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效应”
2019-09-10周理松
周理松
但凡一个有理智且有责任心的人,就不会对无视规则的后果不能预料;即便不能完全预料,也可以想象或预测出那后果离自己会有多远,除非他无视或抱有侥幸。譬如违章驾驶机动车辆,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非死即伤;若是驾机在天空飞行,稍有操作不当,或违反相关管理规定,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然而,这不堪设想的后果,竟然会被有的人忽视;而且,竟然还会被相关的许多人所容忍。殊不知,忽视也好、容忍也罢,随之而来的,也许只是对违规违法的责任追究,也许是,所有司乘人员命运的万劫不复!
网上刚刚热炒的某航班机长允许乘客进入驾驶舱事件,至今令人瞠目结舌:一位年轻女子悠然坐在驾驶舱内,不无得意地伸出“V”字形的两个手指,满面笑容地朝着她想象中的观众致意。此幅画面上传网络之后,网友与公众一片哗然。尽管航空公司很快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相应的处罚,但人们还是心有余悸:是何原因使系乘客生命安全于一身的机长如此任性?又是何原因使该机组人员对如此出格的行为视而不见?如果没有那名女子的刻意显摆,没有网友的及时披露,这一危险举动是否会被永久隐瞒,类似的举动是否还会重复和继续?
航空公司可以从领导作风、员工素质、日常管理、监督检查、责任落实等多方面找出很多原因,也会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但是,谁能保证从此再无疏漏、再无一个有意无意松懈甚至任性的人?管理学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管不好的事,只有管不好的人。而心理学的常识则提醒大家,人的行为既受意识层面的思维所驱动,也会被其潜意识层面的某些意念所支配。不管你承认与否,潜意识层面那些看不见的心理因素客观存在。就上述女乘客进入飞机驾驶舱事件而言,该航班机长对她的放任,不能说这放任的后果他不知道,所以他对她的讨好,当然属于意识层面;但是,其身边同事的视而不见和容忍,则不一定是故意的。正因为是朝夕相处的同事,才会有“自己人”之间没有必要认真计较的心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谓的“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效应”亦称“同体效应”,是指对“自己人”(包括亲友、同事、同乡、同学、战友等,或与自己经历和价值观念相同的人)的言行更容易接受,这种接受有时是有意的,而有时则是无意的。“自己人效应”的另一面是,“自己人”的负面言行总是容易被忽略、被容忍,甚至被原谅。由于在机组其他人员的心目中,机长是“自己人”,而那位在驾驶舱显摆的女子是机长的朋友,于是她在其他机组人员的潜意识中,也成了“自己人”,她的所作所为便被大家所容忍,更没有人想到要去制止,或向领导和上级报告。
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与此相应,一个风清气正的单位,单位对他的每个员工的要求必须是,制度(包括规矩)面前人人一样。要做到这一点,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落实责任、监督检查等,无疑是必要的,但这还不够,还应在人的心理方面,尤其是在潛意识的心理层面下一些功夫,把那些平时深藏不露、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某些“集体无意识”(包括“自己人心理”)摊到桌面,让大家正视它的本来面目,在承认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切不可忘掉其负面影响,把它的负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
若子荐自《检察日报》2019年11月13日阎广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