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软胶囊剂的制备工艺研究进展分析

2019-09-10苏飞李太适

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制备工艺进展

苏飞 李太适

摘 要:因软胶囊具有剂密封性好、含量精准、外观美观、安全性高等特征,而且还具有生物利用率高、杂质少、吸收快、服用剂量少、携带方面等优势,广泛运用于临床。新经济常态下,基于传统中药制剂存在的各种缺陷,积极研发,新品种大量上市,特别是新药改变制剂的软胶囊剂增长趋势明显,备受临床关注。鉴于此,本研究重点综述分析了软胶囊剂的制备工艺,以此来更好地指导生产工作。

关键词:软胶囊剂;制备工艺;进展

目前,软胶囊剂在国外迅速发展,除了药品外,在化妆品、营养保健品及家庭用品中得以运用。全球已经研发出560台转模式软胶囊制造机,年产量高达600亿粒,品种大约3 600多种。纵观全球,美国是最大的软胶囊剂生产国家,销售量位居全球第一,德国、英国其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国尝试采用模压法生产方式,在1985年《中国药典》正式发行后予以废除,改用RDEM法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质量。现将软胶囊剂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1 囊壳新材料研究

现阶段,药用明胶是软胶囊广泛采用的囊材,然而依然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罗锦杰研究指出,Saquina-vir软胶囊并未达到预期的崩解程度,特别是一些饱食过高脂肪的食物。李启艳, 刁飞燕等认为,明胶的交联度是影响崩解的主要因素。当明胶交联后,不管是硬胶囊还是软胶囊其溶出度均有所降低。英国著名药物生产公司Bioprogress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胶皮,其是采用水溶性可生物降解的羟甲基纤维素所制造而成,被称之为“X胶”。通过大量研究证实,X胶所制成的软胶囊制剂外膜坚韧性、高弹性较好。同时,X胶中能够添加藻酸酯、PVA或其他各种成分,以此来对软胶囊外膜的物理性能予以合理改变,这恰好是传统明胶难以实现的。卢鹏伟, 李光勇等研究出一种复配天然植物胶,瓜耳胶、卡拉胶、黄原胶是其主要成分,制作成软胶囊囊壳胶液,可将易吸湿的药物填入其中,在储存过程中崩解时限依然不变。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明胶替代材料被研发出来,例如酰化明胶、角叉胶、瓜尔豆胶、半合成高分子聚合物、人工合成的乙烯酯聚二醇接枝共聚物等,对囊才配比进行了合理改变,并增加增塑剂、遮光剂来提高明胶交联度,有效解决了软胶囊崩解迟缓和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然而,软胶囊剂崩解不合格的情况依然存在,其囊壳配方还需改善,应积极研发出性能更优的囊材。

2 软胶囊的生产工艺

软胶囊内容物则是基于一定的比例混合提取物、适宜的辅料制作成混悬液,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沉降比更高。对于浸膏粉加基质混合后来制作内容物,这一方法的效果较佳。也可采取浸膏直接制备,然而浸膏难以直接同油进行混合。如果采取乳化法制备,因药物自身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内容物含水量较高,极易导致软胶囊出现渗漏情况。内容物的制备方法具体为:先采用胶体磨将遮蔽剂二氧化钛粉碎,通过孔径150μm进行筛选,然后将其溶入到热水中。接下来把明胶置入到水中,充分溶胀后添加甘油、聚乙二醇、防腐剂、二氧化钛及色素,均匀混合抽真空脱气后进行保温,然后静置待用。值得注意的是,溶胶温度最好控制在70-80℃,时间把控在55-65min之间。温度过高会造成明胶过于老化,时间过长不利于胶液冻力。胶液保温温度应控制在55-60℃,如此才能够确保胶流动性及质量处于最佳状态。

压制软胶囊过程中,喷体温度是装量差异及成品合格率主要影响因素。喷体温度过低,则会造成胶皮接缝不严,过高则会粘丸。对于软胶囊剂成型而言,压制温度尤为关键,温度过低难以成型,渗油问题严重;温度过高,则成品率较低。在压丸过程中,应慢慢地搅拌混合物,避免混合液凝结造成胶丸装量差异明显。刚压制好的胶丸干燥时间过短,则成品过软;干燥时间过长,成品则偏硬,囊壳容易脆裂。通过干燥后,囊壳水分应保持在6%-10%范围内,含水量低于10%时,胶丸大约会在8-10min崩解;含水量低于6%时,胶丸坚硬易脆。

3 軟胶囊的干燥工艺研究

采用滴制法、压制法植被的软胶囊剂成型后需接受干燥处理,普遍采取室内通风干燥方法。因大多数软胶囊囊壳为明胶,所以干燥时应对温度及周期进行合理控制。刘敬娟, 贾红军等提出,将加热空气温度增加,虽然有利于传热速率的上升,然而在第二降速阶段干燥速率持续降低,造成含水质量分之却上升;加热空气风速的不断提高,传热速率也相应增加,干燥速率在第一降速阶段则表现为迅速增长的趋势,软胶囊最终含税质量也有所下降;而加热空气湿度的改变,不会影响传热过程。然而,随着加热空气湿度的下降,干燥速率持续上升,使得最终含水质量分数持续下降。张一峰认为,在软胶囊剂干燥中可采用红外热像技术。石绍福,韩豪等对比分析了几种常见的软胶囊剂干燥工艺,总结出如下几点:①应将干燥风源的温湿度予以合理控制;②合理的气流组织,规定全部软胶囊剂应具有相近的干燥条件,并对噪音进行控制;③清场易于操作。张小红, 钱星文等提出采取转轮除湿、循环风和沙盘车等一系列设备,以自动控制原理为指导,创设出低温(16-20℃)、低湿(10%-25%)环境,使得不同干燥区域形成绝对湿度梯度,将产品均匀摆放在沙盘车表面,促使软胶囊剂产品表面水分在不同梯度的低温环境下迅速散失,并由单独系统予以排除,从而真正实现干燥工艺的需求,从而制作出合格的产品。

4 结语

现阶段,大量软胶囊剂相继出现,切实发挥了生物利用度高、质量稳定等优势。随着制剂工艺的渐渐发展与成熟,辅料更满足药剂学需求,工艺同辅料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从而促使软胶囊广泛运用于临床及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杨慧珠,柏建学.纳豆软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J].中外食品工业月刊,2015(3):12-13.

[2]罗锦杰.植物软胶囊的新材料与新技术[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5,46(5):635-640.

[3]李启艳,刁飞燕,谢强胜,等.胶囊剂囊壳及阿胶类保健食品中铬含量的测定[J].食品与药品,2013(4):280-283.

[4]马荔,尹德忠,杜筱,等.有机无机杂化囊壳型微胶囊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4(3):1-3.

[5]卢鹏伟,李光勇,伍善根.关于中药软胶囊的生产工艺、设备和囊壳材料的进展研究[J].机电信息,2015(17):1-8.

[6]刘涛,戴德雄,林海波.穿心莲软胶囊的生产工艺及其质量控制研究[J].中草药,2014,45(12):1722-1725.

[7]崔双同.关于软胶囊生产工艺的关键问题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5(2):45-45.

[8]许浩平.化妆品类软胶囊生产工艺简介及其工艺优化探讨[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8,41(09):40-43.

[9]刘敬娟,贾红军,刘翠娟.软胶囊常见干燥工艺的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15):352-352.

[10]张一峰.浅析软胶囊的制备工艺[J].中国电子商务,2013(10):265-265.

[11]石绍福,韩豪,刘新,等.软胶囊制备工艺研究现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32(1):76-78.

[12]张小红,钱星文,罗晓健.藿香正气双相胶囊中微型软胶囊成型工艺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5(5):58-59.

猜你喜欢

制备工艺进展
金融稳定立法的关键进展与完善建议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1990年以来我国八段锦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
2020
头孢氨苄片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扶正化瘀丸的制备工艺探讨及治疗大肠癌的药理学分析
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完善
新型复合材料点阵结构的研究进展
畅想非晶态金属在银饰材料上的应用及前景
April Fool’Day愚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