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民俗民传体育项目的思考

2019-09-10周彦宏

体育风尚 2019年7期
关键词:价值现状对策

周彦宏

摘要:本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民族体育项目的挖掘与整理、民族体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等内容进行探讨,分析了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发展中的相关内容及其在体育课程建设中的主要价值,提出了促进民族体育与高校体育并行发展的实施对策,旨在为扩大高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力以及传统民俗民传体育项目的传承力,进而推动体育教育价值全面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民俗民传体育项目;现状;价值;对策

民俗民传体育项目是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结晶,更是符合当地居民的生活、学习特点的文体活动。为了实现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动区域民族特色体育教育的发展,达到更加有效的民族健康水平和民族活力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地区民俗民传体育文化与项目的优势,将其合理融入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之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从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一、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民俗民传体育项目的价值

(一)民族体育项目更加符合当地教育及学生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及教育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专业的体育课程难以有效迎合地區教育发展的实际以及学生体育活动和精神文化的现实需求,因此,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符合当地经济及教育资源的发展水平,适应当地的文化传统,还符合民族地区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更加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育价值的提升。

(二)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能够丰富体育教育的内容与趣味性

传统的民俗民传体育项目除了具备很强的竞争性、技巧性和合作以外,还具有很高的文化娱乐性及趣味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让学生面对更多、更有趣的体育项目,促进更多的学生和教师群体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建设的发展之中,从而保证高校师生在充分的体育活动和文化传承中获得全面的进步与提高。

(三)民族体育文化能够助力高校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体育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将体育精神融入进专业化体育教育和民族体育教育共同发展的良性态势之中[1]。以此,不仅更有利于体育文化在校园甚至是当地的推广与发展,也同样助力于高校逐渐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体系和课程体系,从而为全面丰富体育文化的民族内涵,彰显体育文化的民族魅力,给予体育文化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不断助力地区体育文化走向成熟并永葆生机。

(四)民族体育项目能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俗民传体育项目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体育事业的瑰宝,浓缩了中华先民的生活哲学、修身养性和求生智慧,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体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不断发现民族体育的价值,深入挖掘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整理民族体育项目的内容与技巧,还能够成为促进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崛起的契机,达到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体育文化的全面继承和发扬。

二、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民俗民传体育项目的现状

首先,民族地区高校在体育发展目标上的定位不至科学,对民俗民传体育项目发展的重视力度不足。带有价值趋向性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将体育活动的竞技与运动能力简单化。高校更多倾向于培养专业化的体育运动员,对于普及化的符合当地人文历史特点的民族体育项目发展价值与发展内涵还有待进一步地挖掘与探究。

其次,在发展民族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民俗民传体育项目的多元化价值,单纯只将一些民俗体育运动的技巧与规则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宣导,而简化甚至规避了民俗体育运动中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民族精神和娱乐趣味,不仅难以达到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调动,而且教育的结果仅仅局限在了技能的形式主义塑造,学生的民族意识和体育精神难以得到充分地内化,体育教学的价值无法得到最大化地发挥。

三、促进民俗民传体育项目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

(一)传承优秀民族体育文化,树立基于传承的全面体育事业发展理念

民俗民传体育项目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气质,是少数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不仅孕育着平等、竞技、合作的体育精神,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因此,作为地区教育与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当树立基于民族体育文化及项目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任,不断挖掘和发扬民族体育的精神内涵、人文内涵和历史内涵,与其包含的体育技能和基本规范一起,共同塑造出民族体育之美,并通过科学化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让更多地学生认识到民族体育的渊源、价值与功能,从而助其更好的投入到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之中。

(二)科学选择开发民俗体育项目,建立传统民族体育课程体系

为了达到更加高效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学生体育需求和精神需求、学校教学资源和环境特短的基础之上,选择教育价值更高,场地适应性更好、学生兴趣和能力配合度高的民族体育项目,并对民族体育项目的相关技巧、基本规范以及辅助器具进行创新性地变革和发展,以更加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特点。例如对于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可以在掌握其基本技巧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对动作和舞蹈编排进行一定的简化,甚至发展出具有民族舞蹈特色的律动体操,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的组织,达到对学生运动能力、运动意识和民族意识的有效培养。

此外,还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民俗民传的体育课程资源,逐步构建出不同类别下(竞技类和非竞技类、个人类和团体类、文化类和技术类)综合而全面的课程体系[2]。达到对地区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脉路的解构与综合,并给予学生更加充分而全面的体育活动选择和个人素养提升。

(三)深化民族传统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对民族地区高校民俗民传体育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研究与改革工作,逐步建立民俗体育课程开发与发展机制、民俗体育教学人才培养机制及包含民族体育发展在内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3]。此外还要积极推进保障民族体育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人才的合理化投入,全面构建出一支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科研、训练和社团指导的民族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挖掘力、课程设计创新力和课程发展带动力,从而为民族体育的高效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人才基础。

(四)促进国内外交流,彰显民族体育教育发展价值

民族体育教育想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发挥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当地教育部门及高校要为地区特色体育事业的发展构建一个国内外交流的环境与平台,促进地区民族体育项目走进地区的体育锦标赛之中,并逐步带领民族体育项目走出去,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民族体育项目展开交流,不断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彰显地区民族体育的风采与价值。

四、结语

民族体育是地区文化及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更加符合当地教育特点的体育项目,为了达到更好的文化传承,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投入到地区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来,带动地区人民身体素质和民族活力的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就应当不断将民族体育的发展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以采取必要措施,为民族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继鑫.民族高校体育课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55-157.

[2]向政.民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2):93-94.

[3]王亚琼,李康林,王有智,et al.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线促进贵州民族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3(2):84-87.

猜你喜欢

价值现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