者,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黑人女权主义者的话语并不具有权威性,他们与白人女性之间存在着种族上的歧视和差别。艾丽斯·沃克,作为黑人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美国当代女作家中的“黑皮肤的弗吉尼亚·伍尔芙”,与其他女权主义前辈一样,艾丽斯·沃克一生致力于为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房子”。她对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她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进行深刻地阐述,极大地丰富了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内涵。在她的作品中,沃克毫无保留地揭露了黑人男性的性别歧视以及对女性身体和精神上的压迫,并深刻揭示了黑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一书中,小说以“一个令人震惊的祝福”为线索,通过对波琳和苏珊娜等人的女性关系的描述为切入点,重点刻画在父权统治的社会下,处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受尽种族的歧视以及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文章通过对小说的整体分析,来探讨女性主义的具体内涵。

2.一个令人震惊的祝福—父权的统治

《父亲的微笑之光》是沃克继《紫色》之后的又一部在文学界反响很大的巨作。小说同样以黑人女性为主要角色,讲述其努力寻找消失的爱和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墨西哥印第安人的聚居地、希腊和其他地方,不仅涉及黑人,还包括印第安人和希腊人。小说以一个“令人震惊的祝福”为起始点,共分为四十多个章节,以父亲罗宾逊死后以天使的身份存活为小说的开端,通过不同的叙述者讲述了罗宾逊一整个家庭的故事。

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艾丽斯·沃克描绘了许多与文明世界背道而驰的现象:家庭暴力、种族暴力、性暴力等,这些现象暗示着父权社会对妇女的一种性别歧视。因此黑人女性成为了家庭和种族歧视双重迫害下的“骡子”。这部小说把父爱作为贯穿整个故事的主线,父亲鲁滨逊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他虽然很爱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却借着爱护、保护女儿的名义,限制、束缚女儿的一切,事实上,这是一种通过父爱的幌子对女儿的一种精神绑架,在父亲行使这种扭曲的权利的情况下,意味着女儿所有的行为都受其控制和支配,不允许包括母亲在内的任何人干涉。对女儿的一切生活加以限制和管束,其实 这是一种借助父爱的标签去对女儿做出的精神上的绑架,在这种扭曲的父权行使的状况下,女儿们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在父亲的掌控之下,绝不允许包括母亲在内的任何其他人插足与管教。“我检查她的衣橱,她的裙子必须是长裙,领口必须是高领”(沃克 15)。“我坚持大家叫她的大名麦格德琳娜,因为是我给她取的名字”(沃克 14)。由此可见,在这部小说里的女儿们只能活在独断的父亲的父权为中心的严格管教中。当罗宾逊发现大女儿麦格德林娜与一位孟多部落青年坠入爱河,甚至看到女儿与其偷情时,罗宾逊的愤怒已无法再忍耐,于是用皮带狠狠地教训了麦格德林娜,“那是一条缀满银色小圆扣的皮带,是马努列多自己做的。我把它藏在枕头下面,我父亲就是用那条皮带惩罚了我”(沃克 21),把她打得浑身血痕斑斑。这在父女之间造成了一种深深的疏远和仇恨,同时也给窥视门外的苏珊娜的内心留下了直至长大成年也无法抹去的阴影。“苏珊娜跪在门外哭泣,显然为了姐姐和她自己”(沃克 22),可大家都无法去改变什么,也无法去做无谓的挣扎,在这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里,为了抑制女性的成长而实施的残酷暴力使她的女儿喘不过气来。就连她们的母亲,由于自己丈夫的偏执,母亲兰莉尖声喊道“奴隶才遭到这样的鞭打”(沃克 26),虽然充满义愤,但又无可奈何。她“一次又一次地说,她要离开他。可是,她从来没有离开他”(沃克  22)。因此,贯穿这部小说的女性主义主要体现在对艾丽斯·沃克对父权制的批判以及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赞扬。

3.寻求自我的方式—同性之路

女性主义是小说中的重头戏。小说中以麦格德林娜和苏珊娜为代表的女性探寻自我身份的过程,形成一种对父权制度的挑战。小说中的罗宾逊一边严格要求女儿成为一个端庄、得体的社交名媛,一边却无视女儿日益成熟的正常性欲,他用自己特有的“权利”把女儿的“鱼水之欢”残酷扼杀掉,但自己却是一个对性没有正常控制能力,整日把自己的妻子当作发泄欲望的工具的伪君子。因此沃克小说里的女性走上了一条不被理解的同性之路,这也是小说体现女性主义的另一个方面。沃克在小说中大篇幅描写波琳和苏珊娜等人的同性恋情,她宣扬女性同性恋的目的并非彻底否定了男性,其目的有两点:一方面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瓦解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那种社会里,女性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她们只有跟异性合体才被认为是符合道德的,而同性恋却被男性认为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疾病。因此女性们完全失去了自我而麻木地被操控着。这不禁让人回想起波琳与苏珊娜回忆起自己母亲的不幸经历时,苏珊娜不屑地说道:“全世界的女人都被洗了脑,她们认为性生活不是给她们,而只是给她们的男人带来欢愉,别人会以为你偷了男人的欢愉”(沃克 119)。由此可以看出苏珊娜对异性产生一种恐惧感,她恐惧在异性恋中失去自我,因此她才会始终认为自己的希腊丈夫不理解自己,而自己在作为同性的波琳身上却能找到依赖与安全感。另一方面目的在于沃克想要借助同性恋这一现象去实现女性的团结、和平和平等。艾丽斯·沃克认为黑人女性只要在性关系上摆脱男性,她们就能避免男性给她们的身体和精神上造成的伤害便能团结其他女性,建立起女性之间的一种亲密的友谊和力量。在小说后半段里写到罗宾逊这位父亲死后向女儿真诚悔过,沃克的写作意图也在暗示希望女儿可以重新接纳父亲。因此小说中女性寻找自我身份这一过程里并没有真正抛弃男性,沃克想要倡导的是一个全新的开放的男女平等的完整社会。整个种族的性别完整才是女性主义者的终极理想,而与此同时男性的地位也不再是占据中心的统治者,而是要学会适应与同性关系和谐相处,建立一种新的人际关系。正如福柯提及:“重要的不是同性恋者去适应社会,而是让社会从同性恋的生活方式中汲取新型人际关系的形式”(李银河 2002)。这种人际关系旨在提倡男女建立平等和多元的关系,同时也是深刻解读沃克所宣扬的女权主义的关键。

结语:由此可见,爱丽斯·沃克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深刻批判了父权统治社会下,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束缚,彻底颠覆了原有的父权制度,释放了黑人社会下男女之间的性别歧视给女性带来的压迫。并在原有的女性主义理论下深化了其内涵,提倡女性首先要摆脱男性对其身体的占有和统治,其次要有自由选择两性关系的权利,宣扬女性勇于寻求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使男性不再处于中心地位,建立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旨在提倡男女建立平等和多元的关系。另一方面,爱丽斯·沃克在小说中还深刻批判了白人至上的思想,她彻底颠覆了这种种族歧视,释放了白人给黑人的另一重压迫。她提倡那些西方人应当摆脱掉白人至上的思想禁锢,给人类世界留一份和谐、自由的空间。

参考文献

[1]Biller,Henry B. Fathers and families: Paternal factors in child development. Westport: Auburn House,1993.

[2]爱丽斯·沃克,周小英译.父亲的微笑之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4]余海伦.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与权力研究[J].理论观察,2018(12):127-129.

[5]杨树芳.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析《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性颠覆”[J].时文学, 2012(2):165-166.

[6]毛凌滢.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女性身体与精神的主体性建构[J].外国文学, 2017(2):55-62.

[7]王少静.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8(1):82-86.

[8]王晓英.颠覆的艺术—《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叙事结构与叙事声[J].当代外国文学,2006(1):73-77.

[9]冉凡敏.会话分析视角下《我父亲的微笑之光》——黑人他者形象的建构及其消解[J].海外英语,2016(9):144-149.

(作者介绍:冯晓微,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艾丽斯沃克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未来科幻城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快递爱情
快递爱情
笔友
世上最美丽的吻
琴缘(上)
笔友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