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身说法有效激活学生情感内需

2019-09-10孙国娣

学习与科普 2019年5期
关键词:有效运用教学目标

孙国娣

摘 要:品德课兼课教师多,没有太多时间去收集整理资料以及课堂上会遇到有时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远,学生无法说;有时学生思维不能打开,回答雷同或过浅;有时学生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对,不敢说等等问题。我们通过实践,觉得教师采用“现身说法”:用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亲身经历、自身体味和感悟促使学生“有话可说”“实话实说”“心心相印”“知行合一”, 能有效激活学生内需,激发学生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悟并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关键词:现身说法 教学目标 有效运用

纵观品德教学,我们的专职教师很少,基本上有语文教师兼课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停留在教教材阶段,书上有什么,教师教什么,课堂教学过程中形式主义的东西多,问题探究浅表化。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学得没兴趣,教师教得干干瘪瘪,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如何让学生学得有兴趣,让学生跳出固定思维的框架,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品德课堂更接地气?

一、以“现身说法”促“有话可说”

1.学生回答雷同或过浅时现身说法

当问答式教学方法陷入尴尬局面,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一知半解,无力回答时,当学生的回答雷同或过浅时,教师需要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现身说法”,打破学生固定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或者更加深入思考问题。

2.生活经验缺失或遗忘时现身说法

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中安排了许多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时间的跨度,历史事件在学生看来往往只是“遥远而美丽的传说”,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为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教师可以通过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讲发生在亲人身上的故事以及自己在书中看到的事例来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事实。当然,不光是历史类知识,还有许多离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现身说法”的演绎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教学资源枯燥或单调时现身说法

大多品德老师都由主课老师兼任,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研究教材。因此常态品德課堂大多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式教学。“现身说法”——无需大量精力的投入,每位品德教师都是社会人,何不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从别人身上了解的事例当作品德课堂中的生活资源加以利用呢?生活中真真切切的事,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现身说法”促“实话实说”

1.开篇导入,引学生静心倾听

纵观目前品德课堂的课堂导入模式,大多教师选择“多媒体导入”,诚然,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已革新了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如果每节课都这样,学生的学习意识能明确吗?“现身说法”式导入,也可以称为“谈话式导入”,它创造了更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开课的第一时间便学会静下心来倾听,这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2.把准时机,拓学生思维空间

“现身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但需要思考与关注的是教师“现身说法”的出现时间,即在何种情况下教师“现身说法”。当学生出现回答雷同,感受颇浅时,教师适时“现身说法”将起到更好的效果。“现身说法”某一程度上已经唤起了部分学生的记忆,这时候如果请学生再次回答之前的问题,相信前后对比应该很明显。

3.掌握尺度,激学生真情流露

“现身说法”绝不能走入教师“满堂灌”的误区,某些教师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往事时便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拾。品德课堂要求教师们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坚持以生为本。教师的“现身说法”只是一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自身的引导,循循善诱,启迪学生,以此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三、以“现身说法”促“心心相印”

1.以身“犯错”,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

我们教师也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也会犯错,在道德两难面前,我们要求我们的学生如何做,试问自己是否有做到呢?大多教师或怕说出自己的反面事例带来尴尬局面或羞于将自己的“隐私”公布于众。“现身说法”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再来,学生听到自己的老师讲曾经犯错的事,更愿意接受眼前这位老师,并也愿意开口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事。

2.以身为“生”,引发师生情感的共鸣

在品德课堂中,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尝试“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身为“生”,更易促进师生间的对话。从情感的感染性特点来看,当某教师诉说自己的事例情到浓时,倾听的学生也会有同样情感的激发,这就是情感的有效迁移。而学生也会尝试将自己设为事件的主人公,感其之感,悲其之悲,乐其之乐,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可见,只有以身为“生”,教师表达真情实感,学生才能有所感染,有所触动。

3.以身作“则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教师的“则”即对应一定的道德准则,说的“事例”可以是反面的,也可以正面的。但不管正或反,教师必须明确的是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不成熟,对教师有着更多的依赖,“老师说的必是有理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以身作则,在现身说法时注意诉说对象的年龄特点,更要求教师自身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在教师影响下的学生们才能健康、快乐成长。

四、以“现身说法”促“知行合一”

1.在真实的生活中“走个来回”

以身说“教”,不在于所讲事例的完整性与文学性,不需要多少优美的文字修饰事件的始末。教师只要在明确品德的课程目标,然后围绕本课时教学目标从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亲身事例,以身说“教”,就更容易让学生亲近、佩服、感动,也更容易促进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讲述“自己多年无偿献血”是让学生感受到人世间美好的真情;讲述“自己的母亲如何对待家中瘫痪的祖母”是引导学生要孝敬父母,做个有孝心的人。教师用亲身的经历渗透到课堂教学, 更能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更能接近学生的生活, 从而克服学生思想上“教师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 让学生在教室之内学有楷模,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借鉴和帮助。

2.在还原与创造中“追求实效”

“现身说法”的事例可以是真实发生在教师自己身上,是对历史事件的还原,也可以是套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通过第一人称的讲述变为自己的东西。不管是还原还是套用,都需要进行再创造,即对事例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处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现身说法”不是课堂上仅为活跃气氛的拉家常,更不是教师“信手拈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思考事例的内容与呈现形式,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切勿杜撰、夸大或捏造事实。

例如某教师执教《遇到危险我不慌》,为帮助学生了解溺水后救助他人的方法,肆意杜撰了某次救助溺水儿童的事例。从事情的起因到结果,面面俱到,同时事例过度夸大,比如“纵身一跃”“马上人工呼吸”“摇醒溺水者”......教师应时刻记住,你的语言是学生行动的指向标,切记说大话,空话与假话。同时也不要过度注重说“事”,人物、时间、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要时刻记住我这堂课的目标是什么?

“今天的学生就是昨天的自己”。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需要我们“过来人”的引导与帮助。现身说法是以“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为课程实施价值取向的教学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现身说法”这一普普通通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是真真实实的课堂,拨动的是真真切切的情感,演绎的是不平凡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 刘家访.上课的变革[M].北京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王荣生.教学艺术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07.

猜你喜欢

有效运用教学目标
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有效运用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教学中PBL的有效运用探析
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