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野下古诗创意读写教学策略
2019-09-10梅艳
梅艳
摘 要: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的魅力经久弥香。常见的“三段论”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和学都无味,无法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表达之妙与意境之美。随着统编本教材的全面铺开,如何将古诗教学和创意读写相融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颇有研究价值。每一次和“汉字的魔方”相遇,教师都应带着学生通过有层次的朗读进行推进、设计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与其他经典文字相融相比,让学生不断感受到古诗丰富的内涵,并提升创意读写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教学方式;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1-0006-04
统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曾指出,小学阶段有的古诗教学总喜欢来个三段论——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领。温教授指出的“太死板”意思是说古诗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古诗教学的内容可以丰富化,古诗欣赏的途径可以多元化。古诗教学的“要领”不仅仅包括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还要指导学生审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有创意地读,有创意地写,并把创意读写融合起来,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四上《雪梅》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审美视野下小学古诗创意读写的教学策略。
一、朗读推进,在韵律中感受意境
我国古诗语言排列整齐、对称,葛兆光先生称之为“汉字的魔方”,这是其他国家与民族的语言难以企及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朗读推进,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平仄长短的节奏,高低起伏的吟诵,意味悠长的声韵。
(一)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七言诗一般是四三,或者是二二三的节奏,以后者居多。在借助拼音读准诗句的基础上,请学生用单竖线标出《雪梅》这首诗的节奏,并试着读一读,感受七绝的节奏。节奏标注如下:
梅雪 /争春 /未肯降,骚人 /阁笔 /费评章。
梅须 /逊雪 /三分白,雪却 /输梅 /一段香。
根据叶嘉莹先生所说,划分节奏不以意义为单位,而以声律为单位,一般情况下,意义单位与声律单位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则以声律单位为准。从这个原则出发,“雪却输梅一段香”不能读成“雪 /却输梅 /一段香”,而应把“雪却”连在一起作为一个声律单位,与前面几句诗的节奏保持一致,读起来更能让人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
(二)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师请学生给每行的最后一个字注音,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降、章、香)的韵母都是ɑng,告诉学生这就是该诗的韵脚。七言绝句的第二句句尾与第四句句尾都有相同或相似的韵母。按照“近体诗”的韵律,《雪梅》属于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所以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也压韵。同时要提醒学生,韵脚不是一声就是二声,在古诗词里叫“平声”。读平声时可悠长一点,就更有韵味了。学生自由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读出节奏感,还要感受韵脚的韵味。最后教师出示竖版无句逗的书法作品,告诉学生古人的诗不是像我们这样横着呈现的,而是竖着的,而且没有句号、逗号。学生眼前一亮,他们看到一幅技法娴熟,章法完美的楷书版《雪梅》,再出示一幅苍劲有力,棱角分明的隶书版《雪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泊于世的气质,清秀不俗。学生欣赏着这样的书法作品,感受每个字不同的韵味与气势,仿佛闻到了浓郁的墨香,纷纷要展示自己的朗读,此时的朗读,已然融入古诗的韵律之中。
(三)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读完古诗,学生明白了诗人卢钺是既喜欢雪的白,又喜欢梅的香。如果把雪和梅放在一起,才更好看,这就叫“各有其美、相映成趣”。接着请学生欣赏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雪梅”图:有瑞雪纷飞,梅花傲霜斗雪的场景;有清幽淡雅、虬枝苍古的白梅;有枝头散落着星星点点的花苞,被白雪覆盖着,好似朵朵白云嵌于枝头……十幾幅形态各异的“傲雪寒梅图”,配着欢快的钢琴弦乐“雪花的快乐”,学生一次次惊叹,仿佛来到了雪与梅的世界,进入了诗的意境,又一次感受到雪梅争春的场景,以及雪、梅、诗“并作十分春”的意境。此时请学生诵读《雪梅》,节奏分明,韵味十足,清新隽永。俗话说“三分诗七分吟”,诗的美感唯有调动学生全部的注意力,融合听觉和视觉、情感和思维,运用声音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才能欣赏到古诗的意境美。
二、任务串连,在活动中习得方法
有效的教学活动,指在真实、完整且有意义的情境中,学生为实践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完成由目标驱动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特定学习任务的过程。《雪梅》一课设计了学习活动单,共有四次活动,每次完成一项任务。一是划分节奏、读出韵味。二是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三是想象画面,探究诗理。四是感受意境,抒发情感。这四项任务环环相扣,形成活动链,层层递进。笔者列举三个课堂片断,试图说明如何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
(一)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在想象画面之前,学生有必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统编教材中已经对部分难理解的字词提供了注释。学生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看看自己能懂哪一句?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就打个问号,待会儿可以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课堂呈现]
学习活动:借助注释来理解诗的意思。
师:你懂了诗的意思吗?懂几句就说几句。
生:第一句的意思是梅花与白雪在争夺春天,谁也不逊色。
师:诗人写梅花和白雪像人一样在互相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互相不认输,挺有意思的。第二句呢?(无人举手)
师:这句中是不是有哪个字词不大理解呢?
生:“费”这个字是“花费”的意思吗?感觉有点说不通。
师:不是“花费”的意思,而是“难以”的意思。评章,指的是评议的文章。费评章,在这里指难以将梅与雪一比高下。
生:那我知道了,这句的意思是,诗人放下手中的笔,一时难以评议梅与雪到底谁是争春的使者。
(课件出示:梅须逊雪三分白 须:(1)等待,停留;(2)虽然;(3)片刻,一会儿;(4)像胡须的东西)
师:这里的“须”指的是什么呢?肯定不可能是胡须吧,说出自己的理由。
生:“须”的意思是“虽然”。
师:那最后两句诗讲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虽然梅花没有雪那么白,但是雪没有梅花那么香。
学生理解古诗的障碍和对关键字词的不理解有关。一般来说,难以理解的字有二类,一是古今意思不同。如“费“字,学生想到的是”花费“消费”,与诗中的意思大相径庭。二是该字词的意思很罕见。如“须”字。笔者提供字典中的解释,让学生用代入法一一代入,发现“虽然”是最合适的解释。实践证明,小学中年段学生借助注释以及字典中的解释选项,基本可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古诗大意,遇到较难处教师再加以点拨。
(二)展开想象,感受表达之美
古诗往往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比喻夸张,或动静虚实,或对比衬托,以增强感染力。教师要想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这个“大观园”去撷英采芳,那么对这些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赏析必不可少。
[课堂呈现]
学习活动:写一写自己想到的画面。比如:梅花的样子?梅和雪如何争春?
师:现在请大再读读这首诗,想一想,看自己能从哪一句中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先说给同桌听听。(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我想到梅花与白雪争夺春天的画面。
师:你见过梅花吗?说说它的样子。
生:梅花一般有五片花瓣,颜色有白的、红的、黄的,粉的,特别好看。
师:你喜欢雪吗?如果让你用词语来形容雪,你想到了什么?
生:鹅毛大雪,大雪纷飞,白雪皑皑……
师:梅和雪争夺春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它们都写活了,那我们也能展开想象,想出它们的颜色、形状。你现在就是雪,而她就是梅,你俩争什么,凭什么争,又是怎么争的呢?请在学习单上,将自己想到的画面,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这样的练笔不仅唤醒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让脑海中的雪与梅活起来,更进一步感受到诗中拟人手法的表达之妙。
(三)同伴交流,挖掘内涵之美
本节课学习单上学习活动的设计,都是在四人小组合作或者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在古诗学习过程中,相对于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尤为重要,因为这样的交流更容易产生碰撞和共鸣。当产生分歧的时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表达以及适时修正自己的观点,以达成共识。
学生通过独立阅读,产生感悟,获得独特理解之后,希望能与伙伴交流,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互文阅读的介入打下基础。
三、互文阅读,在比较中创意表达
特级教师余映潮曾认为在古诗课堂教学中,从某首古诗拓展开去,把具有一定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古诗联接起来进行阅读,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每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改造,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围绕一定的主题,通过与多首诗或其他文本的碰撞交融,进行提炼迁移,从而在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意义建构的一种互文阅读教学。
(一)在同类别比较中形成审美
在《雪梅》这首诗中,诗人认为雪与梅各占三分春,雪的白与梅的香各有千秋。为了唤醒学生对雪和梅的印象,课堂伊始,笔者便出示一组有關雪的诗句,再出示一组有关梅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读诗句猜谜语的游戏。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组: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二组:
疏影横线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许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第一组诗句的谜底是雪花,三句诗中都提到了花,然而此花非彼花。此花不是地上长出的花,而是天上下来的花,此花最大的特点就是白。第二组诗句的谜底是梅花,三句诗中都指向梅花的重要特点,即散发出幽香。这些诗句对理解《雪梅》的内容是有关联的。对这些诗句的读与思,不仅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还便于其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促使审美情感的生成。
(二)在同诗人比较中提升思维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颇为用心,而对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却往往一笔带过。学生思维能力包含内容丰富,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等。如何让学生在互文阅读中激发并提升思维呢?教学实践中,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独喜梅花派”与“雪梅共喜派”,大家“费评章”的情况下,笔者引入卢钺写的《雪梅》(其二),学生自由阅读,从中体会诗人的心声。
这是一个批判性思维训练题,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经典古诗时不要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到底支持“独喜梅花派”,还是“雪梅共喜派”,可借助拓展的古诗中进行反思性阅读。在诗人的心目中,有梅无雪,有雪无诗,有诗无雪都不是最佳状态,而是诗、雪、梅共存才可达到“十分春”的境界。学生理解了《雪梅》(其二)的大致意思后,再回到课文中来,看诗人在“其一”中到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此时便明白了诗人是两者都喜欢,雪和梅相融才更好看。这种将同一位诗人作品的互文比较阅读,给学生一个全息视角,通过以诗解诗的对比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进一步理解了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在同主题比较中智慧表达
诗人卢钺喜欢雪和梅,有诗为证。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入作家吴伯萧笔下的“梅花”。(出示)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作家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你们呢?喜欢梅花什么?请写出自己对梅的感受,抒发内心的真情!课堂进入尾声时,再次出示有关梅花的诗句,如: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与课堂伊始遥相呼应,在悠扬的古筝曲《渔舟唱晚》的伴奏声中,学生回味着自己的言语表达,那若有所悟的样子,俨然成了鉴赏雪梅的小作家。古诗不仅要欣赏,而且要鉴赏,鉴赏就是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思考,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这个阶段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是审美教育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同主题比较就是为了加深理解,为了悟出深意,在理解想象、体验情感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来进行智慧的表达。
语文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古诗,就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交给学生一双审美的“慧眼”,即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通过朗读推进、任务串连、互文阅读等策略,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创意读写,从而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让古诗融入孩子的生命,成为涵养性情、启迪人生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