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的改革启示
2019-09-10张松旭张博
张松旭 张博
赵武灵王(前340年—前295年),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即位时,赵国积弱积贫,国势衰微,其疆域只限于如今的河北中南部和山西北部。就连中山那样的蕞尔小国也常来侵扰。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更是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的情况屡有发生,赵国眼看着要被别国兼并。此情此景,让年轻的赵武灵王不止一次感慨:“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危机面前,要么灭国,要么锐意改革,寻找生路。年轻的赵武灵王大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吾欲胡服”。《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开始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厉行改革,其间做法值得借鉴。
寻找改革突破口
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晚年,举国上下缺乏生机。文官不思进取,武官得过且过,百姓生活艰难,军队没有战斗力。到了赵武灵王即位时,更是经济凋敝,外交被动,战略失衡,文化落后。百废待兴,赵国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从哪里改起?
战国前期,华夏传统服饰是长袍宽袖。这种服饰华丽有余而实用不足,穿戴繁杂费事。尤其对军人而言,短兵交战时更是弊端丛生,战士常因服饰的带钩挂扯于战车无法脱身而被击杀。赵武灵王看到了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一些特别的长处:窄袖短祅,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战都比较方便,强化了传统服饰的实用功能,同时弱化了服饰的身份标示功能,打破了服饰的民族界限。他决心从服装的改革入手。
但服装代表了传统文化,体现着固有制度,在当时还展现了华夏文明的一种优势。改穿胡服意味着放弃传统,放弃优越,从政治层面讲,还意味着放弃既有制度,数典忘祖。赵武灵王下达的易服令,让男人改穿胡人的紧袖短衣和长裤,让众多臣属惊呼这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赵武灵王不为所动,而是从作战需要出发,反对法古不变,并以强有力的行政命令推广服饰改革。可以说,服饰的改革最终为军队的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地处胡人和华夏民族交汇处的赵国,以农耕为主的同时频繁接触游牧习俗,深刻体会到胡人“来如飞鸟,去如绝弦”的优势。当时赵国军队与列国一样由车兵、步兵构成。马拉战车作为军队主力,适宜平原作战,其冲击力和速度远超步兵,但赵武灵王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局面,弘扬先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伟业,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行的。离开了平原,笨重的战车在复杂的山地丘陵地带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根本无力对付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队伍。只有学习诸胡的长处,以骑兵对抗骑兵,才能增强赵国军事力量,彻底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赵武灵王决心改变几百年相传的军制,效法胡人,改车战为骑战。他选择靠近河套的草原训练骑兵,让国内作坊制作马具,建立起华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
寻求朝野支持
改革,往往意味着对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阻力是必然的。如何面对阻力,赵武灵王采取的方法是,尽量减少对立面,争取各方力量的支持。
争得己方力量的最大支持。赵武灵王的最大支持者是朝中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肥义的身份特殊,他是赵肃侯的托孤重臣,并拥有戎狄血统,自然对倡导戎狄文化的胡服骑射拥护支持。同样,将军楼缓也表达了力挺赵武灵王的意思,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有了这两个重要人物的支持,朝中虽有不同意见,但都难以形成气候。赵武灵王开始实施改革计划,首先要求朝中官员改换服装。接着,赵武灵王“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貂服”。自上而下,在官吏中逐渐推广。
化反对力量为支持力量。“胡服骑射”政策颁布后,遭到许多皇亲国戚,包括那些所谓“华夏文明本位论者”的反对。其代表人物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公子成在朝中属于老臣,颇有影响。所以,赵武灵王把关注重点放在公子成身上,力争化敌为友。当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时,赵武灵王就谆谆善诱地对他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贵族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劝阻不要实行胡服。赵武灵王反驳他们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并强调:“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进而指出“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当公子成这样很有影响的贵族,最终在赵武灵王的说服下,也穿上胡服时,那些反对者便开始改弦更张了。
孤立并打击极少数敌对力量。当“胡服骑射”在全国普及的时候,仍有人逆势而上。有位叫牛赞的出来反对,说“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赵武灵王呵斥他说:“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赵武灵王召集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从此朝野上下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
扩大改革成效
及时扩大改革成效,让人民享受改革红利,既是改革的目标,也是深化改革的动力。
“胡服骑射”政策实施后,赵武灵王亲自骑马露宿草原,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推广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培训出1万余名装备精良且射术高超的骑兵。赵国建立起了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经常侵略赵国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中山国的步、车兵在赵国骑兵狂飙般的攻击下,瞬间土崩瓦解,国家旋即灭亡。接着是林胡、楼烦等国,再接着,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管辖范围到达今河套地区。可以说,赵国铁骑所到之处,列国无不望风披靡。赵国的骑兵部队还占领了如今的陕北一带,对秦都咸阳构成直接威胁。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赵国从一穷二白的国家,一跃成为北方强国。民众从中尝到了益处,国家自豪感油然而生,于是他们倾力支持改革。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最终在赵国得到彻底贯彻,并加以发扬光大。
“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表现了一个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赵武灵王是一位值得后人纪念和效法的杰出历史人物,其推行改革的决心、思路和方法,仍值得今天的我们思考借鉴。
(作者单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福建集美大学)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