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研究
2019-09-10贾媛媛
贾媛媛
摘 要: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我们党指出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我们国家重要战略举措。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生,抗干扰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够强,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很难做出正确选择。拜金主义、投机主义、崇洋媚外、人生目标模糊、不讲信用等已经成为初中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中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强大的知识文化武装头脑,更要加强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德育课程,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又具有哪些特殊的优势?本文从德育建设、课标、教材出发,分析了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中培育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
关键词:初中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
一、重视德育建设提供的良好契机
美国作家托马里克纳认为教育有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使受教育者聪慧,二是使受教育者高尚。在学校教育“德”占据首要地位,这样才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价值观对一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在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中具重要作用。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学生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念、明辨是非,德才兼备。
我国一直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颁布了《中学德育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调整,做到与时俱进。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其中强调“要落实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把教育内容落实在每节课中,体现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严格按照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标准,不得减少、占用义务阶段道德与法治课、高中思想政治课。”
二、《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提供的可靠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求,不仅仅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理念契合,更是在课程目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课标中提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导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整个课程都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进行的,其对中学生的要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2011版课标就将“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孝亲敬长、维护正义的品质。”作为其中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中,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公正”等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还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掌握基础的法律常识,指导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作用”,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层面“法治”的要求;此外也体现了个人层面“爱国”这一要求,课标将“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列为课程目标之一。”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提供的有利条件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一纲多本”的要求,在部编版教材使用以前全国通用的思想品德教材有10套之多,自2017年秋季教育部主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正式在全国通用,自此全国一纲多版的局面结束,教育部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全国正式通用。笔者所在地区一直使用的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所以笔者以陕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为蓝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的体现给以罗列:
(一)个人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在个人层面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七年级下册中的《七嘴八舌说变化》通过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自豪之情;九年级全册第五课《爱心永不变》中,让学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明白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投身到日常点点滴滴,自觉投身公益活动,热心服务社会,在承担中付出,在付出中成长,树立主人翁意识,承担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以上内容皆体现了“爱国”这一价值目标的要求。“敬业”这一价值目标在九年级十三课第三框《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一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材通过对大国工匠青岛港的桥吊队司机许振超事迹的介绍,向学生传递了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让学生感受到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要坚持爱岗敬业的品质,追求极致。作为学生要立足当下,将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转化到自身的学业上,一丝不苟、专心致志,不断超越自我。八年级上册第五课《诚信使你我走得更近》整整两框都体现了“诚信”这一价值目标要求。教材讲解了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通过对现实社会中言而无信、信任危机等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诚信这一做人基本品质。“友善”价值目标要求则体现于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目《善于与人交往》中,教材通过对接人待物的礼仪礼貌介绍、引导学生对待他人懂文明、讲礼貌,对待他人的过错能“海纳百川”,学会换位思考、平等尊重他人,友善待人。
(二)社会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在社会层面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这一价值目标要求着重体现在八年级下册,四个单元中有三个单元都在讲述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其中提到法律赋予公民的广泛权利,如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继承权、消费者享有的权利等,与此同时还辩证地指出了公民要在法律范围内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自由绝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从来没有为所欲为的自由。八年级上册第六课《平等对待你我他》介紹了平等在人格和法律地位的体现,引导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现实中不平等现象,引导学生树立平等待人、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践行“平等”这一价值要求。九年级全册第七课《公平合作》明确了“公正”这一价值要求。通过介绍公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平等观,引导其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介绍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三目《人格尊严不容侵犯》和第八课《尊重权利,履行义务》、九年级全一册第三课《远离违法犯罪》等,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学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法治信仰,充分体现了“法治”这一价值要求。
(三)国家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在国家层面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此部分要求主要分布在九年级教材中。“富强”这一价值要求在九年级第十一课《机遇与挑战》中体现出来。教材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取得的辉煌成果,以及如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国梦,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持续和谐发展》通过介绍我国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严峻的资源现状,树立生态文明观;八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第二目《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通过介绍我国充满活力的经济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帮助学生感知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第八课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去。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育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好课堂阵地,对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16
[2]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J].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