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从文化景观遗产到国家文化公园
2019-09-10龚良
龚良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重要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创新表达和促进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创新探索。推进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到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恢复、再到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发展,以让大运河带给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为追求,中央到地方、各行业以及社会各界都在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创造力。
自然与人类共筑的“有形”文化遗产
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即“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分为“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三类。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文化景观色彩,特别是河段占全长的1/3、遗产区占总面积的46%、遗产点占总数的40%的江苏段极具景观价值。
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对文化景观遗产的标准做了详尽的阐释——“作为人类天才的创造力的杰作”(标准ⅰ)、“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标准ⅲ)、“是一种建筑、建筑群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标准ⅳ)、“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传统、观点、信仰、艺术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标准ⅵ)。这些标准的阐释让我们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来理解大运河遗产的景观价值。“创造力的杰作”不仅是创造性地把自然的河流和湖泊连接成一条联通的、统一管理的大运河,而且让其在国家意志下产生了互通、交流和融合,使之成为了景观上的异质和精神上的纽带,带动了沿岸的农业、商业、工程和设施;“文明或文化的特殊见证”,耳熟能详的“漕运”和“盐运”故事及因此而遗留的特殊的河道地点、船闸桥梁、纖道码头等,均是旅游的极好景观和素材;“建筑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往往体现在运河和水工设施、运河和沿岸建筑、运河和科技创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营建上;“突出的普遍意义”则体现在大运河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传统相关。
保护恢复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
加强对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修缮,既是遗产保护的需要,也是今天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
鼓励对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通过实施遗产保护工程,加大对运河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整治,大运河江苏段沿岸各市都增添了更加靓丽的文化景观遗产。苏州的山塘历史街区“好风光”、吴门桥盘门景区,无锡的清名桥历史街区“水弄堂”、运河中的地标黄埠墩,常州的环城运河步道“走大运”、青果巷历史街区,镇江的西渡津小码头街,以及徐州的窑湾古镇等,无不是当地最具内涵的文化遗产,也是当地最具价值的旅游景观。如淮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经过抢救性考古发掘和建设,从深藏地下的遗迹成为展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景观和淮安重要的旅游地,其中保护是其重点要求;宿迁龙王庙行宫的保护修缮“不改变文物原状”,完全尊重原有的建筑,仅增加了说明建筑与运河、与乾隆下江南驻跸行宫的关系,让人产生相应的联想;扬州邵伯古镇的保护性修缮突出其与大运河的空间联系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让人能遥想过去依运河而生活的场景。
在保护中积极改善环境、恢复大运河文化景观。江苏积极改善运河生态环境,努力恢复运河的文化景观。一是坚持将运河遗产保护与延续运河功能相结合,妥善保护遗产又尽量发挥运河各种实用功能。常州加强对运河沿岸聚落遗产的保护,依托恒源畅厂旧址建成“运河五号”创意产业园,不仅保护了文物、改善了环境,同时也形成很好的产业文化。二是坚持将运河遗产保护与城镇发展建设相结合。坚持“修复”而非“创建”因运河而发展的传统古镇、古村落、码头等文化遗存,修复与现代休闲生活相融合的滨河景观。三是坚持将运河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展示相结合。苏州致力于将运河遗产建设成大运河“最精彩的一段”,打造“河城一体的遗产城市”形象,使之成为展示、传承江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四是坚持将运河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使运河沿岸更加美丽舒适。
思考实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19年7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出台,正式宣告在大运河及沿岸地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公园是人文要素叠加环境要素的为大众服务的文化休闲场所,注重文化性、舒适性、景观性。国家文化公园是在文化公园的基础上创造的文化景观,体现出对中华核心价值的保护展示。然而,这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缺乏规范的标准、配套的法律、成熟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尚需要我们通过正确理解和试点实践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理解国家文化公园内涵。《方案》的目的宗旨是“对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需要将运河文物、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和公园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文化景观,服务人民的美好生活。其传播的主题应明确为“连通、交流、融合、发展”,景观应具有真实性和延展性,服务的对象应是运河沿线的普通群众和外来游客。景观设计应通过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环境恢复、文化活动创意、公园设施配套等手段,使运河景观成为社区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休闲娱乐场所和观光体验目的地,进而展现运河形象、传播运河文化。
统筹规划与试点实践相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要高站位统筹规划,更要注重实践和总结试点经验。2019年9月27日召开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明确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打造中华文化标志的重要内容,是彰显中华文化持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明确了实施重点是“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如今,江苏已在前期规划的基础上开展了多角度、多视域的试点工作。如苏州在原有文化景观的基础上,重点实施恢复盘门、吴门桥片区原有形象,开展夜游特色活动;扬州加快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提升三湾公园规划,打造文化公园,开工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筹)”、大运河非遗文化街区等。
创新形式重塑运河文化。建设文化公园既要具备文化景观要素的灵魂,也要塑造文化给予大众生活的美感。开展运河文化的特色活动,是文化公园大众性、文化性、娱乐性的体现。扬州打造的2019年“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举办了国际运河城市文化旅游精品展、大运河文物精品展、大运河非遗展和《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展等活动,召开了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论坛、大运河文旅产业投资论坛等,组织千名国际友人畅游大运河、运河沿线骑行活动等互动项目,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从点做起生动展现。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多角度的表现形式,如文学、艺术、文物、非遗、美食、文化活动等。策展中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集学习教育地、文化休闲地和旅游目的地于一身,正着力全面反映大运河历史概况和现今状态,力争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的遗产集合和文化核心。其中,如何充分展现全流域、全时段的大运河及其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成为关键。如设置反映运河沿线城镇不同时代、不同风貌、不同商业业态的情景式百姓生活展,活态展示大运河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世界知名运河及运河城市的遗产保护和特色风情的文化要素陈列展,追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影响隋唐历史进程的历史故事展,以及与大运河相关的艺术展、文学展、数字虚拟展等。同时,通过体验互动活动,帮助公众从不同角度认知大运河,如“运河科技体验”“运河考古体验”“运河环保体验”等。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