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武术教学中的散打教学
2019-09-10张柳刘洋
张柳 刘洋
关键词:大学;武术教学;散打教学
大学武术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不仅丰富了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弘扬传统中国文化,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与多方面素质培养所需。散打教学可以有效的促使学生身体状况的优化,强身健体,同时可以从中学习武术的基本战术与技术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考虑武术散打本身的特点,同时要考虑不同学生与不同社会环境的差异,保证教学引导的先进性、合理性。
一、明确教学定位
在大学武术散打教学中,要明确教学定位。一方面要注重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将武术散打的特质与文化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教学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不仅满足人们对自身安全防护与实战技术的学习,也需要考虑当下社会潮流变化中的热点内容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定位来更为清晰的执行教学,保持教学的多样化,提升教学的可实施性,落实执行效果。
二、引起管理层重视
在有关教学工作的开展,要纠正人们对武术教学的错误认知,多开展武术表演与比赛活动,建立人们对武术趣味的认识。甚至可以纳入到学校的运动会以及各种活动开幕式的节目中,让人们欣赏到武术散打的精气神。武术散打达到一定水平,可以作为表演等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一个良好身体素质人员在力量、肢体协调上的控制状态,可以感受到其运动的魅力。甚至可以通过该运动比赛的参加来为学校获得荣誉,让领导层认识到该运动项目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仅仅的打架斗殴的理解。要多开展校园内部武术散打文化活动的推广,可以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让管理层更好的支持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配备支持,优化教学环境。
三、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做好武术散打教学所需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一方面要有理论基础与讲授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有对武术散打扎实的基本功,能够展现散打本身的武术艺术精气神。通过教师自身在散打教学中展现的良好精神状态魅力来提升人们对散打运动的理解。在专业能力上,不仅要做传统花式教学内容的掌握,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实战战术与防护实用教学,由此来提升武术散打教学的多样化需求。要做好教师队伍的考核监督,保证教师将教学工作落实到实处。要鼓励年轻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发展,给予对应的激励措施。要注重教师队伍在武术散打上的专业认识与技术,指导教师在日常做好专业深造学习,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自身专业能力。教师培训方式需要多样化展开,可以将实体课程培训与网络培训指导结合,保护信息的有效分享传递。
四、注重学生安全管理
要做好学生安全管理,一方面是建立安全的学习意识,另一方面是建立安全健康的武术散打运用意识。在学习中,要提升学生对可能出现损伤情况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对伤害的防控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掌握,提升学生自身的防护能力。要配备完善的工具与防护器具,保证场地的安全,从硬件上保证整体安全效果。要注重学生动作规范训练,避免因为动作不规范导致的自我损伤或者对他人的伤害。例如在运动中,避免对训练对手要害部位的伤害,尽可能的规避要害位置的攻击。要保证散打动作的规范学习,避免急于求成导致的操作不当危险。要让学生意识到规范动作是保证训练安全的基础,提升学生对规范意识的认识。同时要提醒学生避免带伤训练,避免伤情的严重化。操作中如果有损伤,要及时的修整,避免继续运动的伤害严重化。
五、优化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
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展开。收集多样化的教学素材,避免教材资源的不足。当下网络资源丰富,有丰富的视频教学资料,同时也有多样化的散打学习新闻信息,可以从海量的信息中抽取中所需的个性化材料,由此丰富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多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幽默的教学语言与氛围,加大教學中技术特质传授的扎实信息,避免呆板枯燥的照本宣科。可以多引入经典案例分享,通过案例来解析实际学习要领。特别是网络上有很多散打比赛等教学材料,可以运用直观的视频材料来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受能力。甚至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身训练的成果,甚至鼓励优秀学生将自身训练的优质视频上传网络渠道,发挥一定文化传播的作用。这种方式也可以带动学生学习散打的热情,让其意识到这种武术训练学习也是自身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提升学生的对武术学习的荣耀感。教学中,可以充分互动,通过互动去分析观察每个学生的问题,做好针对性引导。
六、结束语
要注重教学整体环境与条件的优化,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武术散打学习氛围。甚至可以通过对名人效应的运用来引导人们提升学习动力,优化最终的学习效果。方式要多种多样,要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的方法论与技术,提升教学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文龙.高职公共体育选修课武术散打教学中的体能训练方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 (8):200.
[2]张頔.高校武术散打教学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1):23-24.
[3]田龙.高校武术散打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及其对策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7,27(6):43-46.